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9-26 11:36:55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混凝土结构裂缝,是混凝土结构建筑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而由于裂缝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止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并对已产生的裂缝进行有效的整治,是现在建筑施工和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而随着现代建筑的高度和规模的不断增大,建筑结构所要承受的强度不断加大,这也就导致了混凝土结构建筑裂缝不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裂缝的产生将会严重的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如果是地下建筑结构出现裂缝,那将直接影响到其使用功能。因此,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1.原材料的原因

(1)干缩裂缝

当水泥加水固化成硬体后,其绝对体积将会减小。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不断的析出,最终会形成毛细压力,这就导致混凝土产生毛细收缩,其所产生的砂浆干缩率通常是

(2)温差裂缝

由于混凝土结构体常年处在室外,因此温差的变化对其影响极大。水泥的水化热为165—250J/g,而当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增加,其绝对温度也会随之升高,最高可达80℃,在混凝土内外温差达10℃的情况下,冷缩值约为0.01%,假如温差为20-30℃时,它的冷缩值通常为0.02%-0.03%。而当冷缩值超出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

(3)自身裂缝

混凝土内部湿度,会因为水泥水化的延长而减少,最终造成自干缩。自干缩会导致毛细孔中水分不饱,并产生负压最终引起自身收缩。一般来说,高水灰比的普通混凝土,由于毛细孔中贮存大量水分,自干缩引起的压力较小,因此,往往会忽视其自身的收缩;不过低水灰比的高性能混凝土,会因为早期强度较高而导致空隙中自由水消耗,造成孔隙中湿度快速降低,最低不足80%。事实上,因为高性能混凝土内部密实度高,外部水分难以进入补充,这时也会产生自身干缩。

2、建筑设计的原因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有效粘结共同承担极限状态下的承载力,因此,一般来说结构设计只需要根据地基状况、建筑重要性、环境因素、静动荷载、结构耐久性等来控制荷载裂缝。造成结构变形的设计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设计规范规定灵活,没有验算裂缝的明确要求;设计规范有明确规定,对于荷载裂缝不但有计算公式,而且有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的限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就有明确要求。

3、施工全过程的控制问题

由于控制力度不够,导致建筑结构体产生裂缝的几率很大,是质量控制的重点,任何一个环节均会造成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是由有资质的试验室配制的,水泥品种与外加剂是否适应,其设计是否科学,水灰比及混凝土坍落度是否合适,砂石级配及其含不合格成分是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这都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和收缩变形量。现场拌制混凝土的原材料计量、材料入拌和机顺序、拌合水的计量、外加剂的准确性、搅拌时间等是混凝土达到设计配合比的重点控制阶段。

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均匀、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如过振或欠振,随意留置施工缝或对边角细部处理马虎,都会给结构的开裂留下隐患。若过度振捣则使石子下沉,水泥浆上浮过厚,收水和抹压不及时,混凝土表面会产生大量的塑性裂缝。

二、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对结构裂缝的控制有一定的行业标准,施工方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关的要求,严格执行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最大宽度的控制标准:无侵蚀介质、无渗漏要求的为0.3-0.4mm;有轻微侵蚀、无防渗漏要求的为0.2--0.3m'n;严重侵蚀、有防渗漏要求的为0.1-0.2mm。下文主要是就结构设计及补偿收缩混凝土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1、结构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1)实践证明,混凝土的膨胀只有在限制条件下才能够实现,因此,设计单位在设计时,一定要按照不同的部位采取相应的配筋和分缝处理。

在地下工程设计图纸中,绝大部分的设计图中只要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渗(抗冻)标号、掺膨胀剂,然而却没有对膨胀率提出要求,造这就造成膨胀剂多掺或少掺,最终无法实现补偿收缩的效果;根据相应要求,掺膨胀剂的补偿混凝土在水中养护14d的限制膨胀率>0.015%,这等于结构中建立的预压应力>0.2MPa。,其实,混凝土的膨胀率能控制在0.02%-0.03%之间,填充(如后浇带)用混凝土膨胀率维持在>0.035%是比较理想的。现场拌制混凝土必须按照设计的要求掺膨胀剂,避免误差过大而影响其膨胀效果。

(2)因为地下室墙体受施工环境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很容易产生纵向收缩裂缝,一般来说是强度越高开裂越大。按照相关的规定,工程中墙体的水平构造筋配筋率应该 0.4%-0.6%之间,间距为

(3)墙体与柱子连接的结构设计,因为墙与柱的配筋率相差巨大,混凝土的胀缩变形与限制条件有关。所以因为应力集中,在离柱子1-2m墙体上,很容易产生纵向收缩裂缝。正确的处理的措施是:在墙与柱子连接处设水平附加筋,其长度1.5-2.0m,插入柱子中300mm,剩下的都留在墙体中,尽管此处的配筋量提高10%左右,但这样能够有效分散墙柱间的应力集中,进而防止或减少纵向裂缝的产生。

(4)对超长结构的楼板,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收缩率比现浇混凝土大25%左右,如果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就可以考虑配制补偿混凝土施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在设计时要用细直径密间距的双向配筋,配筋率>0.6%。如果是现浇混凝土的防水屋面,就需要配制双层钢筋网,钢筋间距

(5)由于地下工程和水工构筑物长期在饱和水中,其温差变化是相对较小的,因此可以考虑用补偿混凝土做自防水。大量程表明,在与桩基结合的底板和大体积混凝土底板,补偿混凝土可不做外部防水,但是必须要在边墙要做附加防水层。底板和边墙后浇带最大间距可达到60m,后浇带回填土的时间可缩短至28d。一般来说,结构的开口处和突出部位因收缩应力集中很容易产生开裂,与室外连接的出入口受温差影响也容易开裂,因此,需要重点在这些部位的构造上,适当的增加一些构造附筋,进一步增强其抗裂能力

2、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开发采

根据相关的实践表明,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能改善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和孔结构分布,能够将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在无害裂缝的范围内。

因为,当混凝土膨胀时混凝土中的钢筋,就会对它的膨胀产生限制作用,此时钢筋本身与混凝土一起膨胀而产生拉应力,与此同时混凝土中就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压应力。根据相关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在混凝土的湿养护期间,在配筋率为0.8%的试验条件下,其所可能产生的限制膨胀率应>0.0t5%,正常情况下在0.02%-0.03%之间,在混凝土中建立的预压应力为0.2-0.7mPa,这一预压应力能抵消导致混凝土开裂的全部应力。

现在普遍使用的补偿收缩材料有两种,也就是膨胀水泥和膨胀剂。膨胀水泥的使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由于价格及保管的限制,开发应用面不广。而膨胀剂的研制已有10多个品种,如U型混凝土膨胀剂UEA、复合膨胀剂CEA、铝酸钙膨胀剂AEA及明矾石膨胀剂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将会对建筑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危害到使用者的安全。因此,施工方及检测方,都需要对其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根据相应的原因,采用相对的防治措施,确保建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梁绍龙.浅谈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原因和防治[J].广东建材,2011年02期.

2曹前.如何预防和处理混凝土裂缝[J].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04期

3 任晓鲲.浅谈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山西建筑,2012年03期.

个人简介:蒙晓琳,女,广西南宁人,大专学历,从事建筑工程工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抹灰裂缝控制措... 下一篇:建筑外墙装饰施工问题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