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时间:2022-10-07 05:38:26

探讨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摘 要: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势必要顺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日益成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才能够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企业而言,正确而富有新意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新面貌,而且能不断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因此,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作出相关的探讨,以期给现代企业的发展一些建议。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24-02

一、现代企业的几种管理模式

(一)从企业的成立方式出发来看,大多数企业在成立时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式企业,由此带来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家族式或亲缘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由一个或几个家族成员担任领导决策层,实行集权化的管理,在决策上奉行专制式。企业的相关管理规范通常由家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构成,企业利用天然的血缘关系来保护公共资产的安全。这种管理模式与企业创办资金的归属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企业成立初期,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企业的管理权自然就落到了主要投资人的手中。这种模式下的企业能够保持高度的统一,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这种模式无疑便于统一管理,决策的制定、执行也有所保障。

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成立初期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毋庸置疑,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企业越过创业期后,进入发展的中间阶段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首先,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没有广泛征询其他人的意见,所作出的决策并不是综合了所有人的需求以及适应企业发展的,往往具有片面性甚至是偏激性,这就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其次,家族式企业所倚靠的亲缘关系也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在为企业招兵买马的过程中,出于安全的考虑,家族内部的人员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长久以来,各种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不仅给公司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给决策造成更大的困难。同时,从外界吸收的外来优秀人才往往会因为无法融入家族式的关系而外流,给企业造成损失;再次,在企业创业期,为了迅速拉动企业起步,企业通常凭借公关手段、广告战等带动市场需求的增长,这种方法难以长期发挥作用。

2.友情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家族式企业有相同之处,企业由几个关系亲近的人共同出资创立,凭借互相之间的关系来维系企业。区别在于,这种关系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因此没有亲情所能维系的时间长久。

(二)从企业的管理手段来看,企业的管理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

1.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即依照确定的制度规范来管理企业。这种制度并不是一个人制订的,而是在企业内部人员共同商讨之后所达到的共识。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规范企业员工,使管理有据可循,可以有效地避免管理上的混乱,促进企业平稳持续地发展。

但是,过分地强调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容易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对重复单调的工作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

2.情感化的管理模式,即用人性化、人情化的模式来管理企业。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运用人的主观因素来施加管理,管理中的规范主要是道德中所说的人性和良心。

不得不提的是,在管理中融入人情的因素本身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益处,但是过分地强调所谓人情和良心反而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反作用。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在各种利益关系面前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谋福利。将人情关系泛化只会导致最终企业的衰败。

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与发展趋势

(一)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1.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知识经济时代来临,资本和商品的流通更加自由。相应地,企业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民主合理的管理方式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势在必行。

2.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重要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中国要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保持企业稳中有升的发展状况,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因而企业管理这一核心环节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3.社会文化的进步促使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人们在寻找工作时不再一味地追求稳定的“铁饭碗”,而是倾向于找到一份性价比更高的工作,满足工作和个人生活两方面需求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唯有积极改善管理模式,使企业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速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1.减少家族式企业存在的弊端。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做到跟随时代的脚步,不固步自封,通过一些培训不断完善自我,这不仅是对企业家自身的提升,更是对企业的负责;其次,重视人才,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心剂,家族式企业必须克服模式上对外来人才的排挤,在注重内部人员提升的同时,加大对外招聘的力度,做到唯才是用,不必亲疏,使人力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再次,对家族式企业来说,重要的一点是要避免过分讲求人情而忽视制度。企业必须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在确保制度科学公正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2.保持竞争的意识和姿态,随时把企业置身于市场竞争的洪流中,这样才能激励企业的进步。中国现阶段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谁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不断进步,谁就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那些满足于一时的成功而忽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道理的人,最终将面临更大的失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冷静地分析经济形势,并适时在经营策略上作出调整。

3.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要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对企业人员的任用和管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定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植根于心中,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善于从各个方面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倡导管理方式上的柔性化,不一味地以严格的制度和硬性的指标要求员工达标,而是注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优秀的员工及时给予奖励,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促使企业的管理进入良性的轨道。

4.重视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要想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必须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来实现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应注意:首先,确保制度制定的科学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在,制度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并且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内部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制度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制度实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平等公正的,制度一旦制定,必须确保执行力,如果存在特权和特例,那么制度就只是一纸空文。通俗讲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再次,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本身是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因此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也应该适时作出规范和调整,以顺应发展的需要。

5.重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优秀的企业都具有鲜明独到的企业理念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都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对所在的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高度责任心。企业文化作为积极的精神力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从而使企业战略的实施具有执行基础的保障。

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企业管理者应作出的努力包括: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加强对员工理念上的宣传。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属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必要投入。而理念上的宣传,包括倡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向员工宣扬敬业精神等,是针对员工精神层面的措施。两方面双管齐下,能够对企业形成极大的推动力量。

6.企业决策方面的相关调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客户需求的急速增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无法全面细致地考量每一个步骤,快速作出准确的决策。而与此同时,企业的一些中层人员凸显出了管理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分权化管理模式开始运行。作为高层管理者,在进行分权策略的时候,首先要给予中层管理人员充分的信任,明确各个层面的责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保决策重心下移适当,能够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又不会使高层管理者失去对战略的控制和把握。在分权中要注意强调系统化的管理,尽量减少中间层面,保持控制。

以往一人或几人决策的局面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反而会导致决策的偏差,造成企业的损失。在决策过程中广开言路,推行决策的民主化,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增进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快相关信息的流动,使决策更加准确,实施起来也更加有力。

三、结语

21世纪是全球经济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来说是极好的机遇。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发展越快速,优胜劣汰的力度也会越大。企业只有在管理这一中心环节上猛下手,适时对管理策略作出调整,才能确保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宋福根.现代企业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M].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

[2] 刘璐.浅谈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思想战线,2010,(S1).

[3] 项芳印.民营企业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J].经济师,2005,(6).

[4] 肖利华.现代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0,(8).

[5] 金永生.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谈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下一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成本—收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