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网络文化利弊

时间:2022-07-04 10:33:52

刍议网络文化利弊

摘 要:由网络文化的定义、特征入手,分析了网络文化带给社会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导向,用优秀、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优化网络文化环境,让网络文化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带给社会和个人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网络文化;负效应;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00-00收稿日期:2006-12-12作者简介:王明燕(1979-),山东泰安人,助教,硕士,从事人工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苗汝昌(1977-),男,山东济宁人,在读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崔然(1965-),男,江苏海安人,副研究员,理学硕士,从事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自从美国兰德公司在1964年将公司内部的计算机连成了网络,到现在,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迅猛,已经成为“第四媒体”,正演绎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并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拓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应运而生。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文化。它是由Internet 产生并依赖于其发展的所有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是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反映现实世界及网络社会的一切精神产品。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它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特征。与传统文化相比,信息检索更便捷,信息存储量更大,信息内容更丰富,信息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

网络文化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的文化特性有三方面:一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柱,即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它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二是网络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三是网络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又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并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击和影响,促进其他文化形态的变革。

网络文化基础性特征的核心是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复杂性。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它带有浓重的精英色彩和青春特色,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的主流,也就是说它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培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互联网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传播文明又倾倒垃圾,它既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也可能使大学生陷入“误区”。

三、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开阔了视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认知、创新潜力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手段和渠道,而网络文化以其信息检索便捷、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等诸多优点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人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拓宽知识面。通过Internet ,人们足不出产便可尽观天下。据调查,有52%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相关资料和浏览新闻信息。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通过网上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材和老师,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进度、时间和地点。师生之间既可同步进行亦可异步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空间。同时,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

2.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收发信息等,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调查显示,有51%的青年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的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使他们变的自信、开朗、幽默。

3.网络文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既是一种方便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时尚潮流。可以预见,网络消费将培养出一个庞大的消费队伍,而且,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掌握了网络,掌握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就掌握了未来。

4.网络文化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给人们越来越大的压力。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新颖、便捷的网上娱乐途径。上网消遣休闲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渠道,人们在工作之余玩玩网络游戏、看看网络小说、读读国内外新闻等,对于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起到明显的作用。

四、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由于网络文化始于美国,英语又成为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据统计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因而使其打上了强烈的西方文化的烙印,滋生了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又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信息的屏蔽能力较弱,使得网络中的文化交流有可能失去平等交互性,变成不平等的单向渗透,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优势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标准。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这种渗透手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青少年学生容易潜移默化地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蔓延,动摇了已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大学生中触目惊心的非理与日俱增的现象。

2.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自由”和“民主”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不少人由于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道德观念大为淡化。网络文化给传统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带来了尴尬和无奈。互联网的发明者声称,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其实,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背后,涌动着一股股暗流,这从“黑客”现象层出不穷就可见一斑。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与自由性,固然有利于人们的个性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他们道德意识的混乱,以为自己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担负任何责任。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将直接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出现许多不道德行为,如偷看他人个人文件,发送不健康信息等等。据大洋网讯调查,32%的网民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行为”,7%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并没什么大不了”,25%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可以毫无顾忌”,呈现出明显的网络伦理道德淡漠的倾向。

3.网络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人们的价值观危机,使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些人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走马灯”式的文化景观自称为文化泡沫。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网民传递经过渲染的文化信息,尤其是经过包装和夸大的低俗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即网络泡沫文化,会瓦解我们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毁掉我们构建的真善美的标准,尤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巨大冲击,造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危机、自我迷失。

4.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青少年的人性危机,使他们的个性趋于暴戾凶残,甚至丧失行为的自控能力,危害社会。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下,形成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网络黄色文化是指互联网甲充斥的不健康的性文化。网络暴力文化是指互联网中宣扬的用暴力手段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文化观念。现在,网络黄色文化、网络暴力文化肆虐,一些青少年深受其害,沉溺于黄情毒害之中,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解决矛盾,网络暴力文化的肆虐时青少年人性泯灭,以至于丧失行为的自控能力。

5.网络黑客文化的侵袭造成社会信任危机,使人们在尔虞我诈的虚拟环境中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网络黑客文化是指互联网中以黑客行为为乐的文化观念。黑客攻击网站不是新鲜事,据统计,全球平均每秒就发生一次网上入侵事件。网络黑客攻击网站主要有几种原因:炫耀其超人的电脑技术、窃取网站相关资料、表达对网站的抗议或不满以及其他个人因素等。这往往使人们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同时受到网络黑客文化的影响而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一些人在网络这种尔虞我诈的虚拟环境中正逐渐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6.网络博采文化造成一些人的精神危机,使他们丧志,严重者出现狂躁、忧郁、妄想、幻听、幻视、强迫等病态心理。

五、结论

未来的网络文化将与现实文化慢慢结合,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负效应,我们应该采取疏导而非围堵的策略。通过锤炼塑造其优秀品格、高尚道德涵养和高超专业技能,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智松.网络文化中教育引导的遭遇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6(5):5~8.

[2]王襄渝,王萍.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网络文化环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47~49・

[3]杨玉英.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82~85・

上一篇:论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设计 下一篇: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