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地区垃圾污染问题原因探究

时间:2022-09-25 02:42:39

城乡结合部地区垃圾污染问题原因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城乡结合部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结合部集中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垃圾污染问题便是其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就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垃圾污染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找出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垃圾污染问题最为核心的原因:一是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垃圾总量远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城乡接合部所涉及的问题远比一般的纯城区或纯农区复杂得多。因此,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这一地区的“致病”根源,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对未来实现城市化的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人口;二元体制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是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垃圾总量远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

1.1 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垃圾总量远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1)外来流动人口在城乡结合部聚集

近年来,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寄身之地,大量的外来“打工族”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制造了大量生活垃圾。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区域优势

从客观上讲,与城市中心区相比,城乡结合部有如下吸引人的区位优势:

①居住或经营费用低于北京市区,即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②常住人口相对稀少,有大量的农民出租房作为寄居地,适宜流动人口成群聚集;

③交通较为方便,适合流动人口的出入,适宜作为商贩们货物的中转、集散和仓储等

2)管理相对松散

城乡结合部地区从地缘上讲,已经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逐渐被城市化,但是其管理体制和模式基本上仍然是原来的村委会管理模式,这种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管理模式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对本地区的流动人口约束较小,容易出现管理盲区,从而成为城市管理最薄弱的环节。

(2)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的分类及其特点

1)分类

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型流动人口;另一类是社会型流动人口。

按期流动原因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经营型流动人口:指在流入地从事商业、服务等经济活动,有一技之长或一定的资本。

②劳务型流动人口:指在流入地以纯粹提供各种各样的劳务为主,如城市各行各业的临时工和合同工。主要来源于农村闲散劳动力。

③公务型流动人口:指在城市中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调研等活动的流动人口。这类人口通常滞留于城乡结合部的宾馆、招待所,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但占比很小。

④社会型流动人口:指从事经济活动和公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的流动人口,包括探亲访友、寄养寄读、治病疗养、盲流等。

2)特点

①流动人口增长快,比重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3.5%;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比例高达85%。北京市实施整治的50个重点村,户籍人口仅21.4万,流动人口超过100万。

②滞留时间长,并有继续逐年延长的趋势。

③地域性,帮派性强。统一聚集地的流动人口往往来源于同一个流出地

④就业比例大。聚集地既是流动人口的生活起居地,又是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场所。

⑤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淡薄。

(3)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对垃圾污染问题的影响

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是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如此严重的重要愿因。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垃圾总量大大增加,并远远超过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随着北京市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选择北京作为他们流入的主要目的地,而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成为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地。目前,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范围主要包括四环以外直到六环,大致包括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的部分区域以及昌平、大兴、门头沟、顺义、通州的部分地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3.5%;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比例高达85%。北京市实施整治的50个重点村,户籍人口仅21.4万,流动人口超过100万。

1.2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

(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之间长期实行“二元管理体制”,城乡结合部地区从地缘上讲,已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逐渐被城市化,但是其管理基本的上是原来的村委会管理模式,这种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管理模式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在旧的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管理体制逐渐被瓦解,而新的价值观念和管理体制尚未形成之前,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对流动人口约束力小,容易出现某些方面的“盲区”,成为管理最薄弱的环节。

(2) 二元社会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

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就其整体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制度构成:

1)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发挥了一道强有力的闸门作用,把中国公民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分成标志鲜明的两个类别;

2)住房制度:政府为市民住宅投资,如福利房、解困房、微利房等房源的供应,解决大多数市民的住房问题,而农民的住房问题只能自己解决;

3)教育制度:城市中小学教育基本是由国家投资,而农村中小学教育基本是以摊牌的方式由农民自己投资;

4)就业制度:政府负责市民的就业和培训,而不负责农民的就业和培训;

5)医疗制度:市民享有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制度,而农村村民只得资费医疗;

6)养老保险制度:市民的养老保险大部分由政府或企业负担,而农民只能自己负担;

7)劳动保障制度:市民享有劳动保障制度,而农民没有劳动保障制度;

(3)二元体制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问题的影响

1)城乡结合部地区教育的落后导致村民们的环保意识薄弱;

2)制度的差异导致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与外来流动人口的经济水平相适应,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涌入;

3)二元管理体制的并存导致垃圾污染问题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清理工作进行不畅;

4)政府有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问题不够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1994;

【2】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戴志国:大都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4】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7】汝倍:城市化:苏南现代化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许学强,薛风旋,阎小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

【9】潘小娟: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0】金平:论城乡结合部,开发研究No.1,2001;

【11】赵力:城镇化与“二元结构”的破解,城市问题No.3,2002;

【12】冯晓英:“二元社会”必须破解的制度性难题,城市问题No.4,2002;

【13】庞永师:城市发展进程中周边小城镇规划建设研究,城市规划No.10,2002;

上一篇:基于树状管网的低压管道流量计算方法浅析 下一篇:钻孔灌注柱断柱的形成和控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