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特征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9-24 07:06:26

网络文化特征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 要: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其文化极大影响和改变着网络用户的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求知途径。通过对网络文化及其基本特征的介绍,本文旨在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进而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网络文化 建构主义 外语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以其独特的特征迅速吸引了众多网络用户目光,日益发展成为继平面、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文化。现代外语教学可以从网络文化的特征出发,借鉴其新式的理念,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是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的物质环境。”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其中某些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外化为网络的基本原则、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法规等基本法规与制度,而另一部分则内化成网络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心理结构。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是以大众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它是网络用户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开放性和多元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既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也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进行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网上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任何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衍生成新的文化。网络中众多参与者的活动也构成和创生着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形式多样,其内容的丰富性更是无可比拟。网络资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将文化的开放性发挥到了极致。

2.2 平等性和交互性

无中心散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网络为普通网络用户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赋予了他们面向他人和公众的话语权利。这使大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的权利。平等的交往关系为主体间的互动提供了前提。广泛的交往对象为互动提供了可选择的互动对象。信息的双向快速传递为互动提供了技术的保障。网络互动的交往模式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严格区分,突破了信息单向流动方式,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消除了信息反馈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为交往的深入提供了条件。

2.3 集群性和自主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结构。网络文化实际上就是由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许多大小不一的文化群落组成的。不同的虚拟社区就是不同群落的聚合。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事务或话题的共同关注或者某种共同的身份特征等种种共性,聚合了千差万别的网民。网络文化以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思维、新信息,提升主体思维的创造性;创建中的互动、开放、平等(无中心性),凸现了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网络中开放的信息传播、自由的“社区”聚合,使网络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的普遍认可,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Piaget)、布鲁诺(Bruner)、和维果茨基(Vygotsky)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的高度揭示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多数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心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构建,既是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又是对新信息的意义构建;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学习过程中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构建的重要性(何克抗,2001)。

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1 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

网络文化的自主性比较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从“教”转到“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章节测试或面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随着学习的进步和学习内容的改变,相应地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况。除了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外,学生还必须善于选择学习材料和工具。只局限于学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从不同的学习材料中能动灵活地选出一种来进行自学。当然,初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推荐。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尽量多地使用工具书,或者借助网络来获取信息。

4.2 创建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增强跨文化意识

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用户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语言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够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有一定知识的、感兴趣的并有真正交际目的的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表达他们的想法,使学生有意识地投入并自愿参加这些思想交流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个工具才能得以记录、保存和反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而且要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

4.3 促进互动协作,激发学习动机

协作是网络中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在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则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合作中,由于可以获得帮助,大多数的学习者敢于冒险用不充足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动频率远远高于一般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外语的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心理因素,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教师使学生充分认识英语价值;同时建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适当地开展竞赛和适时地进行鼓励表扬都可以在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4 降低课堂焦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用户在交互信息的过程中,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人际间交往中的焦虑度降到最低,使交互信息的过程变得简单便利。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心理活动。它包括交际恐惧,对否定社会评价的担心,以及考试焦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英语学习意识,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当课堂的焦虑度降低时,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外语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增强。

五、结语

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社会中,网络文化推动了教育理念的一系列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它认为,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教师应积极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另外在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合作学习原则,来降低学生的焦虑度,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心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设计 下一篇: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