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时间:2022-09-25 04:28:58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摘 要:近几十年来中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本文对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将要面临的形势及其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防治方法 病虫害预测预报 林木检疫

引言: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病虫害的防治率低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往往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3.6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3.7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3.8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要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森林病虫害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无烟火灾”,其破坏力比森林火灾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将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必须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先预防上,通过建立规范、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贺,麻雪楠.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控制对策[J]. 民营科技,2009,(1)

[2]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9,(12)

[3]张淑萍,才奇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

上一篇:服务质量涵义及评价浅论 下一篇:做好学校图书馆期刊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