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历史同行: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设计

时间:2022-09-25 01:47:22

精神,与历史同行: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设计

历史现实

大沽口炮台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失败、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签订等19世纪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次事件,它是中华民族整整一个世纪屈辱与苦难的见证者。

第一次面对残破的炮台,我们震惊于现代人漠视历史的情绪。海河改道,炮台丧失了雄峙江岸的气势,周围的环境因为大量采挖泥土而变得千疮百孔,陈列室门可罗雀――沧桑百年的炮台以及它所经历的那段历史正在被现代人渐渐遗忘。

当我们驻立凛冽的寒风中,默默地,面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炮台,面对零落的。锈迹斑驳的铁炮,面对祖辈血染沙场的照片。历史的沉重和现实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冥冥中,我们似乎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历史,怎能忘记,就在那一刻,我们找到了博物馆设计的意象。

意象

它是历史知识的讲述者。人们将通过一条清晰的流线,去了解一百多年前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它又是一个精神场所,它感召你我的精神与历史同行。通过空间和环境的塑造,将人们的精神带离喧嚣的城市,从灵魂深处唤醒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它如同经历残酷的战争,爆炸后留下的痕迹;

它从大地中生长出来,永恒,如同炮台一样,成为苍茫大地的一部分;

它融入场地,还原炮台的历史形象;

它营造将你我的精神带回历史中去的空间氛围。

正是建筑的这种精神功能成为我们设计的灵魂。

历史知识的讲述者

整个建筑由前厅。报告厅,中厅,临时展厅、四个常设展厅、阵亡者祭奠堂以及库房和办公区等部分组成。我们从进入场地开始,面对茫茫芦苇和横亘天地间的建筑,进入博物馆,穿过门厅,报告厅和中厅,然后。以时间线索为序依次经过“历史上的大沽口”、”两次鸦片战争”、“李鸿章主持大沽防务”。“辛丑条约签订。”辉煌的大沽口”等系列展厅。参观过程中,在祭奠堂里,我们默默地祭奠战死者的亡灵。最后,再次融入茫茫原野,面对孤独的炮台,让穿越历史的思绪重回现实中来。

感召你我的精神与历史同行

博物馆的精神性是设计的核心。我们通过多种手法,致力于营造一种氛围,强调建筑和环境对人心灵的影响。

其一,借用“蒙太奇”手法。将场地中见证历史片段的场景纳入建筑中来

博物馆有限的展品对人的影响,远不能与炮台等历史遗迹相比。我们尝试着选择场地上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将它们和建筑用地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了控制整个场地的视线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室外场地上的标志性场所与建筑内部空间建立联系,每一个展厅就像相机的取景框,将炮台等重要景观摄到室内来,成为展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丰富了展览内容,又针对不同展厅的要求,引入不同的室外场景,塑造恰当的展示氛围。

其二,展示内容与空间性格相统一

展示内容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历史线索,不同时期在大沽口发生的故事,其性质和内涵都有差异,因此我们针对不同展厅设计出不同性格的建筑空间,引入不同的室外景观,营造出不同精神性质的展览氛围;

一号厅,“历史上的大沽口”:1840年以前,这里是一个优美的小渔村――展览空间平和,宁静。浅色调,可以看见茫茫芦苇。

二号厅,”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空间扭曲,色调暗红,富于张力,能够遥望远处的遗迹。

三号厅,“李鸿章主持大沽防务”:旧制度下,技术强国的愿望终于破灭――空间由宽到窄。由高变低,喻意当时的自强之路越走越窄,向外的视线被芦苇所遮蔽,色调灰暗。

四号厅,“辛丑条约的签订”:炮台被毁灭――空间局促,以黑色调为主,只能看见残破的炮台一角。

五号厅,”辉煌的大沽口”:今天的大沽口快速发展,充满希望――空间开朗、阔达,炮台就像中国画一样展现在参观者眼前。

展示内容与空间性格相统一,使我们通过建筑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其三,身临其境的展示氛围。

根据专家对人视觉现象的研究,当人看事物的视角大于60℃时,有很强的身临其境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设计中有意识地将多媒体演示和一些展示图片放大到整幅墙面,既作为展示内容,又是展示的背景,在这样的空间中,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模糊了现实和历史的界限,我们的精神融入历史中去。

利用光来突出空间的精神性质也是设计中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当我们在阵亡将士的祭奠堂里,凝视那天顶撒落的一抹灵光;当我们在展厅中,面对那静静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炮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存的,已不仅仅是那光和炮台的影像,那一刻,我们的精神与历史同在。

其四,融入环境的建筑形象。

建筑以一层为主,就像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与饱经风雨依然屹立的炮台相比,体量谦逊,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水平展开的建筑不但没有影响炮台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比还烘托出炮台的气势。

一百多年前,炮台坐落在炮墙上,博物馆水平的建筑体量,还原了炮台的历史形象。当我们置身茫茫天地之间,冥冥中,我们似乎在与历史中的炮台对话。

材料的选择依据对场地上现有材料的分析,细碎的卵石,锈迹斑驳的铁板使建筑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时间将会在材料上留下痕迹,通过建筑我们似乎读到了历史的信息。

终于,通过我们的设计,强调了建筑的精神性,

在这里,我们进入场地,穿越建筑,

精神,被感召,与历史同行。

设计人:崔恺 文兵 白晶

作者:文兵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院一所所长建筑师

收稿日期:2006年2月

上一篇:尊重理性 编织未来 下一篇:建筑创作的理念和理由:中国院、北京院、华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