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

时间:2022-09-26 05:11:47

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还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是一个久而弥新的教育话题。从对当下学生的调查来看,许多学生的负担依然不轻,学习仍是他们眼中的“苦差”。作为教育者,践行减负增效这一课题是一项持久工作,减负增效更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人的勇气与智慧。

不仅仅减量

部分教师把减负仅仅理解为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数量、考试次数。理论上,这样做确实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减负,但是,减负的最终目的是增效。少留作业、少考试,为减负而减负,实际上不能最终达到为孩子们减负的目的。

量少了,如何增质呢?这才是我们研究减负的核心内容。对于学习负担的问题,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只能做“减法”,同时也要做“加法”。减,主要指减少量意义上的“无用功”学习负担,例如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加,主要指增加质意义上的“有成效”学习负担,如适合学生个性的弹性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升综合能力的作业,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在教学上投入更多思考与创新。学校在备课、上课、辅导和测试等环节做细做实,并在作业内容、形式和设计上下足工夫,根据不同学生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严格筛出“必选作业”,设计和布置“选做作业”,给对某一学科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生提供空间。

从优质课堂开始

学生负担,通常指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为了减轻这些负担,一般采取控制学习时间、限制课外作业量、开展心理咨询等方法。然而百般努力后,学生们的负担还是很重。问题出在哪里?不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产生重负的根本原因。这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通过深入调研后得出的结论,她将此称为“第三种负担”,认为“减负必须从源头抓起,把减负落实到学生接触新知的第一时间中”。

仔细想来,减负的确千头万绪,但终归有一个原点,这个原点无疑是所有负担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课堂教学。抓住了课堂教学,就牵住了减负的“牛鼻子”。在相应的问卷调查中,问及“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什么”,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问及“你的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你们自主学习、探讨的机会”时,50%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有”,47.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有”。问及“你认为你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有‘减轻课业负担’的理念吗”,23.9%的学生选择了“全部有”,21.7%的学生选择了“大部分有”,43.5%的学生认为“偶尔有”。从此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与现实还是有距离的。

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减负增效的主力。创设高效优质的课堂是增效减负的关键。怎样的课堂才是优质高效的呢?教育文学家傅东缨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良性互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问题的牵动下,学生的思维唤醒、思路联通、智慧喷涌、语言表达充分激活的过程;教学的本真是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理想的课堂必须是磁力、张力和活力的和谐统一;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途,是学生思维强化、智慧迅速成长的平台;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与周围世界、自然世界、网络世界、内心世界等多种世界的对话;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与学生和睦相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安全感,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和规律等等,这些都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控制好一节课的节奏,踩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课堂气氛和环境变得快乐和自由。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正所谓“减字当头,立在其中”,两者相辅相成,让学生的求知之旅充满快乐,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更加关注情绪体验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种学习的情感体验。有关调查显示,34.8%的学生认为学校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现在的学习情绪很愉快,39.1%的学生认为学习比较有趣,现在的学习情绪较愉快,21.7%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一般。问及“你认为学习压力大的原因是什么”时,22.7%的学生选择了公布成绩,4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值过高,18.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没信心,15.9%的学生选择了作业多。由此看出,学生的压力与负担不仅仅在于作业数量的多少,班级舆论环境、老师家长的心理暗示都较大程度影响着孩子。

等量的负担,由于质的不同,学生的心理感受也是大不一样的。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即便累一些,也不会觉得负担过重,甚至乐此不疲;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即便不累,也会觉得负担过重,甚至度日如年。因此要真正减负,就应让学生对文化科学知识有如饥似渴的兴趣,对真理和实践有百折不挠的热情。

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或者说是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程度和学习效果,教师更应多多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当学生的精神愉悦了,学习的兴趣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被不断推向高潮,此时的学习就会是一种享受,此时的课堂俨然是一种生命的磁场。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被感染、被感动、被感化、被激活、被激励、被激荡,还有谁会认为是一种负担呢?

我们要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的舞台,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只有这样,即便学生学习的总负荷没有减少,学生在心理感受上也要轻松一些,这种轻松来自精神上的愉快和对成功的体验,也能起到减负的作用。

呼唤多元评价

评价标准是学校办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航标灯,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长期以来,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是导致学校、教师随意加重学生负担的直接原因,成为“减负”的瓶颈。

虽然教学评价从高考开始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但作为学校和教育者层面,从这一减负瓶颈开始,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和探索,也能推进学校减负增效工作的提升。

针对这一瓶颈,我们当“实施看得见的素质教育,培养看得见的学生素质”,积极探索评价制度改革,根据学生的特长评优评先。通过诸如“校长颁奖日”“十佳小歌手”“十佳小画家”“十佳器乐演奏家”等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专题表彰,确保每个同学在小学阶段都能得到至少一次表彰的机会。各班还可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小鹿快跑”“谁的星星多”“星星榜”等,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评价方式的多元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的心态可以引领学生在看似艰苦的奋斗过程中也能获得幸福成长的快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任重而道远。只有着眼于未来,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规范办学行为,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上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善待生命的花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