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5 05:26:49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

摘 要: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从培训机构、农民、企业等角度来分析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66-02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人均占有耕地量将继续呈递减,被征地农民群体也将越来越大,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不仅是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就必须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制约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众多因素中,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于农民来说是掌握一门技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要性

1.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等非农业经济的发展力量;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人口。实现这两个方向的有效转移必须依靠各类培训,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中国目前农村有4.8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随着农村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还会增加,在制约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众多因素中,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收入,培训程度制约择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

2.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实紧迫性。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5 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调查的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接受过培训的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31.3%,未参加培训的占受过培训的人员中主要通过自发参加培训的占68.7%,其中接受企业培训的占31.3%,政府部门培训的占12%[1]。造成“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结构性失业,大量进城农民工“回流”。这种“回流”不仅意味着农民工自己对“进城”的放弃,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他们是被技术发展、素质提高和产业升级的浪潮淘汰了。如果这部分进城的农民工以及那些土地被确认用于开发区建设或小城镇的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就会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这种表面现象的人口城市化,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的变化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制约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因素分析

1.培训场地建设滞后,设备设施老化。近几年来,尽管政府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但受资金困扰的影响,一些培训学校的设施设备大多是生产一线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这样的设备无法满足当前培训工作的需要;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尤其缺乏一些专业技术强、业务理论水平高的高级技工教师;技能培训内容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培训内容实效性、针对性不强,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适应,无法满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实际需求[2]。

2.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费投入有限,致使培训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在没有足够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无法逾越职业培训的经济门槛。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近期对农民工集中的8 个省的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月收入集中在500元~800 元。其中,每月收入在300 元以下的占 3.58%,300元~500 元的占 29.26%,500元~800 元的占 39.26%,800 元以上的占 27.9% [3]。资金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脱离了强大资金后盾的支撑,就谈不上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供给。在企业不愿过多投入的情况下,仅靠各级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少量的企业和社会捐款,开展工作难免力不从心,因此,资金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

3.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培训的参与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农村劳动力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1)随着农村各项税费的减免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增多,部分农民对技能开发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很多农民的意识还停留在外出打工就是“下苦力、肯流汗”这个层面上,对先掏钱接受教育再上岗的培训模式还不能接受或者是没有能力接受,直接外出打工的多于先培训后打工的。不愿接受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不愿接受严格的企业管理,即使参加培训,中途流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面对到城镇就业的农民渴望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但参加一些培训之后他们觉得培训效果不佳,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有些距离,学的东西用不上。(3)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培训内容稍有一些难度就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培训,认为培训没有实际价值,学不到有用的东西,或者认为培训耽误时间,不如直接就业收益大,对专业技能水平与劳动者收入水平成正比的关系认识不够。(4)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收入低,家庭负担重,对培训费用和职业介绍交易费用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后备劳动力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4.劳动力培训中企业组织的角色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社会运行中最具活力的社会单元,在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环节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企业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由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企业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较短,企业的培训的投资和收益不对称,一些企业或用人单位急功近利行为十分严重,只顾眼前利益,连按政策应该享受的工伤、医保、社会保险的权利都不能保障,更不用说投资于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差。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培训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能否积极参与是职业培训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中国目前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干预,一些企业虽有培训供给的能力,却没有供给的意愿,无法形成有效供给,而政府并未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加以控制,其结果是政府独木难支,培训工作前景黯淡。

三、城镇化过程中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探讨

1.加强培训场地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师资在培训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机构需要改善教学设施,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强政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扩充培训规模和数量,引进优秀的专业培训人员,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培训向市场接轨,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改革和完善现行培训方式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有培训能力的民办培训机构发挥作用,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增加项目,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4]。在做好转移培训机构认定管理的同时,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更新,采用互动方式的教学方法,构筑立体型的教学信息交流网络,重视参与式教学,创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

2.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要保证培训经费以及补贴的投入,增加财政拨款,政府应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培训补贴资金投入比例,切实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5]。建立健全培训资金监管制度,做好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保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经费及时到位,并做到专款专用,切实发挥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培训投入机制,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个人三者共同负担,承担比例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区别对待。同时,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非营利性组织开办各种类型的免费培训班,鼓励青年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志愿者为农民工举办普法知识讲座、职业安全教育等各类免费培训。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企业培训经费投入的引导和监督,保证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来源。

3.增强农民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就业能力。随着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个人就业渠道转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学习科学文化和现代管理知识,掌握科学生产技术将成为农民的迫切需要。一定要让农民认识到通过培训掌握技能是增加就业、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向外出务工人员传授城市生活常识、企业生产常识、权益保障常识等,引导和帮助他们择业、就业。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4.强化企业培训责任。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转移培训中的作用和积极性,采用税收减免经费补助等经济手段,激发企业对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的热情;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学员实习结束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原则上由企业承担并支付费用,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费中列支,职工培训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6],对拒不履行培训义务的,强制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培训;加强校企联合培训,企业可以派出技术人员到学校中讲授实践课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了解企业的具体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 高宏赋,杨秋红,徐擎擎.用工荒背景下农村后备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 刘大海.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市场,2012,(7).

[3] 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

[4] 文银花,孙中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7).

[5] 周登峰.劳动力转移培训困境与曙光[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1).

[6] 易国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0).[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下一篇:基于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实践技能培训和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