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备课新思维

时间:2022-09-24 10:53:21

初中数学备课新思维

[摘 要] 备课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现在逐渐被教师所忽略,且出现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 本文首先剖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现象发生的原因,接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备课;新思维

备课是教学的先前步骤,是对教学实践的构思,其基础一般是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参考书上的参考等.

在工作之初,笔者曾经遇到一种现象:备课时写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到了课堂上有时并不会得到严格地实现,很多时候还是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学习反应作出的判断与教学措施的选择. 而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注意到一种类似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教师的备课与上课形成了两张皮的现象. 如果说工作之初是因为经验不足才出现这种现象的话,那近年来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则说明其中还存在另一些原因. 这些原因是什么呢?

初中数学教学欲实现有效,备课在其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又该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初中数学的备课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观点,在此借助拙作与同行们互相切磋.

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详述

与原因探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出现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且现在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本着对数学教学负责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并进行根本原因的探析.

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不按自己的备课去上课,所备之课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学校和更高级别的教学部门的检查,更有甚者为了应付检查,在并未使用的备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许多虚假的记号,并写上虚假的教学反思,以示曾经使用过. 而有的地方的备课则是在习题册上完成习题解答的过程,尤其是初三数学中考期间的上课更是如此. 同时,我们看到备课所形成的纸质文本上呈现出来的更多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是一定模式下的数学内容拼凑,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大多来自其他资料上的笔尖运输),至于这些教学目标是如何确定的,教学重点该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该如何突破等,并不在教师的思考范围之内. 因此,我们最终看到的是备课与上课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很难找到明显的交集.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呢?笔者经过梳理,认为有如下一些原因:

1. 教师职业疲劳的原因.

工作一段时间后,教师会对教学内容相对熟悉,也知道应付不同的考试基本上靠的是习题重复训练等应试策略,而这样的时间跨度根据经验来判断,一般在三至五年. 而笔者所在地区的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都已经达到和超过了这一年限,因此备课不再是一件新鲜的能够吸引教师注意的事情.

2. 上级部门检查的原因.

为了抓好教学质量,很多教学部门都降低重心,直接到学校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而作为纸质载体的呈现,检查者往往只能通过备课的外在形式判断教师的工作状态. 为了投上级领导之好,教师将一些堂而皇之的项目投放到备课当中,以示教学理念的先进和教学思路的清晰.

3. 教师的教学思路问题.

这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如上所说,有了数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缺乏更深入地研究教学的动力,因此备课自然就没有了新的挑战,故最终的呈现形式――纸质备课就没有了新意.

初中数学备课新思维

以上分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现象存在三种原因,但并不意味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三种解法,在笔者看来,只要一种方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办法就是改变陈旧的备课思维,让数学教学在我们的头脑中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那么,这种备课的新思维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 备课要具有递进性.

有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都知道,我们刚刚走上讲台时备课往往都是一节一节地进行,说得再直接一点,往往都是教一节备一节的内容. 这种备课的好处在于前后衔接比较好,刚刚教过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反应在教师的头脑中比较清晰,因而准备下一节内容的时候都能照顾到这些内容. 其缺点在于,不能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广度来看待数学教学,因而也就造成了备课时难免有井底之蛙的现象.

因此,我们应不断地拓宽备课视野,着眼于从节到章,到一学期的内容,到一学年的内容,到三学年的内容. 这种递进性在教师面前保证了持续的挑战性,因而教师可以克服职业疲劳、克服应试心态,达到天天备新课的境界.

2. 备课要具有纵横性.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知道,初中数学对上继承学生学过的小学数学,对下开启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而横看初中数学知识,还具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情形. 因此,在备课中不断寻找一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点,就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用于数学教学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帮学生建立比较科学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数学有效教学的发生.

比如,从方程到不等式再到函数,三个知识点涵盖了初中数学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如果能够仔细研究其中的纵横关系,就可以在方程知识的教学中为不等式和函数埋下必要的思考点,而在不等式和函数知识的学习中,也可以回过头来反哺方程知识的学习,拓宽其深度与宽度.

3. 备课要具有观照性.

这里所说的观照有两个对象,一是备课时要观照自己,看看教学内容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关于这一点,笔者十分重视,因为并不是其他资料上介绍的方法都适合每一个数学教师去模仿或使用.

比如教学勾股定理,文化素养充足的教师可以以数学发展史作为教学载体设计教学,而文化素养不够的教师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思维较快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在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全方面监控的情况下调整学生的探究状态,而思维慢一点的教师就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因为会顾及不到所有的学生. 因此,我们在强调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应强调因自己的教学特点而选择教学方式.

二是备课时要观照学生,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我们说数学教学之所以在很多优秀的教师那里能够永远保持活力,就是因为这些教师在不断地研究学生,而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师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同样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今天在施教时,你不能认为学生对勾股定理一无所知,你不能低估学生的探究能力,你不能低估学生已知的数学故事. 只有在对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有了具体、准确的把握之后,你才能得到有效的教学方法. 而这些,正是初中数学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初中数学备课新思维的实施要点

备课作为一种计划,其是否有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证明.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种新的备课思维的提出,以上三个维度是否有效,也需通过上课来证明. 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要将上面提及的新的备课思维落到实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 上课前要有根据备课产生的明晰思路.

教师走进课堂时,不看备课产生的教案,心里有没有整节课清晰的教学思路与流程?这个答案必须是“有”,有了这一清晰的思路,教师才可能在教学中知道到了哪个环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措施.

例如,我们强调备课的递进性,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看什么时候应该回顾过去的知识,什么时候可以展望未来的知识. 如上面所提到的勾股定理的教学,其表达式是a2+b2=c2,那从表达式上看,其运用到了前面的二次关系的知识,这是回顾;如果需要展望,那我就看有没有学生提出类似于“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如果有学生问了,我们可以将这一知识点进行适当地延伸.

再如,我们强调知识的纵横性,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知识点已经不完全是起步式的知识了,其往往与其他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那让学生领略到一个数学知识与哪些数学知识有联系,也是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内容,也是数学备课新思维的落脚点之一.

2. 上课时要有适当的教学行为.

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要靠教师自身的行为去实现. 因此,上课时既要防止不顾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也要防止被学生的行为牵着鼻子走. 在笔者看来,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清晰,时刻对教学发展形成有力的掌控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一切都要靠恰当的教学行为来实现. 我们强调备课新思维不是为新而新,而是为了帮学生深化对数学的理解.

3. 课后要有及时的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实践经验发现,只有养成每节课后及时反思的习惯,才能与备课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即判断备课时哪些预设得到了实现,哪些出了问题. 这种首尾呼应的教学行为,可以保证备课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实践与修正.

总的来说,要想摆脱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要想让备课和上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以新的思维来进行备课,而不是囿于陈旧的范式而不自知. 以上所述为笔者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上一篇:矩形纸片的折叠问题 下一篇:巧用“数形结合”思想处理“与圆有关的位置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