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9-25 03:20:29

初中生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循序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提问,既能起到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学生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驾驭教学航向的主要手段。然而,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需要技巧的,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有的提问学生却毫无反应。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1 .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方式越来越失去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片面理解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过多过虚的运用提问,将传统的“满堂灌”发展成了“满堂问”。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教师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

比如:在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当有学生提出可以作底边的高,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并且完成证明后,教师提问:“作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能否也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呢?”学生异口同声:“能!”

反思: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发现一些常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初步提高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的能力。然而案例中教师的提问,直接告诉了学生两种辅助线的做法,然后只是问学生“行不行”、“能不能”,在这样的提问下,教师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了自己主动思考“还有哪些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宝贵机会,失去了自己独立自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最终沦为了机械回答老师问题的“回声筒”。

2 . 提问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比如:《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上课中:

师:学习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后,我们下面该研究什么内容 ?

生:(没有任何反应)

师: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你能猜出我们今天的研究内容吗?

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师:不对,再猜一猜?

生:(面面相觑,有的开始动手翻课本)

师:(眼看课堂陷入僵局)还是让老师告诉大家吧,我们今天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学生兴趣索然。

反思:正比例函数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初等基本函数,所以学生对于教材中函数内容体系根本不了解,教师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自然无法回答。同时,初中生对于“研究”一词,感觉很玄虚,高不可攀,因而对问题也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造成了启而不发的结果。

3 .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

思维是问题的核心,一个限制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被称之为一个恰当的问题。然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比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给出了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 O的半径为 3, OP AB于 P, OP=5cm,则直线 AB与 O的位置关系是__ .

出示例题后,教师提问:“半径是多少?圆心距是多少?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反思: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在两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一是在解题方法上没给学生留思考余地。实际上学生既可利用半径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判断,也可由题意画出图形,直接利用直线与圆交点个数判断;二是在分析问题时没给学生留思考余地。教师直接问学生“半径是多少?圆心距是多少?”,这就使学生不用再思考“从数量关系考虑,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需要知道哪些量?条件中这些量是否已知?”等基本问题。由于教师的提问没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会的只是机械模仿,却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有效数学课堂提问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1 .目的明确: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2 .富有启发:好的提问能唤醒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激活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能点悟学生冲破迷雾的思路,能让学生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3 .把握要适度,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第二要适时,俗话说“好雨知时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第三要适量,精简提问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不能问个不停,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

4 .新颖多样: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学生厌学。教师的提问, 内容要新颖别致,方式要新鲜多样,这样就能引起学生 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主动求知的情境。

5 .形成系统:

( 1)提问要有序:在课堂上,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随意设问,分散学生对重难点的注意力,而要使所提的一系列问题前后贯通,相互配合。

( 2)提问要渐进:提问不能平面化,老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没有层次感和纵深度,不利于推进思考,发展智力。因此提问要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形成步步深入的递进系统。

( 3)提问要有“链”:一节课的提问系统,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问应围绕中心问题,抓住重点,不要偏离中心。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就是这门艺术里的一朵奇葩,愿通过此文架起与同行们共同研究提问艺术的桥梁,使课堂因提问而更美丽,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上一篇: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中国好人” 下一篇:护理干预对高龄患者PICC置管前后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