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时间:2022-09-25 04:56:06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诸多不利于教学的状况调查。

【关键词】课程地位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专业要求 教材版本 授课水平 高等数学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56-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升级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不断壮大。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各高职院校加大了课程建设的力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社会所用,同时又要考虑学生以后继续学习的能力。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建设也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建设面临着很多困惑,其中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类课程建设的困惑尤其突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通过调查,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于教学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一、课程地位的困惑的现状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但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服务社会的职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高职院校开设《高等数学》类课程虽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培养的是学生的通用能力。学习《高等数学》类基础课程它本身不能掌握专业技能,而是为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而需要学习的一门工具学科,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类课程的任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所必须掌握一种应用服务工具。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设计中,通常是以专业课程和实验实习课程为主,《高等数学》类等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常常是“副课”的形式,受到学生重视的程度不够。

二、学科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类课程虽然学的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如单变量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等,但《高等数学》类课程的特点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它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高中数学基础和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这类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的连贯性强,传授知识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不学前面的准备知识就直接学后面的结论。以一元微积分为例:要让学生会用导数求极值、最值,会用微分进行估算,就必须先教学生求导数;要会求导数,就必须先教学生学会求极限与判断函数的连续;要会求极限,就必须先学习无穷小量的知识。致使《高等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好简化,且数学老师的教学过程以演示、推理为主,缺少实验验证。而学生要学好高等数学类课程,除了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讲解外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花时间看书理解所学知识并进行大量的课外训练,进行大量的演算、推理证明,其过程繁琐枯燥,且它的工具学科的作用的体现不突出。而其他专业课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用技能知识,还有配套的实验实训项目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直接学到或感受到某种实用技能的掌握过程,这又与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初衷一致,能提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高等数学》类课程甚至不如同为公共基础课的外语课能使学生感到多掌握一门语言而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矛盾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高考中没有达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是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中职推优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差,学习数学类课程的兴趣不大,对如何学好数学类课程、需要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也缺乏学习经验,他们对数学类课程的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化简、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类课程的方法是死记硬背,机械的套公式、套例题、照猫画虎的去做习题,很少有学生去理解数学原理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学完数学知识后不知有什么用处、在什么场合用,更不知道怎样去用。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待数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只是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听一下,课后根本不去看书,最多只是在考试前看看书,对数学作业爱抄则抄,不爱抄就不做作业,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只是想在考试的时候混及格而不影响拿毕业证就行了,况且多数学生认为数学类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只是一盘配菜、是副课、学不学无所谓,反正学了也不懂,就顺其自然吧,况且学习它不能掌握实用的技能知识,因而不愿在数学类课程的学习上下功夫。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高职院校根本就不应该开设《高等数学》类课程。而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对《高等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数学归纳和分析、总结其规律、进行科学解释;能对一些规划方案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判断其方案的优越性;强调的是应用能力,是学习掌握其他专业技能的服务工具。看似平常的要求,却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能只是死记硬背的会做题,而是要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距。

四、专业要求与教学学时不足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贴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每个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所以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都不单一。而不同的专业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是偏重于微积分部分,有的专业要求掌握的数学知识是偏重于概率与数理统计部分,有的专业要求掌握的数学知识是偏重于常微分方程部分。专业课教师为了讲授专业技能课程,他们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要求就像点歌一样,要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掌握那部分知识,可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工具知识却不那么容易,数学知识的传授需要循序渐进,每学一种知识数学教师都需要从最基本的准备知识开始进行讲解和传授,比如:要学数理统计知识,就需要有概率知识的基础,要掌握概率知识,就需要有排列组合的基础,这就需要足够的学习时间。而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要求是突出实验实训课时的比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压缩理论课教学时间,特别是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学时。《高等数学》类课程通常安排的学习时间最多的是一学期70学时左右,而最少的则是一周一次数学课,每学期只有20-30学时,这样短的教学时间往往连《高等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都介绍不完,又怎么能谈得上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呢?可是数学课教师又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会不顾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删减来赶教学进度,这样做也违反了数学类课程本身的学习规律,否则就根本不可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来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类课程的学习就缺乏兴趣,这就使高职院校的数学类课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厌学,老师应付,出现恶性循环,这又怎么能谈得上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达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要求,这也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最大的困惑。

五、教材版本多而杂的现状

现行的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类课程的教材版本多而杂,仅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就有很多种版本,有工程类的、医护类的、经管类的、计算机类的,且高职高专所用的数学类教材因学时少大多是少学时版,都是提纲接领式的。这样的教材看似简单,其实编者为了在较少的篇幅完成教学内容的编写,教材内容安排得非常紧凑,知识点多、节奏快,而对基本概念的引入、解释少,基本上是直接给出定义和公式定理,然后根据定理解题,而书中的例题相对较少,很不利于学生看书自学,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不同专业选用的教材编写的侧重点又不同,有以一元微积分为主的、有以概率与数理统计为主的,而一个数学老师上课的班级往往属于不同的专业,老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的主干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思考教学方法,而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又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数学教师的困惑之一。

六、教师授课水平与能力提升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以前的中职学校合并而组建的,教师也是以前的中职学校的教师或是新进的毕业生,教师的授课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数学类课程的授课方法既与普通中学的授课方法不同,又与高等院校的授课方法不相同,也与中职学校的授课方法不相同。普通中学数学课的授课内容少,讲究的是精讲多练,主要是训练的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为的是在高考或中考中拿高分;高等院校的《高等数学》类课是让学生系统完整的掌握某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以及知识的应用;而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类课程是为了学习其他专业课程而开设的一门工具学科,其教学要求是学以致用、够用为度,强调的是让学生会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用去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公式定理的证明推导。看似要求简单,其实对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求很高,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所授教材的全部内容,要理解教材中每个章节教学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知道学生学习这些内容需要哪些准备知识,你面对的学生的是否具备这些知识?如果他们不具备这些准备知识,你又该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是否了解这个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专业技能需要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如果授课时间短,你能否提炼所授教材的主要内容和主干知识点来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达到学习专业技能的需要?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枯燥繁琐的数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行云流水,使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高水平教师的引进,而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又是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针对专业技能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培训。

高等职业学校面临着生源的残酷竞争,学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紧贴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对社会有用、被用人单位吸纳的人才。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步伐,只有了解了课程教学的现状,才能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避免教学过程中诸多不利现状的发生,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更加贴近社会的需要,使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的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改革预期的效果。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类课程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类课程的现状,才能在数学类课程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改变高等数学类课程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的现状。

上一篇:信息技术——数学课堂隐形的翅膀 下一篇:走好三步棋,搞好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