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策略

时间:2022-09-26 04:43:23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策略

内容摘要:在当代教育理念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国家、学校和学生主体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当下教育改革热潮中更是备受关注与推崇。本文将从四方面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期为现实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小学体育 创新 实践 策略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是今天以及未来教学的重点,包括体育教学。同时,作为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肯定的是,体育教学应当从小学抓起,为学生未来所接受的教育奠定良好而稳定的基础。本文将从四方面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期为现实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树立时代观念,适应教育变革

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实际教学的主导者,是实践创新的第一参与者,是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将自己塑造成创造型的教师,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自己必须成为一位这样的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两手都要抓,同时两手都要硬。

但同时,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位点拨者与引导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理念,以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具有积极的主体教育观对教师自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每一次教学都在亲身为学生示范如何在实践中创新,学生也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完成了自我成长。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跟紧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让每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就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在实践中收获能力的提升,在创新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手段多样,积极引导实践

伴随当今的教育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谓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同样在备课阶段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采取何种教学手段,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完成实践需要,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保加利境教学主张着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它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方式行动”。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此种情境教学法同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将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应当适当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训练,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赋予学生自由的学习氛围,使用不同的方式,多与学生沟通,多为学生创设其发挥特长的机会,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与成长。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自然会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在自由的氛围中,教师适当安排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也能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形成自我心理调节的习惯,这对学生在未来的成长中,无论是实践方面抑或创新领域,都会让学生拥有掌握自己心理的主动权,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更加睿智而轻松地发挥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增设鼓励制度,激发创新潜能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使学生迅速投入状态的有效动机,而教师在教学中正是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一环。通过何种方式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能,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同样存在这样的教学难题。而增设鼓励制度,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及情感需要,给予差异性鼓励制度,因材施教,使得学生能够各施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及优点,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学生的体育意识,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积极的心态中完成体育学习。

四.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亲身体验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师及学生的积极配合,还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通过实践加强亲身体验。课堂形式除了课内教学外,还应开设网络课及课外实践课,凸显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利用具有实践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提高其对体育技能知识的把握能力。其中,基础设施包括足球场、田径场,以及以篮球和排球为主的小体育场等,将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建设中,改善教学环境及条件,尽量完善设施及资源的配置,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客观保障。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当在教学观念、手段及鼓励制度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为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体育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应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尽量完备的公共资源及体育设施,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发散思维,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县小冀镇中街小学)

上一篇:浅谈数控车实训教学中加工路线的确定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