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景模型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迪

时间:2022-09-25 12:00:21

谈情景模型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迪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高中诗歌教学只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诗歌,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诗歌,面对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古典诗歌,老师指导不到位,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书、网络可以快捷地找到关于某一首诗歌的背景、赏析过程,但学生学了后还难以把它变成自己的鉴赏能力,难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自己未学过的诗歌上,鉴赏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这与我们的老师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若干首诗歌,没有把学生真正带进诗歌的情景,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来龙去脉、情感思绪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这个基本事实,参考自己在诗歌教学上的一点体会,本人认为应通过建立情景模型,找出景、事、物与作者主观情感的对应关系,才能让学生快速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二、情景模型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迪

情景模型的构建根源于诗人――诗歌――读者的动态流程中。笔者认为,情景模型的构建最重要的是读者,也就是我们的学生。模型构建前先要了解我们的学生,学生是接受理解情景模型的主体。这启示我们,诗歌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也要分析学生在诗歌学习上如何接受,如何消化并迁移老师教授的鉴赏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想到农村学生关于诗歌的知识积累、平时阅读的经验、文化上的积淀、学习诗歌的热情与敏感度等基础条件;其次是一个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没有共通点。要想学生真正具备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必须发挥教师的阶梯作用,教会学生建立情景模型。

1.把握作者的时空意识。古典诗歌的作者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说理,都有自己的时空意识。时,即时间意识,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空,即空间意识,体现出作者的视域与视点变化。作者把自己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在鉴赏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以作者为中心点,建立时空坐标,然后把自己想象为作者,从作者的位置观察作者目光所及处,注意位置的变动(高低远近)与时间的变化(四季更迭、早晚交接),在黑板上标出关键的词语,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重构情景。这些变动被作者写进诗歌中,用来表达某种意图,而如何成功解读诗歌中的意图则成为进一步鉴赏的关键。

2.找出诗歌中隐藏的对应关系,形成关系模型图。把握了作者的时空意识后,还要作进一步的比较,以确定作者的真正意图。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反复演示给学生看,为学生形成稳定有效的鉴赏思路架好阶梯。教师充当引导者,让学生能顺利进入诗歌的情景,领略到诗歌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教师的作用是把作者经过构思后形成的作品通过构建情景模型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构思过程,铺设一条鉴赏诗歌的路,剩下的就让学生自己感悟。

3.在建立的情景模型中体会化景物为情思的艺术效果。我国的古典诗歌离不开抒情,抒情则需要借助一定的景物。抽象的情绪难以捉摸,必须依托具体可感的景物才易被人理解。这就涉及到主观与客观结合的问题,也即诗歌中的虚与实的问题。宗白华先生在谈到虚与实的关系时说到:“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这就是说要做到化景物为情思,需要注意虚实的转换。在建立的情景模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的,但情景模型也只是一种粗略的模型,学生未必能因此进入诗歌的意境,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学生虽有形象思维,但面对年代久远的诗歌还是难以理解那么抽象的意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领悟写出短小的鉴赏文段,课堂上可以根据展现出来的情景模型用连贯的语言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情景模型中补充、完善,领悟作者精心创设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到了这一个层次,学生应该能独立自主地鉴赏诗歌了,其心灵会得到陶冶,其审美境界会得到提升。

以上谈及的“情景模型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迪”从理论上探讨得较多,要真正收到预想的效果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毕竟学生才是鉴赏的主体。教师的鉴赏过程不能代替学生的鉴赏,只作为前期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可行的鉴赏思维。如果学生不因基础、兴趣等因素影响,静下心来品读诗歌,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课堂效果一定会见成效,对今后的诗歌教学会起到应有的启示作用。

上一篇:并列短语的十大陷阱 下一篇:诗歌中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