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需细掂量

时间:2022-09-25 11:27:05

编者按:我们并不提倡打孩子,但对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说法,还是觉得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我们欢迎广大读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琳琳妈:

有一次,女儿因为我没有给她买玩具哭闹个不停,无论我怎样和她讲道理,她就是不依不挠。我火上心头,真想狠狠揍她一顿,但我在内心不停地告诫自己:要有耐心,不要急躁。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冲动,于是,我不再理睬女儿,任她继续哭闹:5分钟,10分钟,20分钟 ,我发现女儿的表情有了变化,开始变得平静,嘴角也放松了,这时,我弯下腰,拉着女儿的手,边帮她擦去脸上的泪水,边轻声告诉女儿,不能养成乱花钱的毛病,要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过一会儿,女儿就像没事儿似的,要我和她一起做游戏。

可见,这种冷处理的方式需要家长有较强的耐心和意志力,另外,还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一冷到底,要在事情有转机之时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尽快结束僵硬局面,并且在孩子情绪完全稳定后,要好好安慰孩子,给她讲道理,以免由于”冷处理”而冷了亲子间的感情。

昆昆爸: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曾热衷于传统而“高效”的方法:早晨儿子赖在床上不想起来,我掀开被子,对着儿子的屁股重重地打了一下,他乖乖地自己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吃饭上学。吃饭时,儿子喜欢吃“独食”,把喜欢的菜全拦到自己面前,我一个巴掌打过去,儿子赶紧把盘子推到饭桌中间,让家人一起分享美食。有一段时间,儿子疯狂地迷上了动画片,一次,连看了三个多钟头,还在津津有味地看,我气极败坏地关上电视机,狠狠地打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吓得赶紧上床睡觉。

这种即时的教育,使我更加深信“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下出孝子”,教育孩子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复杂,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然而,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我发现儿子跟我的关系在渐渐疏远,一看到我,神情马上就紧张起来,变得缩手缩脚。最可怕的是,儿子学会了说谎,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儿子说谎又将他狠狠揍了一顿,这时,儿子哽咽着说:“爸爸,我怕你打我,所以才说谎的”,这句话,让我大为震惊,我一直引以为豪的教育方式,竟产生了如此坏的影响。我开始反思,在教育孩子上,不能简单、粗暴地采用“打”的方式。

打孩子绝不是简单用“是”和“否”回答的,需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打孩子作为一种培养孩子品行的方式,在许多家庭,已经代代相传。但家长在教养孩子良好的行为问题上,需注意打孩子的负面影响:

习惯了打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一般不会采用其他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只是打,不计后果。

家长打孩子就像强悍的狮子对付弱小的小绵羊,恃强凌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破坏了自身的尊严。

家长打孩子的目的是想“打掉”他的坏行为,可这会极大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导致他的紧张心理,从而引起他各种各样的疾病。

家长打孩子确实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问题。家长应该学会分析和思考,要“心快手慢”,而不要“心慢手快”。

孩子之所以有不恰当的行为,往往是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少、涉世浅、好奇心强、幼稚无知等。孩子这些看似错误的行为,可以反映出他年龄、性格上的特点(如逆反、超强型性格等),也可能是孩子本身蕴藏着探索和创造的火花(如拆散东西或把积木扔在汤锅里,看看它会不会沉下去等)。当然,也有孩子不小心做了错事(如为了浇花,把花瓶打碎等),所以,对待孩子这些不同原因的不恰当行为,不能千“篇”一律,一打了之。

但在有些情况下,打孩子还是难以避免要用到。比如:在某些危险情况下----孩子伸手去摸电火锅或孩子跑到马路上捡球等,可以采取打的手段,因为这时危险当头,大的伤害就要发生。但打绝对不能常用。在使用过后,还要尽量让孩子懂得他所做的事是不对的,记住下次不再有类似行为。

孩子逐渐长大,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是需要成人的关爱和教育,在孩子犯错后,要不要打孩子的问题上,家长需要仔细掂量。以下招法,可提供参考:

区别对待

罚要当过,结合年龄,区别对待孩子的行为。一个3岁的孩子打开爷爷的眼镜盒,把眼镜掉在地上摔坏了,跟一个5岁的孩子做了同样的事,处理起来就要有区别。孩子不小心把水杯碰翻了,跟有意将不爱吃的鸡蛋扔在地上,教育起来也应有所区别。

说理明确

说理要简单、具体,使孩子真正能懂,抽象地说教,次数越多越无用。

培养孩子自控力

孩子一旦有了自控能力,一般不会犯大错,所谓大错,主要是强词夺理(“我没错” )、屡教不改(磨磨蹭蹭不听指挥)、依赖成性(不努力、懒惰)等,当然,有些过失行为不再此列。

表扬孩子的好行为

孩子做事是喜欢得到别人的注意和表扬的,孩子得到夸奖能增强自信心,能使孩子强化他的自我价值,会有更好的表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让孩子体验行为的后果

比如,孩子把毛绒玩具熊搞坏,自己就没有玩的东西了;孩子把书撕了,家长就无法给自己讲故事等等。对待类似事情家长不要心疼孩子所受到的应有的“惩罚”,这些被“惩罚”的经验,会给孩子一种提示,不能做不恰当的事。当然,也就避免了家长用人为的惩罚方法。

不抓住孩子的错不放

当孩子受到批评、教育之后,生活就要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中去,不要无休止地说教。孩子有了哪怕小小的改变,家长要在纠正的同时,有一个宽容的心态。一味抓住不放,会适得其反。

孩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个体,他不是家长高兴时的一块宝,也不是家长生气时的一棵草。家长对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好的行为要表扬、鼓励,对不当的行为要教育和正确对待,有时忍耐与等待也是一种教育。

友情贴士:

轩轩妈来信说,她5岁的儿子轩轩特别调皮捣蛋,不是拿着她的口红在屋里的墙壁上乱涂一通,就是趁家人不注意,将鱼缸里的水倒掉,把鱼抓到地板上,津津有味地看鱼不停地挣扎。一天到晚,不知惹了多少的麻烦。轩轩妈不知该怎么办?

各位家长们,你们对此有什么高招?可以在2009年1月20日前来信或发Email发表您的看法。

上一篇:孩子的书架 下一篇:资讯通道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