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研究

时间:2022-09-25 08:03:33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将必修课程的知识技能与由教材相关的多种资源相融合的可行性方式。旨在通过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拓宽语文课堂视野,加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提高语文素养,最终唤醒学生的生命知觉,发展自己的人格,实实在在发挥语文课堂人文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必修课程 资源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0-02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容,也不能机械地按照专题设置一篇篇文本程式化地教学,这样不仅使课堂变得枯燥干瘪,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对必修文本深入研读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将与文本相关的各类丰富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与文本阅读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既体现语文本身具有的无限魅力,又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必修文本教学与语文活动整合

入选课本的文章皆是作者生命智慧的结晶。作品中展现的身世浮沉、命途坎坷、生离死别,是这些蜜罐里泡大的祖国花朵们所未曾经历过的,为了让他们能理解,教师费尽心力,创设情境,激发联想,但实际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总是觉得和文字之间隔着什么东西,产生不了深切的共鸣。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悲,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痛,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伤,那些透过文字满溢出来的复杂的况味,只有真正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痛苦的人才会理解得透彻的。所以一些文章是需要随着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逐渐丰富去邂逅那顿悟的时刻和共鸣的感动。但是教师并不能甘于“无为而治”,因为学生联想、想象、迁移的能力也是不可小视的。设计一些恰当的语文活动,将现有生活过程中的生命体验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加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多种知识,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懂得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爱的能力是让自己幸福也让别人幸福的能力”(周荣海《采花与种树――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懂得爱的珍贵,自然能懂得因为爱而产生的悲伤痛苦的含义。所以将必修文本阅读与相关的语文活动整合起来,能在真实的生活中认知、体验、感受、反思、升华,才能从根源上提升语文素养。

1.语文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在必修文本教学设计之时提前加以考虑纳入,有时候要抓住“突发事件”及时设计相应的语文活动。

比如教学扬子的《十八岁及其他》,这样的文本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孩子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是如果要真正从内心触动进而改变自身的情况,还需要通过语文活动产生良性的促动力。同时上这一课时有一个“天时”条件就是正值传统的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氛围有助于让人沉下心来反思亲情。活动设计除了惯常的由孩子阅读父母写的书信后给父母回信,还有引导学生明白表达爱不仅仅靠一时激动语言上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生活中细水长流的行动表示,比如回家时为父母分担家务活、逢年过节父母生日时送表达心意的小礼物等等。因为本来知易行难,若能知亦能行,便是语文教学的产生的良好效果,善莫大焉。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蕴含着作者对生与死的深沉思考,如果仅仅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的经历背景,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还是不太可能很透彻。这篇文章学完之后,感觉还是浮在表面,没有“切肤之痛”的理解。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病重住院,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我们在沉痛之余,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制作了《史铁生纪念专辑》,在周三的阅读课上布置学生进行阅读,追忆逝者,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生前身后事,让学生阅读之后为逝者写一点纪念的文字,我们老师收上来看了之后,有个普遍的感觉就是学生对史铁生的认识深入了,笔下流淌的真情也感动着老师。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文章可能表达的是虚情假意,如果历史证明文字书写者也能用行动践行他的思考,知行合一,我们怎么能不深深地倾倒?关于史铁生我们告诉了学生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湖南卫视《天下女人》有一期节目讲述关于死亡的讨论与思考,节目现场凌峰教授讲到了,史铁生在生前就安排好了身后的一切,他在《我与地坛》中对死亡有着彻悟:“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时史铁生病情严重,抢救之后肯定会变成偏瘫或者植物人,他的妻子根据她生前的遗愿,让他安静而自然地离开人世,并联系红十字会和武警总医院,把他的肝脏移植给更需要的人。这就是生命闪烁的光华,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是一颗真诚的心在跳动。我们怎能不被深深地震撼?

当学生再次回顾《我与地坛》,以及以后将会学到的选修课中的《想念地坛》,相信他们对文字背后的东西会有更为深切的理解。

2.除了阶段性语文活动之外,还需要把视野拓宽到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组织长期的专题语文活动,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且有机会在所有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思考与成长的过程。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短期可以实现的,我们需要摒弃功利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

比如由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阅读教学作为导引,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红楼梦》专题阅读鉴赏活动。

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不自由,毋宁死!》均涉及演讲,对学生来说,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要均衡发展,所以在高一第一学期就开展语文演讲活动――课前5分钟演讲,按照演讲的要求制定细化的评分标准,每个学生演讲结束后由教师进行评分,计入平时成绩。学生很珍惜自己的亮相机会,精心准备演讲内容,力求突出自己的个性,锻炼自己的口才。一些学生很害羞,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站上讲台,有了第一次,下面胆子就会越来越大。

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是诗词鉴赏专题,从研究开始时的问卷调查中得知这是学生公认的学习难点。然而鉴赏的精进之道古人很有心得,那就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要攻克这一个难点,就要多看鉴赏的作品,揣摩鉴赏的门道。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诗词鉴赏”语文活动,每个学生精选一首诗词,查阅鉴赏资料,上讲台为大家介绍,下面的同学有疑问就当场提出来讨论,形成台上台下的良好互动。许多同学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问题,甚至难倒了做了充分准备的演讲者,演讲者下课后针对问题再查资料来回答疑问。这样的活动提升了质疑能力和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必修文本教学与读本阅读整合

将读本阅读纳入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许多一线教师已经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且在课堂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必修课程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了,对读本的使用相对来说随意一些。而本文梳理了读本1到5册,研究必修文本教学与读本整合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统筹安排时间,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更广地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1.读本阅读可作为必修文本学习的导引。读本中许多文章语言平实质朴,举证鲜活生动,正可以作为一些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的文本的学习导引。从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规律来看,都是由感性到理想,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利用好读本资源服务于课堂。

如必修一第二专题“经典的力量”有一篇文章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阐述了经典对于人类精神和心灵完善的重要意义:“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育,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这篇文章极具理论的高度,充满耐人寻味的哲理。但对于刚进高一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阅读经典经历并不丰富,也对生活欠缺理性的思考,要透彻地理解这样的文章还是很困难的,而且学生本身对议论文就有阅读的畏难情绪。所以先让他们接触有关经典阅读的感性认识,打好理性提升的基础。读本必修一“寻找精神家园”专题中选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和陈四益的《站着读与跪着读》,其精髓与黑塞作品是一致的,也为理解黑塞的观点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证,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在阅读黑塞作品之前,我先让学生阅读讨论读本上这两篇文章,然后在此基础上研读黑塞作品,并与读本上的文本两相印证,学生的理解就很快能深入下去了。

2.将读本阅读作为必修文本学习的延伸思考。必修文本揭示的可能是某个问题的单个层面,这就需要整合利用读本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的整合视时间而定,可以在课堂中将必修文本阅读与读本结合(如比较阅读),也可以将读本阅读放在课后;可以写阅读后感,也可以布置专题探究,课堂上反馈讨论。这样就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但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延伸不是随意的,一定要围绕必修文本所在专题主题明确延伸思考的核心。

如必修一第三专题“漂泊的旅人”与读本必修一“何以家为”专题整合,思考核心:心在何处安放?

必修二第四专题《祝福》与读本必修二《药》整合,思考核心:看与被看。

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与读本必修三“大写的人”整合;《品质》、《老王》与读本“在底层”整合,思考核心:人性的光辉。

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与读本必修四“扭曲的心”整合,思考核心:善与恶的挣扎抉择。

必修五第四专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与读本必修五《阿Q正传》整合,思考核心:活着的意义与活着的方式。

三、必修文本教学、读本阅读与写作训练整合

根据个人的写作经验,写作的起步阶段很多时候是由对经典的研读、品赏、模仿开始的。阅读和写作其实是血脉相连的。作为现代中学生来讲,对经典的接触大多来自于课本,必修文本中有不少适合学生写作借鉴的范例,每个专题后面也设置了相应的写作训练系列。

不过经典总免不了有一种来自“权威”的压力而产生的疏离感,抑或是被考试题目大卸八块之后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所以小心翼翼地绕过这些沼泽,有一块肥沃的土地,那就是读本。在这里没有考试战争的硝烟与血肉横飞,没有服务于政治的粉饰虚伪,而是多了很多真实鲜活的特立独行的灵魂。这些就是写作借鉴的源头活水。将读本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整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这些作品既有经典的精妙境界,又有“家常菜”的平易近人,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品赏的基础上进行借鉴模仿,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更坚实的发展之路。

如必修一毕淑敏的《我的五样》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记叙文写作中心理刻画能力。

必修二汪曾祺《金岳霖先生》、孙犁《亡人轶事》和读本必修二“半瓣花上说人情”专题整合,指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提升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发展,语文课堂的延续,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课程整合的资源会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下去。

上一篇:对边测量在圆曲线测量中的应用 下一篇:职业院校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