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校共成长

时间:2022-09-25 11:59:24

我与学校共成长

【摘 要】学校想要长期发展,定要走信息化促教育之路,让教育信息化为现代教育保驾护航。本文从我校近几年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和产生效果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信息时代来临的契机,抢占信息技术教育的制高点,确定了“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办学特色。在短短六七年的时间内: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响品牌、规模发展”的办学之路,学校先后被扬州市命名为“扬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扬州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学校”、获得“省示范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及全县中考“六连冠”的辉煌业绩,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验

1.明确管理机构,科学规划,有效指导

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中心,并落实行政分管领导,从全局角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定时定点的开展工作和活动,总结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和安排学校阶段性的有关信息化工作。

学校在每个学期初,科学地提出学校近期信息化工作计划和远期规划,在此指导下开展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在学期末对本学期的信息化工作作出专门总结,鼓励成绩,寻找不足,做到每年有收获,每年有进步。

2.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对我校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职工实行了岗位职务负责制。明确了每位教职工的职责范围和责任,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以一支精练的队伍有效地承担起学校的信息化工作。

3.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严密到位

学校制定了严格有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鼓励学校教职工参与关于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建立了专用信息化教室管理制度、严格的防病毒制度和数据备份制度。并做到了制度上墙,严格遵守和执行。对总务后勤、财务、图书管、档案资料进行重点的数据备份工作。

学校针对信息化工作的财产额巨大这一特点,建立了详细的管理文档。其中有计算机教室配备清单、电子阅览室配备清单、电子备课室配备清单和多媒体教室配备清单;做到用之有方,用之有度,提高了利用效率,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

4.鼓励全体师生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建设,信息化程度高

学校一直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普及,鼓励教师和学生多用和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我们的做法是:每天下午活动课、周六周日等假日期间学校机房向学生开放;各班液晶投影仪每天使用率要在70%及以上。

5.管理文档详细周全,便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所有设备清单,网络拓扑图、机架配线图、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表、电脑分配清单及配置表、维修联络表一应俱全,并实现了数字档案管理,可实时更新,方便了中心的日常工作和管理,便于中心的运作和维护。

6.教育的信息化氛围浓厚,基础扎实,上升空间巨大

学校领导注重信息化建设,每年从学校财政中划出专门款项用于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学校设置了教师专用机房,用于备课和电子阅览,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大容量的移动存储器。对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作出成绩的教职工给予津贴。全体教职工乐于并且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致力于二期课改的教育教学的探索中。

教师结构呈年轻化,青年教师占98%,信息技术基础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各年龄层教师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高,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学生除了课堂教学,通过参加相关的信息技术社团,在课余时间学习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学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拓展知识面和视野。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校极为重视这方面的建设。

我校建立了外网、内网信息平台,专门购置了FTP服务器,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把相关信息更新任务分配到每个科室、每个教研组,甚至到每个备课组,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学校还出资购买了财务管理软件、图书管理软件、档案管理软件、实验管理软件、教务管理软件、校产管理软件等一系列办公自动化操作平台,自建了教师评价系统、成绩输入等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工作效率。此外学校师生也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

此外我们学校还实现了家校通试点学校,实现了学校,家长对学生及时的共同的有效的管理,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立体教育。

2.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工作

我校每年对新进教师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多媒体使用培训;全校教师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目前,我校教师合格率为83.8%。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我校每学期都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讨活动,并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公开课。很多学科的研讨论文在省市区都曾获奖,受到好评。

以上是我们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促强校”之路中的一些做法,我们将继续探索,聚焦课堂,以最大的热情继续投身于二期课改的教育践中,为创建优质教育区作出我们应用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

上一篇:“害怕”并不可怕 下一篇:浅论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