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

时间:2022-09-26 07:48:54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高于其他任何一种简单的劳动,它需要时间、过程、情感配合,需要复杂的脑力和各种能力的支出,它是提高个人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最直接途径,在学习这种特殊的过程中不要过多的强调结果,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学生具备一定的个人修养,就要提高学习的创造力,要自觉的去学习,能在个人头脑中建立长期的、较为完善的学习指挥调控系统。

学习需要时间

课程可以毕业,学问没有尽头。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只有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一个人才能去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量在不断的激增,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据统计,每间隔5年,知识的总量就会增加一倍。知识无限,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学校中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更何况有些知识的获取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开阔视野,丰富学习,提高自己。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些,让学生明白通过不断的学习就可获得个人所需各种意义的新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可以起到潜在的影响。因为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已经学会独立思考。学习是无风险的长期投资,所以要让他们做好终身学习的心理准备。

学习需要过程

学习是一个吸收知识、思考问题、运用知识的过程,我们要一改过去分解所学知识的学习模式,要把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多元化、注重知识的独立性和关联性,既不要学过什么就扔什么,也不要把各类知识孤立起来掌握,这样有利于个体学习的发展,有利于学习的求新求远,有利于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学习也需要积累,积累就需要过程。李白笔下那些热情奔放精美绝伦的诗句,鲁迅一针见血的杂文,都是苦心积累的结果。因而要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并尽快掌握和运用重要的、新颖的、多元化知识的方法。从小培养自己对某一领域的某一课题的学习和研究志趣,让它伴随自己一同成长壮大,开花结果。

学习需要情感配合

此处所言情感配合是指与教者互动协作,与教材 、教具、设备、学习用具的感情建立,与家长、学校、社会关系的协调,还富有个人人格魅力的交往。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教者配合,把教者既当老师又当朋友,绝不妄自菲薄。要开启智慧之灵,敢于大胆创兴,找到学习中的“疑难杂症”后,有攻克进取之心,既学到教师所授的信息知识,又补充健全的知识内涵,师生共享学习之乐。珍惜和爱护手中学习用具,充分利用它帮助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还能不断地创造扩展它,体会成功的喜悦。积极参加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应变能力各方面等得到锻炼。

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正是因为一个人一生所具有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更需要各方面的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学习和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在长期的与物、与人、与社会的情感配合中,应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学会用一生的情感来料理一切。

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用脑和培养各种能力来形成独立的的个性,是人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知晓脑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要学会利用健康、发达的大脑,来汲取知识和承受繁重的脑力劳动,能力指现实中综合的表现为有效的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的运用知识和发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它还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应变能力、生存能力、适应能力、认同能力、变通能力等。学习的目的是既学到多种技能,又能变通的运用各种能力,综合能力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人格力量,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准位置,不断纠偏,不断学习,全面发展自己。

切记:既有能力大与小,更有学习水平的高与低,只有扫除这些障碍,才能争取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培养磨练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完整而又全面发展的人。

能力的具备和人格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也同时促进学习的质的飞跃,为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在这个流程作业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和运用,要用漫长的时间来做愉快的旅程,用多变的过程来作丰富的体验,用忠诚的情感配合来做细致的品评。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学习就是一种劳动,可以令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品味劳动的甘苦,是提高发展个人素养的正确方法,我们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就是鼓励他们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的成果,从而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需要不断的历练。使得学生最终明白,自始至终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要用一生的旅程来体验。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职业教育中心)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下一篇:教师教学技术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