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创建特色数学学科的尝试

时间:2022-09-25 08:57:46

新课改下创建特色数学学科的尝试

【摘要】“教学相长”,即师生共同成长,想起这位“子曰”“子曰”的孔老夫子,我们自然就对新课程倍感亲切。新课程中的许多教育新理念、新思想,其实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值得告慰这位大师的是,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课改;数学;特色;尝试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做法和取得经验。

一、依托课程改革,确定特色学科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新一轮课程改革,走上了课程综合化的道路,让科学探究成为第一主题,并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归根到底一句话,新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特色学科的创建,正是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产生的。学校范围内切实可行的学科改革通过必要的特色建设来体现显得更具可能性;以特色建设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含量及育人效能也显得更具操作性。那么,何谓“特色”呢?说得通俗一点,即“无中生有”、“有中显优”。根据实际情况,我首先选择了后者――让我所教的数学学科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二、构建特色学科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我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自然,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我们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最迫切和重要的是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于是在数学方面我努力拓展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渠道:

(一)学科教学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1)教学内容凸现人文性、生活化。深入钻研教材,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处理教材。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创设教学情景,使之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设计例题习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际。(2)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大胆放手,适时点拨,让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是教师教学中巨大的财富,由于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智力特点,决定了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心反思,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困生做到“四优先”:优先提问、优先发言、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辅导。对优生做到“一允许”: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后,允许干不影响其他人的事(看课外书等)。每节课的作业尽可能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分三个层次:低档题、中档题、高档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

(二)校内活动渠道。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

(三)校外活动渠道。校外让学生自己组织自行操作一些丰富多采的活动,使他们有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

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互相配合,特色学科形成了――学生普遍喜欢上了数学,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是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上一篇: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 下一篇:刍议俄语中外来语言词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