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9-25 06:19:45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21世纪是创新、创业时代,时代和现实呼唤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文章就创业文化的内涵、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探索,提出了高校创业文化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建设

创业在当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已成为时代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然而,创业必须有相应的文化来支撑。作为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新世纪我国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高等院校的特定功能,决定了高校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创业人才,振兴创业文化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目前,高校师生的创业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创业文化在校园里已开始形成,各种有关创业的文化现象越来越丰富多样。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传播文化、弘扬文化最基本的手段。高校要担负起振兴中国创业文化的重任,必须大力推行创业文化建设。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是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具体而言,创业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观念文化,也就是人们对财富本身及财富的创造和追求的看法;另一个就是制度文化,也就是社会为人们追求财富、创造财富、保护财富提供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观念文化中的创业精神是设立创业制度,使人们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的基石。而制度文化的形态和内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制约着创业文化的状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总和。

二、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生创业理念的需要。21世纪是创新、创业时代,现实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毕业生具有创业理念,并为创业随时做好准备。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培育需要高校进行创业文化建设。高校要通过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弘扬、尊重和重视学生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求以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创业理念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为创业精神。

2.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需要。世界经合组织把创业能力看成是未来社会的第三护照。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亟待提高的实际需要。高校要通过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矛盾、风险评估能力,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为将来成功创业积累有益经验。

3.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是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006年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三、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创业文化氛围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缺少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的价值导向,普遍存在轻视甚至蔑视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社会心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技能缺乏孕育的土壤,创业文化氛围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缺乏急迫性和自觉性。二是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三是根本就不看好毕业生创业。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较难成功。故不能够鼓励创业,认为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四是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

2.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创业文化建设机制尚未形成。高等院校的创业指导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创业指导工作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由于高校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创业的本领。事实上,大学生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实施――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成功创业是首尾相接的培养过程。但目前大多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与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文化建设机制尚未形成。

3.大学生本身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素质有待提高。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无论是老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不存在金钱上的利益关系,即使是竞争也是相对温和的。而商界则是完全不同的组织模式和文化,各个组织之间是利益上的合作与往来,竞争则是优胜劣汰。在校园环境中诞生的大学生创业者与社会创业者相比,缺乏充分的商业文化的熏陶,更缺乏商业实践的机会。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创业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市场、商业规则、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远不及社会创业人士。

四、构建高校创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1.舆论积极引导,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高等学校创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占领舆论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将创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利用广播、网络、校报、校刊等多种宣传工具,开辟专栏、专刊,反复宣传高校创业文化,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收集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形成示范,用广大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成功创业者的事迹感召青年学子,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上创业成功的各类企业,或请社会上各类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来校介绍经验。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对话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创业典型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把创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2.加强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创业价值观。高校创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弘扬创业文化。高等院校要通过政策引导、观念疏导、创新指导、创业训导,培养青年学生创业兴趣和品质,唤醒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动力,帮助他们增强敢于创业的信心。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尤其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最初的职业指导相比,生涯教育已不只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或就业,而是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让他们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掌握合理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追求以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创业价值目标。

3.开展创业活动,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高等院校要通过积极开展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节、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大赛、职场模拟大赛、大学生素质拓展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培育大学生创业兴趣,帮助他们增强敢于创业的信心。通过建立“青年创业项目库”,开展“创业项目会”、“创新成果展示会”,开展“学业、就业、创业、事业”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帮助青年学生掌握自主创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探讨在实际运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今后成功创业和成就事业奠定扎实的基础,提升综合素质。

4.搭建创业平台,提高学生实际创业技能和水平。实施创业文化建设要通过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搭建坚实的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际创业技能和水平。其一是高等院校要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以项目化的运作手段,为学生提供提高创业能力、参与创业实践的平台,保证实践训练活动的开展。其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主动与企业联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创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其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和成功的创业者。

5.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较为健全的创业支持体系。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建设,要通过建立健全支持创业的管理机制,有效推动创业文化建设的进程。高等院校要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目标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当中。要重视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形成学校、学院、辅导员三级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网络,定期组织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班,打造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同时,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本,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求职及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威麟,等.论中国创业文化的振兴与繁荣[J].江淮论坛,2002,(5):44.

[2] 陈敏.构建大学创业文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65.

[3] 赵彩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20.

[4] 刘洋.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92.

[5] 陆伟家,等.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73.

上一篇:关于建立我国绿色税制的思考 下一篇:对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