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非技巧因素及其训练的探究

时间:2022-09-25 10:31:19

声乐教学中非技巧因素及其训练的探究

摘 要:声乐演唱者想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歌唱技巧固然重要,却不能忽视学习过程中非技巧因素的训练,它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强调重视声乐教学中的非技巧因素的同时,还就其如何训练,从情感体验、艺术想象、歌词分析、心理因素、情感品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情感体验 艺术想象 心理因素 情感品质 语式结构

随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音乐教育日益与国际接轨。声乐教学中也融入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实践。在演唱活动中,掌握了呼吸、共鸣、吐字等演唱技巧就一定能唱好歌吗?什么样的声音才更完美呢?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歌唱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否就只是涉及呼吸、发声、吐字以及音准、音高、节奏等技巧的训练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歌唱的毛病恰恰并非如此:他们往往嗓音条件不错,“五音”齐全,也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但歌就是唱不好。究其原因,此类情况大多是由于“不够味”,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就是,声音干涸,“感觉”不好。这里面所缺的就是对音乐的领悟、感受、体验和表达能力,它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作为非技巧因素,我想要强调的是:它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这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声乐教学中非技巧因素的训练。

一、注重音乐情感体验的训练

早在我国古代《乐记》中便有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表情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音乐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色彩。

声乐教学也要从表情开始,并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声、有音乐,就一定要有情感的反映。这就需要注重对音乐表情的三要素――速度、力度、音色的理解与体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与体会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与不同唱法对于表现歌曲的不同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种表现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和音色,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作品中,正确而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情感、风格和特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这首先需要教师自己要有激情。所谓“不能感动自己,也就不能感动别人。”教师首先要把握和处理好每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整体是快乐的、忧伤的还是深情的、悲壮的等等。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等形式,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其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和陶冶。这种情感训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获得。

1.积累情感

这要求我们平时多体验,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逐渐使自己的情感由简单粗糙转为丰富细腻。教师也要善于从旋律、歌词的内容中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但仅此还不够,还需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储藏中勾联出相应的情感。如在《父老乡亲》这首歌中,首先要把握全曲的风格。一首深情优美的抒情歌曲,通过对乡音乡情深切的回忆,表达了主人公“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那种深切、真挚、纯朴的故乡情。演唱时,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家乡的景色及父老乡亲那亲切、纯朴面容的图画。故乡,一个自小成长的地方,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任岁月流逝,也无法抹去对故乡亲人的回忆。这就是对故乡情感的积累,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歌曲情景中,并融入了自己的联想,激发了他们对故乡的情感。

2.运用表情

人的脸部表情,是人的情感的外部体现,在歌唱中这一点也尤其重要。我们在歌唱时通常要求抬笑肌,提倡“笑”着唱,这不但有利于放松,而且对于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声乐教学中,教师也要坚持有表情的范唱,而且也要求学生坚持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习惯成自然,演唱时一开口就有相应的表情。所以有表情的歌唱也是训练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

3.情感控制

我们演唱时要求声情并茂,但这也要有个度,不能滥用表情。歌唱时,要根据歌曲的情感意境来合理调适。体会歌曲中不同乐句之间的情感对比,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压”,什么时候“放”,让学生懂得这种情感上的比较意识。

二、加强歌唱的艺术想象

任何一种艺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声乐要抒发强烈的感情,表现出瑰丽多姿的诗情画意。我们在歌唱教学中除了情感的训练外,加强歌唱的艺术想象训练是尤为重要的。有些学生在歌唱时,整个人显得很呆板、声音苍白、没有生气,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生动的想象却是必定无疑。

我们在歌唱时,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在心中产生一种非常直观的视觉表象,我们把这种听觉想象与联想构成的表象,称为“内心视像”。比如在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山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在歌唱者的心里也应该有这么一幅图画――广袤无垠的原野――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漫天飞舞的雪花,那样的轻巧,像一个个空中飞舞的精灵。脑海里有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便会很自然地寓情于声,声音也因此变得甜美、轻巧、温柔,具有浓厚的感染力,使听众与演唱者之间实现真正的心灵相通。

歌唱者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使听众产生共鸣就必有自己真实的艺术情感。只有真实的情感表现才能点燃听众情感的火焰,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三、剖析、理解歌词的语式、结构

要培养学生歌唱的感觉,帮助和启发他们对歌词的理解是很关键的。从表面上看,这与歌唱技巧好像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歌词的内容说到底就是歌曲情感基调的内存底蕴,也是感情外在的导入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训练培养学生对歌词斟词酌句的能力,剖析歌词的语式、结构。

从歌词的语式来讲,有叙述式、描述式、问答式、对话式等。对这些语式有明确的概念和分辨能力,对把握歌词的感觉是至关重要的。如叙述式《大海啊,故乡》中“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就像讲故事,演唱时也需要有向听众讲述的感觉,缓缓叙来,娓娓动听,靠的是一种亲切的方式,缩短了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如问答式“幸福在那里?朋友啊告诉你”,这些歌词里面问句有一种假设的疑虑情绪,从怀疑、误解开始,似乎有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实际上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

四、歌唱教学中的心理因素

在歌唱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在舞台上或在考场中,甚至是在声乐课上,有些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在歌唱时不但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有时还会出现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声音发抖、节奏不稳、跑调、破音等现象,从而导致歌唱的失败。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获得最佳的歌唱状态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因素的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训练,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教师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如果是精神不振、态度生硬,学生的心情必然会紧张、不愉快,产生恐惧心理

(2)教师和学生始终要保持很好的沟通。这样可以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比较容易进入角色。

2.培养学生在演唱中学会“感情转移”

学生演唱前若过多考虑唱的效果,或心里总想着观众对自己的评价,就会产生害怕心理,使自己紧张,这样对自己歌唱非常不利,应设法转移这种害怕情绪。如果能有“豁出去”的精神,就会产生勇敢和镇定,从而战胜害怕和恐惧。

3.加强舞台艺术实践

很多学生在演唱时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舞台锻炼,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各种刺激。例如灯光、音响、听众,这些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障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定期地安排学生舞台实践,这样不但可以在舞台上进行歌唱练习,还有助于学生取得演唱经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声乐教学中的非技巧因素其实是非常广义的,它渗透于我们声乐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做到细心、认真、严肃地发现和体会演唱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它更关系着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高以及演唱者以后在声乐方面是否还会有更深的造诣。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了声乐中的非技巧因素,在声乐表演中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冷永铭.《论唤起演唱激情的基本能力、方法与途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邓雅.《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6第2期.

[4]林吟.《演唱的“恐惧”心理和对策》.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9第3期.

[5]田丁.《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训练》《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一中

上一篇:在自主合作中享受STS教育的快乐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