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探究

时间:2022-09-26 06:39:20

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探究

近些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倡导、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大学生创业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以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可以说,创新创业是现如今高校校园中最时尚的“热词”之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地方高校大学生占我国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很大比重。很多地方高校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如何做强学科专业等,而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创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没有取得明显的实践成果,进而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源于发达国家,目前在发达国家也最为活跃。其中,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最为典型,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确定9所院校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1]十多年来,很多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局面。很多重点院校和处于一、二线城市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而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止步不前。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的现状及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地方本科院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

首先,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与指导机构。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多为专职辅导员及学校专门从事就业工作的相关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同时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同时,大部分地方高校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相关职能人员也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这非常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南开大学“创业管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习、实践创业、就业”综合基地、浙江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业管理精英班”、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等能够很好地诠释创业教育的内涵。[2]而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以及一些创新创业类比赛来进行。课程、讲座方面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相关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大部分也是由辅导员和少数非专业教师进行阶段性、零散的指导,很难在校园内形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氛围。

(二)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意识不强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淡薄: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及条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使得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缺乏一定的基础。即使有个别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资源扶持及经验指导,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比较稀缺,不能在学生中间形成较大影响。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创业活动有距离感和陌生感,约有超过60%的学生对创业活动不感兴趣。

(三)高校及社会资源支持有限

目前,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充分依托办学资源及自身优势,在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模式方面已初见成效。很多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园,配套相应的扶持基金,并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软硬件设施不是很完善,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际支持非常有限。有调查显示,约有50%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认为资金及资源支持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重要因素。

二、以专业知识应用及项目驱动为导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提高认识,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对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益,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校园创新、学术氛围、毕业生就业工作等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常规的教育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指派专人开展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定期选派教师外出接受专业培训,定期邀请校外杰出企业家到校指导交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业类课程的实践教育。以各级各类创业比赛、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热情,为具有潜在创业动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供条件、给予帮扶。

(二)以点带面,建立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机制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创性、主动性较为一般,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参与导师科研制度。一方面选派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并选拔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学校将此纳入教师工作量以及奖励考核体系中去。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和科学研究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钻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后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育出一部分创业项目,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为抓手,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开展项目孵化,以点带面,多点开花。

(三)加强帮扶,做好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工作

对于任何创业者而言,资金问题都是最大的“拦路虎”。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努力争取杰出校友、知名企业等社会资源的赞助,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挖掘有潜力的创业团队,严格把关资金申请程序,帮助学生缓解一部分经济压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团队更快达到创业初始阶段的目标。对于后期创业成功的团队,也可以通过捐助一部分资金,为创业扶持基金注入新的力量。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高校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减免赋税、大学生创业贷款等信息的收集,及时向大学生传达并积极落实,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下的创业优惠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

(四)搭建平台,加强校企全方位深入合作

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往往不够密切和深入。因此,高校应当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加入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来,为大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创业实践教育和经验。有调查显示,约40.2%的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非常想获得来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验指导和帮扶。高校可以聘任校外知名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作为创业孵化基地的校外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创业团队最全面的指导以及经验传授,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场地以及短期实践工作岗位。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产、学、研工作相结合成为近些年来的一个趋势和潮流[3],因此企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参与到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指导过程中来。

作者:罗文雯 朱金龙 单位: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英语口语表达话语标记语研究 下一篇: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及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