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6 09:30:49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过,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如果使用得过多、过繁、过于花哨,就会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优点 注意点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了我们偏远的农村小学,为广大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便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我认为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如下优点。

(一)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运用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如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全班学生无人到过大草原,因此对课文所描写的景物非常陌生。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美丽的草原做客,请大家先看幻灯片。”然后给学生播放了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所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配以展现草原优美风光的幻灯片,看完之后,同学们完全被那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草原风光陶醉了,我趁机提问:“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们争相发言,学习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求知欲大大增强,这堂课也因此而顺利完成。

(二)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1.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利用互联网将网上一些图片、视频,以及一些时事新闻、优质资源应用于教学,这样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直观的素材。

2.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较差,感受能力也较差,因此单纯的读和讲只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于表面,达不到更深的层次。针对这种情况,我从网上下载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并配以展现“海上生明月”的壮丽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同时,对应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月光曲》所描述的画面有了感性的认识,课文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渠道,增大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丰富的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真正实现了“小课本,大课堂”。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适当地引入了一些生平的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位伟人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的伟大人格,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明朗。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地球的“渺小”,资源的“有限”,从而在生活中能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是他们根本不能感觉到地球的渺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宇宙中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再向学生展示地球上人类可以生存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地球和宇宙空间相比非常小,而人类可以生存的地方更是少到了极点。同时,我通过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了一组因人类乱砍滥伐、随意开采、地球资源被极大地破坏、地球已经满目疮痍的图片,告诉他们: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对地球的保护刻不容缓。运用多媒体,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环保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多媒体技术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而且为学生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的想象力容易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时,我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没有狼时鹿的悠闲自在、闲适恬淡的生活,紧接着又播放了有狼时鹿的危机重重、四散逃窜的恐慌生活。之后我提问:“悠闲的生活使鹿的数量大减,而恐慌的生活却使鹿的数量得到保持,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奇思异想。生1:因为鹿没有狼时不锻炼身体,所以寿命减少。生2:因为鹿失去了天敌,繁殖太快,森林中的食物不够,所以鹿的数量减少。生3:森林中没有狼,鹿就没有了压力,所以也失去了动力。……整堂课,学生们热烈的发言无不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虽然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但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制作课件时要紧扣课文主题。

同样的教学内容,网络上的资料繁多,信息量极大,信息内容也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那么如何选择我们真正需要的呢?我的做法是:首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然后把他们制作成资料袋。其次,根据教学设计,选择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与主题紧密相连的材料,将它们制成课件。

(二)制作的课件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影片、音乐、动画、图片、文字等各类信息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是切不可滥用。制作的课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直观认识较强,对动画、图片、生动的儿歌较感兴趣,制作课件时就要尽量选择这方面的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能充分调动起学习兴趣;而高年级学生能将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纯音乐等方面,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文字性的东西可以适当多一些,影片和动画的选择就应该适量,如果动画太多则可能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干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课件的运用要少而精。

我听过一节观摩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十一课的课文《我们成功了》。授课老师在一开始就展示了一段影片,先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然后是著名运动员――刘翔跨栏的经典场景,以及众多与奥运有关的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整节课显得很热闹。可是最后,老师在总结时提问:这篇课文写“我们”做什么“成功了”?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哑然。最后听课专家在点评时也说,这堂课华而不实,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这堂课让我明白了:老师上课不是在作秀,也不是在演戏,过多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环节,看似活跃了课堂气氛,实则干扰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滥用,用得适时、适量会事半功倍,用得过多、过繁,则会“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技术虽然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如果使用得过多、过繁、过于花哨,就会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

上一篇:注重主体体验,尽享朗读之乐 下一篇:论视唱的发声及其准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