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2 17:02:56

网络文化管理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1篇

1、网络文化的含义

从本质上说,网络文化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专属于人类的文化,它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归属于传媒文化,传媒文化和信息文化之间是从属关系,后者包含前者,再者,信息文化是现代人类文化的标志性文化。从这种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所谓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出现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衍生。2008年2月,中共中央外宣办负责人曾在相关研讨会上对网络文化的内涵作出了较为全面的阐释: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产生和普及而兴起的新兴事物,主要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成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成果。

2、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出现颠覆了以往文化交流的方式,传统的文化载体在它面前也失去了颜色。

(1)开放与虚拟。

互联网世界其开放性是其他实体所无法比拟的,在网络世界中,没有人能够成为主宰者,更没有哪个独立的部门能够对其掌控。因此,网络中的交往是完全开放式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被无限的扩张。除此之外,在现实空间中人类所创建的一些公序良俗、法律和道德等在互联网世界被打破,网络世界的虚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最大程度的彰显出来。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表现的行为,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做到。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在虚拟网络中能够被淋漓尽致的释放出来。

(2)自由与个性化。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是传统文化遥不可及的,网络用户的自由、民利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网络世界中,网民可将自己的所有想法与志同道合的网友倾诉。也恰恰是网络的自由性,为个体实现自我打造了最佳环境。互联网就好比一望无际的天空,每个人都能够翱翔于这信息极大丰富的蓝天中,不受束缚的做到真正的自我。

(3)交互性与跨文化性。

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互联网增进了信息之间传播的距离,提升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品质,打破了以往传播和交流被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禁锢。从一定程度上将受众的主人翁地位凸显出来。传统文化比较明显的标志是民族性和区域性,网络文化的交流没有实实在在的时空框架,各种民族、各种文化都被网络囊括其中。

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网络技术近几年来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于是,网络成为信息、传播舆论、表达民意的首选媒介,它将政府和群众之间很好的串联起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思想毒瘤、腐朽文化、虚假信息等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网民,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浪潮中,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无疑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绝不可忽视对网络文化的监管。要将那些漠视法律、践踏人伦道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产品扼杀在摇篮之中,提升公民使用网络的品质,促使网络舆论的发展朝着理想化目标不断迈进,促使网络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得力帮手。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在网络文化的带动下,不管是文化生产、还是文化传播与消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中的重中之重。对网络文化的使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质量相挂钩,当我们利用和管理网络文化得当的时候,它对先进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大众精神文化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由此可见,网络文化的管理是何等的重要,其中,网络文化内容是我们进行网络管理的重点,网络文化内容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网络文化的风气,网络文化氛围则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成分。

3、有利于推进网络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

网络的信息服务功能和互相交流的功能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这便是网络与社会公众生活实现全方位接轨的重要原因所在。它的出现,为社会公共生活注进了新鲜的血液,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大众思维、生活习惯以及行为实践,社会公共生活已经贴上了网络信息的标签。在网络信息社会中,相关制度和管理方法是不可或缺的,故现实社会中需成立专门的管理和保障组织对公民在网络上的举动以及公民的利益负责。该组织机构由政府机关扮演是再合适不过的,一方面,政府要竭尽全力引导网络文化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于宣传教育等手段培养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再者,政府要严格把关网络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将不良信息扼杀在源头。

三、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截止到现在,我国互联网仍旧在快车道上高速行驶,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国政府在管理互联网时始终坚持着依法管理的准则,并实事求是,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规律。

1、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守网上社会主义文化阵地

我国网络文化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竞争与冲击,因此,我们要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一个制高点。换句话说,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在网络文化中拔得头筹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更是引领风尚凝聚力量的纽带。

2、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在建设网络文化的过程中,弘扬社会正气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一些负面信息被源源不断的输送至网络,它就像一潭污水破坏了网络环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非是唯一的,其中,网络自身特点、网民素质低等因素难辞其咎。所以,打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

3、依靠先进技术管理网络文化

互联网传播的信息与之前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之前文字占据着核心的位置,现今已经被图片和视频等所取代,这给予了互联网管理者莫大的压力。此时,先进的技术可以帮助互联网管理者所向披靡,过关斩将。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互动;网络文化

1网络的产生和网络技术的提升对于文化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改变了计算机应用的根本特性,计算机不再是简单的电子应用工具,人们透过计算机显示器看到的不在是仅仅局限于个人思维的数字映射,而是整个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科学技术的应用。伴随着技术的飞跃,文化也会随之兴盛。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而网络的出现使媒体技术获得革新,网络对文化的影响巨大。

(1)网络技术促进了文化的整合与交流。

网络出现之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信息传播技术的不足使文化的传播受到限制。随着网络技术不断革新,网络所具有的全球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性,使人类向地球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接受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的地域性被打破,文化选择得到了极大的促进,文化整合与交流得到充分的发挥,先进文化获得大力发展,落后文化得到努力改造,使文化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2)网络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网络世界中,文化信息生产、表达与需求、消费主体的多元多层,各类网络行为选择的自由多样,各种网络展现形式层出不穷,以及网络信息的海量与变更的迅疾等,实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表现为文化内涵与品种类别的丰富性,也表现为网络空间文化内容上的高雅与低俗、理性与盲目、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等杂陈。表现为网络行为所张扬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文化精神与所可能滋育的虚幻感、游戏感、责任意识淡化等弊性共存。

(3)网络技术促成了文化结构的调整。

网络巨大的信息容量为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平台汇合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受大众欢迎的文化则会占有大量网络空间,而一些平时无机会展露头角的弱势文化也可有一席之地,人们对文化的选择排列促成了文化的分层。文化分层的结果使各种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区域性、人缘性等特征受到冲击,人们在网络中的思想活动所表现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使社会文化结构得到调整与重组,促进了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效力发挥。

(4)网络技术加快了文化的发展速度。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不同文化之间都会在网络上抢占有利地位,从而主导文化的发展进程,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弥补了自身不足,促使自身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了整个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融和,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网络是文化发展的加速器,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升,网络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的进一步净化,网络管理的进一步规范,网络必将对文化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2文化的发展对网络的推动作用

(1)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网络的内涵。

网络技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已经超越其技术本身的涵义,正如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所说:“实际上,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可见,技术有其文化的属性和功能。文化需要网络这种先进的技术实现其活跃性,网络可以通过传播先进文化丰富自身的内涵,从而实现其更大的价值。没有文化内涵的网络,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得不到释放,生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网络效用得不到提升,从而影响网络自身的发展。

(2)文化为网络发展指明了方向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的产生,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形成了人们对从网络获取文化需求的依赖。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仍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如技术的发展永远无法脱离其文化土壤一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其文化背景,网络发展的规律就体现在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网络是一面镜子,它依赖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着生活,因此它不断的技术更新,功能增强都会在生活中找到其发展的影子。比如,我们需要传播思想和信息、分享经验与成果、展现个性与风采,交流思想与文化,论坛、博客、播客等应运而生。这些现代网络技术正是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追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将促进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网络与文化的结合——网络文化

网络与文化的结合促成了新的概念产品,即网络文化。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依据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理解,对网络文化的概念作出了界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李贤民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臧学英认为:“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冯永泰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的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

上述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理解反映出各位学者对网络文化不同角度的理解,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网络与文化的生硬结合,反应在概念中,要么是从网络角度看文化,要么是从文化角度看网络,却无法突破网络文化深层次的含义,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就是人们不能够辨别那些是网络文化,应该如何加以引导以及怎样实现网络文化的效用等。网络文化是由网络与文化两个词语组合而成,但它们决不是简单的词语组合,而是一种“触发”,这种“触发”体现在在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条件下,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支持实现文化发展的重大飞跃,同时,在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条件下,实现网络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研究网络文化就是要研究两者“触发”过程,以实现两者的最优化组合。只是,现阶段,这种“触发”是初级的,文化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网络技术本身的文化属性和功能,网络还要继续寻求更加的表现形式,从而实现网络文化所独有的价值和效用,以正如《预见网络文化:思想史》书中认为的网络文化是一种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仍未成型的事物,它仍在不断根据其自身发展中所产生的变化进行重新设定和自我建构。网络文化也并非是网络和文化的简单物理结合,网络文化是网络行为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品种。

正如文化的概念难于准确界定一样,网络文化的内涵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准确定位,但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的技术个性。

网络文化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进行各种行为的时候逐渐生成的文化,因此它不免带有网络的特性。这体现为,其文化展现的形式是数据化、虚拟性的,但这并没有妨碍网络文化的展现,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文化通过极强的技术支持,表现更为直观、信息更为丰富,形状更为立体,展现出比现实世界更为丰富的文化。

(2)网络文化的多方位互动性。

网络是一个世界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的连接作用下,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域,各个国家之间的人民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交流。曾经有学者指出,在信息交流极为便利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饥荒,因为你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把你的需求反映和表达,让别人所知,从而使受到各种自然灾害侵害的人群获得及时的援助。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素融合互动形成的文化,它的文化种类是世界性的,它的形态特征是互动方式不断发展的,也就是说网络文化是一种动态性强的动感文化。它是网与网的互动,网络与现实的互动。

(3)网络文化的复合性。

基于网络文化的多方位互动性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化的结构复杂,一个地区或国家认为是其自身优秀的文化而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就把这些视为洪水猛兽。在网络的环境中,网络管理部门难以及时有效的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因此网络文化的复合性有时会给网民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何正确看待和如何引导,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网民)成为了教育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4)网络文化的平等与民主性。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舞台,各种各样的文化可以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文化有强势与弱势之分,比如西方国家就常常通过各种媒介来推销他们自认为是高级的、发达的文化,网络文化也既然。但是网络的精神是反对霸权的相对自由空间。因此所谓的霸权在网络上必然会受到反对。不管是所谓的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在网络上都留存有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很可能与现实中的状态相反,呈现现实当中可能很少见闻的文化品种,可以在网络上得以接触,甚至是颇为流行的,转而又影响到现实文化,使得一些有着流失危险的文化能通过网络空间留存并在现实中逐渐得以恢复和发扬光大。

4结语

网络虽然已经不能说是新鲜事物了,但是对于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研究还不能称之为发达,而且研究的程度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呈现明显的不成比例状态。本文基于网络出现后对于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简单勾勒出网络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品种的轮廓,研究是初步的,但是既然已经迈出了脚步,便要继续深入的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D.托夫特、A·琼森和A.卡瓦拉罗主编.预见网络文化:思想史[M].PrefiguringCyberculture:AnIntellectualHistory,MITPress,Cambridge,MA,U.S.A.,2002.

[2]王世明.技术·网络文化·文化变迁[J].情报杂志,2004,(4).

[3]沈壮海.网络文化:迎纳·引领·涵育[N].中国教育报,2007-4-17.

[4]杨晓辉.对网络文化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李贤民.民族文化不能在网络中消失[N].光明日报,2001-12-12.

[7]臧学英.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N].光明日报,2001-6-6.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在对网络文化安全的概念、网络文化安全的构成进行厘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网络文化面临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构建网络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一体化主动安全防范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网络政治文化交流平台、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平台、网络文化安全网上举报中心、网络文化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平台。该防范体系为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一体化的实际应用方案。

[关键词]网络文化 安全 平台 预警 防范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文化,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网络文化为我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广阔的领域、途径和手段,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同时西方国家的一些腐朽文化也通过网络文化途径侵入和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安全不仅涉及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体系,而且还广泛地牵涉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网络文化进行关注,对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管理进行研究无论对网络文化本身还是对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随之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得到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维护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提出了各自的对策和建议。徐龙福等对当前我国网络文化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了分析;王燕等对中国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姚伟钧等提出网络文化安全需要三大保障:即物质技术、法律制度、网民素质;陈伊哲等对完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制度管理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杨义先等对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来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行了研究。当前对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安全的概念、保障、防范、网络文化包含的内容和技术层面,没有将网络文化本身的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主体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以及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相融合,建立一体化解决方案。

一、网络文化安全

1.网络文化安全概念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由于互联网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播的速度很快。网络文化一词总括了一切在网络上发展的行为、风格、方法等集合,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单纯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文化安全问题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个如何克服和消除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威胁的概念和命题,是许多人因为担心“文化全球化”的“同化”或“西方化”危险而提出的新问题,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而网络文化安全是指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能够为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国家文化利益提供正向作用的状态。

2.网络文化安全构成

网络文化安全构成分为三部分: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网络物质文化安全是网络安全文化的外显部分,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构成部分,它主要指包括像防火墙、入侵检测之类的各种网络安全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网络制度文化安全是更深一层次的文化,包括各种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网络精神文化安全是网络文化安全的核心,包括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心理、理论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图1表示。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及信息海量性的特点,使网络把关人不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传统媒体式的审读与控制,导致精英文化、前卫文化、现实文化、大众文化、宗教文化、消极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文化等等多元文化共存共融。我们在享受空前的自由与民主的同时,网络虚假新闻及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上低俗恶搞等现象屡禁不止,网络文化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1.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

由于清理和整治网络海量信息存在的困难,网上不良信息泛滥,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落后意识和文化垃圾,正成为主宰网络文化的重要因素,造成社会文化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所谓不良信息是指危害国家安全、人民切身利益及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信息。不良信息主要包括政治性不良信息、民族宗教类不良信息、虚假欺骗性不良信息、健康性不良信息、法律性不良信息、隐私性不良信息、知识产权性不良信息和病毒及软件类不良信息。不良信息的具体内容见下表所示。

2.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全球传播使得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在近距离传播与交融,发达国家利用网络科技优势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治渗透的可能性和破环性日益增大,并形成一种网络文化的侵略与控制现象。由于网络文化背景之后,渗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利益的影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利用其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地位,借助网络上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网络传播优势,通过所谓的全球文化经验,将西方的文化价值强加于别国,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压制文化上的差异性,削弱了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造成了全球文化趋同现象,这种文化趋同带有浓厚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殖民主义色彩,同样,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3.网络文化对政治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网络文化传播中,从政府到主管机构到网络服务提供商再到各个具体的参与机构和个人,他们自始至终按照各自的标准筛选和推出符合其价值观的内容,以及表述、传播方式。网络时代过度强调自由与个性,弱化了权威观念和主流政治思想意识,使互联网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4.网络文化对道德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道德监督管理,网络道德规范缺失,网民们自由地放任自我,各种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不良欲望开始显现,大量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网络文化极赋商业性和娱乐性,迎合的是文化公民“最低的大众素养”,这种网络文化极强的娱乐性消解了传统价值观。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信息交换更具吸引力,使得网民下意识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冷漠。

三、网络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一体化主动安全防范体系

1.网络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造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我们除了加强教育外,更要积极主动去引导广大网民,利用网络优势,创新中国特色文化宣传形式,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现有的一些相关网络平台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功能模块,此平台可包括红色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生活文化、娱乐文化、网络公共文化馆、心理辅导、文化建设论坛等模块。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红歌、红书、红色诗词、红色影视、红色旅游、红色精神等;地方文化包括民风民俗、民歌、地方戏剧、地域文化等;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包括名人古迹、饮食文化、地方特产等;娱乐文化包括城市文化、地方社会公益文化、影视歌曲等;网络公共文化馆主要包括动漫、电子游戏、免费电子版图书、文化讲座视频、各种培训视频等。网络文化的发展重在建设,通过该网络平台,加强了对网民的引导,传播健康先进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努力建设符合网络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2)构建网络政治文化交流平台

网络文化发展要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及社会应用结合起来。网络政治文化交流平台是在网络时代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一方面,网民可以借助网络方式参与政治表达、政治决策、政治监督,促进和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可通过网络了解、理解和改善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一方面,政府机构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就社会公共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政府相关机构开办各种网络文化宣传听证会,利用网络资源将报名、资料发放及代表的遴选放到网上,提高听证会的效率和质量。

2.网络文化安全管理

(1)构建网络文化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平台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平台是指利用搜索引擎技术、Web数据挖掘技术、信息过滤技术、语言翻译及理解等技术,在对网络文化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化背景下涉及文化安全的各种“文化陷阱”、不良信息、文化入侵、文化渗透等现象做出及时而准确的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的系统。通过对网络文化内容进行内容识别和过滤,在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预警和控制,必要时进行网络文化安全应急处置。政府部门可根据需要依托公安部门建立专门的网络文件安全监管机构,对网络文化有关问题进行监管,对网络空间内全天候的进行监控分析与应急处置。

(2)构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平台

对网民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而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加强信息安全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教育,以及识别信息安全威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可通过网络视频等多方面的教育手段普及伦理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信息安全意识等内容,在对网民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常见网络安全问题和必备的网络文化素养到网上,形成行业自律标准,成为网民的行为准则。

(3)网络文化安全网上举报中心

利用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开办网络文化安全网上举报中心,实施全民社会监督。网上举报中心的建立有利于网民自律,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互联网的监督管理中来。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普及活动,比如开展群众性的讨论、网络文化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建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见领袖,对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现象及网络文化安全事件进行积极的评论、分析,引领网络舆论,对大众网民实施导向。

(4)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体系

一方面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制定和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对网上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执法机关依法对网上行为进行监控,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及时有力的打击和规范。在立法方面,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界定,明确什么是保护的,什么是禁止的;二是明确政府、网络运营商、网络内容提供商、网民等在网络各个环节中的各自权利义务。

3.网络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一体化主动安全防范体系

网络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一体化主动安全防范体系是将网络文化自身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主体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网络文化法规和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相互融合,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体现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一体机解决方案。网络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网络政治文化交流平台;网络文化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平台、网络文化安全网上举报中心,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法律法规,构建网络文化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平台。该一体化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四、结论

本文在对网络文化安全的概念、网络文化安全的构成进行厘定的基础上,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网络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一体化主动安全防范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网络政治文化交流平台、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平台、网络文化安全网上举报中心、网络文化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平台。该防范体系将技术、法律、网络文化自身的建设、网络文化环境的管理、提高网络文化主体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相互融合,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安全管理,为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一体化的实际应用方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和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徐龙福,邓永发.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文化安全[J].江汉论坛,2010(11):18-21.

[2] 王燕,杨文阳,张屹.中国网络文化安全推荐信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8(5): 64-66.

[3] 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71-76.

[4] 陈伊哲.网络文化安全制度管理[J].管理观察,2009(9):183-184.省略/200503/ca765740.htm.

[6] 百度百科.网络文化[DB/OL],baike.省略/view/41061.htm.

[7] 丁烈云,赵刚.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J].理论探讨,2007(10):28-30.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4篇

1.1网络覆盖面窄,校园网站缺乏特色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该院投入大量经费购置计算机设备,2011年该院引入CRP校园网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进实验室,进课堂和宿舍。机房和手机是该院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途径,校园网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展示学院风采的窗口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该院现实情况是重管理,轻建设,校园网缺乏特色,更新速度慢,说教性太强,校园网站上充斥着新闻、信息、校园公告等单调乏味的内容,使得学生关注校园网的热情不高,大部分学生只有在选公共选修课和体育课时才登陆校园网。

1.2缺乏有效的网络文化监督机制

作为新兴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有其隐蔽性和虚拟性,网络让大多数同学感到轻松随意,无所顾忌。该院和社会对学生上网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对大多数事物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又存有好奇心理,在缺乏正确引导和监督下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有依赖感,少数学生对网络严重依赖,一些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已经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造成了思想迷惘,道德和使命感、责任感缺失。该院能否健全网络文化监督机制,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加强该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措施

为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更多学生积极组织或参与网络文化创新实践活动,壮大校园网络文化工作队伍,提升学生工作团队管理和运行水平,该院要对现有学生工作团队进行规范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融通、协调发展;聚集现有学科、教师资源,重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院CRP校园数据工程,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服务师生和学院发展,将该院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做深做实。

2.1加强学生团队组织培育

该院应加强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完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方向、重点、特色和实施步骤,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并贯穿于学院大文化育人工程的全过程。完善网络文化工作室的管理制度,确保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正常运行。要立足苏农各院系实际情况,把握好勤勉崇农,实干创新苏农精神,结合自身特色,聚焦师生需求,汇集学科和专家队伍,精选聘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工作室指导教师;采取品牌化建设、项目化运作、优质化产生方式,通过学校招标、个人申报、组织评审立项等方式,对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有意义的精品网络文化活动项目,在资金、政策、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有层次、有重点的支持,推动工作室内部各部门、各团队积极进行创新,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网络主题活动,网络课题研究、网络产品研发和网络技术服务,充实网络校园文化内涵,破解网络文化建设难题,形成品牌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壮大优秀网络文化阵地。

2.2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

该院要结合校园网络文化特色,立足师生的实际需求,指导网络文化工作室以网络品牌文化建设为抓手,先重点建设党员建设网站、辅导员之家等思政网站,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破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筑牢主流思想文化阵地;支持建设如校史网等网站群,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阵地,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学院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举办高水平的专家讲座和深入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学院各下属部门要密切配合,建设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党课教育、党员培养发展、党组织活动、党员管理等系列功能的党建学习系统,使网络涵盖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全过程。开发党员管理系统,用于各支部及组织部门掌握党员信息,畅通党员管理渠道。重点建设党员建设的网站在线学习系统,集成党课学习和党史党建资料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理想信念教育。开发网上组织活动系统,涵盖支部学习、思想汇报提交等功能,并能通过网络对支部重大事项,如发展党员等进行投票表决。充分利用党员建设的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开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干部的第二课堂。通过党员建设网站等特色网站建设,实现全校师生党员网络学习的全员覆盖,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2.3建设网络创新服务平台

以学院校园网站为依托,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推动校园网络创新成果转化,将学院网站建成技术开放、内容新颖的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在建设目标的设定上,从学院管理部门指定建设目标,转变为通过征集师生意愿遴选建设目标。在建设过程的执行上,从学院管理部门自行投资开展建设转变为吸引师生自发组成工作团队并主动承担建设工作。在建设成果的推广上,从自顶向下的宣传推广,转变为自下向上的普及发展。学校要对网络选的优秀项目提供政策、经费、场地、专家指导等多方面支持。要实现校园品牌网络文化活动项目化,就要将优秀的网络人才吸纳进网络文化工作室,培养熟悉互联网的创新型人才,将传统的校园网站改造成为创新项目孵化器,辐射和带动校内外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形成百花齐放、具有苏农特色的校园网络建设良好局面。

2.4依托学院CRP数据工程,加强校园舆情分析

该院要注重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网络媒体素养,引导培养学生的网络价值观,调动和激发学生自觉引导舆论走向。利用学院引入校园CRP数据管理系统机会,成立该院大数据技术研究所挂靠在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首先要通过招就处、学工处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据收集,将学生的学号、姓名、生源地、家庭情况等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汇总;其次通过学院组织人事处采集全院教职工的基础信息,通过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采集学校网络建设、师生使用网络情况的信息,通过宣传部采集校园网站建设、师生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情况的信息,通过组织人事处采集党员相关信息,通过科技处、高职研究所采集师生科研、实验项目的相关信息,通过教务处采集教学工作相关信息,通过院团委采集学生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信息。总之,要对校内教学、科研、人事、党建、学生活动等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整理,积累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数据,大数据研究所通过相关技术开展大数据实时检测与深度分析工作,探索该院师生在教学科研、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真实需求,分析该院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破解该院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2.5开展网络安全宣讲,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该院要定期举办网络安全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展板、微信、微博等形式宣讲网络安全的现状、网络安全的常识及一些常用的防护措施,鼓励学生参加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通过参与网上答题,提升网络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该院大学生要做维护校园网络健康的先锋,增强责任意识,科学使用网络,共同建设繁荣校园网络文化,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实现校园网络健康发展和运行有序目标贡献出青春的力量。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网络把关人 网络管理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网络文化的发展非常迅猛,但也存在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良莠不齐、网络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以推动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是文化工作者应积极研究的课题。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论坛等。近年来,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文化发展迅猛,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2010年上半年,青岛市经济总量达到2586.7亿元,同比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3元,同比增长10.3%,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如此,青岛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已作为我市政府执政及企业经营的有效补充。目前,青岛市已建成网站4000多家,网民数量众多,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文件上传下载、网络游戏、博客、电子杂志、短信和彩铃服务等是我市网民常用的网络服务,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果显著。在党中央积极部署全国构建新形势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大环境下,青岛市委、市政府也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6000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点、420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基地、5000余台政务网终端机均已同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26处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实现了互通互连。同时,青岛市共享工程分中心还根据青岛市地方特色,建立起电子文献、地方文献、多媒体资源、地方历史文化、专题图文资料等5个特色数据库,开发出青岛人物、青岛史纲、蓝色海洋、文化青岛、经济博览、奥运之帆、旅游指南、动态青岛板块的内容,满足了基层网络文化的需要。

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增强网络文化影响力。2009年,青岛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将青岛建成我国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城市。2009年,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9.5亿元,增长率为15.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成为青岛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一期投资50亿元兴建的青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兴建,将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迪士尼”。

网络文化管理进一步完善。2005年,青岛市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网络文化监管平台的建设,经过近5年的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1000多家网吧全部实行远程监控,6万余台计算机都在“千里眼”的监控之下。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时期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仍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网上不良信息泛滥,清理和整治执行不力。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及信息海量性的特点,使网络把关人不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传统媒体式的审读与控制,导致虚假新闻及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上低俗恶搞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市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网络优秀文化不够充实。从传播学的观点看,要想让健康、积极的优秀文化主导网络文化市场,一方面需要网络把关人认真履行网络把关的职责,积极设置议题引导舆情加强舆论导向之外,另一方面则需要网络文化企业生产开发出大量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抢占网络文化市场。而相对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来讲,青岛市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则明显不足。

青岛市文化企业实力弱小,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不强。以网络游戏为例,目前,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位于前十位的运营商大部分集中于上海、广东和北京,而青岛市的网络游戏运营公司起步晚、规模小,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不仅如此,产业人才也极其缺乏,特别是高级研发、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青岛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网络监管不到位,特别是论坛、博客、留言板的管理有难度。首先是网络文化管理体制的滞后,网络文化目前多头的管理体制,极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再者,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及双向的交互性,使得网络把关人无法对信息做到及时监管,特别是各门户网站的论坛、博客、留言板的管理。

加强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针对青岛市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才能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落实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媒体的传播都应遵循法律法规,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也应在规范的法律法规下有序地进行。因此,一方面,应严格贯彻落实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应利用计划单列市的立法权,结合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情况,加强网络文化传播与管理的立法。

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创建青岛特色品牌,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必须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做大做强自己的网络文化品牌。

青岛市应以“国际动漫产业基地”和“中国影视之都”为契机,依托市场,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以“微尘文化”、“帆船文化”、“海洋文化”、“海尔海信现代科技文化”、“孔孟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青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加强战略研究,制订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

建设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保障。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甚至还包括网络文化的领导决策人才。

1.加强领导决策队伍的建设。地方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及领导决策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应紧跟网络文化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建议人事部门在公务员的招考、培训、考核中,加大网络文化知识的比例,充实并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及水平。

2.加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网络文化的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培养建设一支长期的、稳定的、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队伍十分必要。

3.加强网络把关人队伍的建设。鉴于网络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网络把关人队伍尤显重要。

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政府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部门应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强把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网络文化传播法规,规定信息登载的条件和信息的范围等,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比如“封杀”某些网站,采用网上拦截技术使某些网站的页面无法显示;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栏目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如青岛信息港、青岛新闻网等。

另外,职业把关人要履行职责。网络新闻工作者(如网络编辑和论坛版主),都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职业把关人。首先,这类把关人可以通过栏目规划、议题设置、信息过滤等方式,向网民“推荐”一些积极、健康、趣味性的信息或稿件,同时为网络用户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参考标准;其次,当网络中出现侵犯隐私、恶意诽谤、低俗恶搞等不良信息时,把关人可以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删除、查封甚至举报不良内容,借助警方和法律的力量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再次,当网络上出现复杂舆情时,把关人可以成为“意见领袖”。通过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到的见解,确立自己的主导者地位,以影响网民。因此提高职业把关人的素质刻不容缓,可以尝试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来提高这些职业把关人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加强自律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

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创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首先应理顺网络文化管理体制。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涉及众多部门和众多单位,理顺管理体制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组建大文化部门的思路,将网络文化管理中的所有事项统统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管理,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执法,统一监管。二是在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其次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可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经验,如韩国2006年底就强行实施的网络实名制,德国的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等。

最后应着力加强网络文化技术监管。技术在网络文化的监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屏蔽、过滤;另一方面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加强各类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网络文化监管建立在自己掌控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

积极提高网民素质。网络文化是广大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治理维护,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自律,共同维护和建设我市和谐网络。因此,我市相关部门或民间组织可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培养市民自觉爱网护网的意识;同时,建议市教育局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从小做起,逐步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本文为2010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QDSKL100408)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柳斌杰:《五管齐下净化网络环境》,《人民日报》,2007年6月。

3.徐建勇:《山东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6)。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6篇

本文作者:王敏鸽工作单位:中共咸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1、政府新闻网站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互联网日益成为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我国重点建设的一批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已经驶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它们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网络舆论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很多重大政治事件报道中,唱响主旋律,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威声音,在正面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报道中,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共稿件450万篇,图片180万张,音视频报道10万余条,专题页面总访问量达30亿人次,在网上营造了隆重热烈、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2、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文化精品正在网络上弘扬,网络文化提供的产品日益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先进的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近年来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积极建设,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精神家园。据统计,全国已经建成1万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服务点。2011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在全国开展了首批实施的15个省级馆和52个市级馆推广工作。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外,各地数字图书馆建设也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规划和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同时文献的出版方式也趋于数字化出版,截至2011年底,中国电子书总量已达115万种,年新增18万种;单独出版的数字报已达700份以上,电子期刊已近万种。3、网络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近几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始终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2010年达到321亿元,2011年度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1亿,同比增长57%;2009年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58亿元人民币,2010年已达到349亿元,2011年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收入达到428亿元,同比增长32%;此外,一些优秀的游戏软件正在走出国门,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34家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131款网络游戏进入了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56.5%;2011年,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09342件,首次突破10万件,同比增长33.40%,较2006年的21495件增长4倍多。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广播、网络影视等均呈快速发展态势。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网络文化品牌和产品的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形成了网络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虽然我国的网络文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网络文化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欠缺集中统一的网络文化管理机构,未建立长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机制一是网络文化管理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文化管理机构。国家肩负着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责任,有义务规范和管理网络文化,以调整网络空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保证其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政府确实是在运用行政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监管,但是其管理体制滞后,政府在规范网络文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多头管理”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归属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安全归属公安部,网吧管理归属文化部,通信和硬件设备归属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出版归属出版总署。于是,我国政府负责管理网络文化的行政机构便涉及文化部门、公安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等。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使放松管制与加强管制错位交叉,造成在管理上既有“缺位”又有“错位”,极容易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形成管理上的漏洞,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执法力度的削弱。说明我国政府没有整理现有的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行业管理资源,欠缺集中统一的网络文化管理结构,指导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二是缺少长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机制,我国网络文化的各种管理尚未制度化和规范化,制度缺失严重。在具体的执法上,惯有的一些刮风式、运动式的临时突击做法已经成为常态。如对于网上的黄色污染等丑恶现象,有关部门虽然曾组织多次的严厉打击和专项治理,但仍然屡禁不止,稍有放松,就会死灰复燃。管理的滞后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已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2、网络文化法律法规制度很不健全,执行乏力,导致很多乱象发生我国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文化部颁布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游戏出版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游戏产品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和信息产业部《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等相关部门规章,加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包括地方性法规,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多的法规存在很多的漏洞,执法力度不严,导致很多乱象发生。一是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当今网络环境中,病毒、黑客等已经成为可怕的敌人,他们不仅对用户私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和出售,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问题也屡见不鲜。由于缺少明确的执行力强的法律制度对不法分子的惩治,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公众信息如何进行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保护。网络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一直是一个难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保护知识产权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作品和录音制品的数字化、传播、技术保密措施、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数据库的保护及网络环境中商业标记、商业秘密保护等,这些都是发展网络文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三是网络虚假信息、谣言泛滥。我们需要认清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但是其并非是一个虚假的环境。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具体界定,在这个环境中在“匿名”的挡箭牌下,一些人费尽心机,以获得、谈论、欣赏甚至传播别人的隐私为乐。他们甚至以知情人的身份自居,制造耸动性新闻,破坏他人名誉。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谣言和刻薄残忍的人身攻击,侵犯公民基本权利,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网络谣言的盛行,网络暴力的滥用和频现,也正将全民舆论推向暴力化、情绪化甚至极端化的歧途。当务之急,必须要用法律规范网民的行为,严惩谣言的散布者,净化网络环境。3、网络文化人才缺乏人才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网络文化基础薄弱,虽然每年能培养一些专业人才,但由于在政策上没有相应的有效促进机制,不能为网络文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和深造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人才流失严重。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国内的环境不太适合其发展,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因此选择到国外发展。高级研发、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网络文化潜在的消费能力日趋加强,与此相关的人才匮乏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例如中华英才、前程无忧等人才网站的游戏职位的统计数据显示:沪上游戏公司平均每月的游戏人才招聘信息接近2000个,招聘人数超过20000人次。目前国内专业网络游戏技术人员仅3000多名,网络人才缺口很大。综上所述,要使我国网络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以上问题。

1、网络文化要有正确的引导思想网络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它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关乎民族的精神面貌,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引导。导向正确了,网络文化就能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就能长期受益。坚持正确导向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对于网络文化产品来讲,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是根本。网络文化产品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追求社会效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为了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在网络文化中掺杂一些暴力的、色情的文化垃圾,腐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网络文化发展中,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展现给社会,展现给世界。2、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建设一要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体系。前文讲过,网络文化的“多头管理”,导致了在网络文化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因此,在网络文化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专门的系统的管理机构。二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进网络文化法制化管理进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去思考设计;其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再次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3、网络文化的繁荣健康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核心技术作保障网络文化的载体是互联网,网络本身就一种高科技的文化平台,高科技的文化技术发展可能会给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威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消除这些威胁。因此,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建造防火墙,启用分级过滤软件,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因此,掌握了先进的互联网核心技术,可以在技术层面给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网络文化健康繁荣发展。4、要培养一批投身于网络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网络文化人才包括网络建设人才和网络管理人才,人才的匮乏是网络文化发展的瓶颈。从数量上有欠缺,并且人才的培养也不平衡,高端的人才稀缺,中低端人才需求量也是非常抢手。在网络人才的的培养上,首先要考虑到对学生网络文化创意的培养、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形成一支与市场相适应、适合开发的和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其次,就是要改善人才成长化境,从培养的机构、政策和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再次,就是要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从业人员的管理机制,积极的吸引国内外产业文化运作方面有经验、高水平的高端人才。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善网络空间的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融合和一体化的教育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利用网络的能力和网络文明素养。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节 网络文化建设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网络文化建设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发展趋势。如何利用互联网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网络文化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形成老百姓乐于参与的网络文化品牌等问题,是各级政府面临的全新课题。湖北省网络文化节及其经验分析或许会成为我国政府激励网络文化发展的参考范例。

湖北省网络文化节创立于2009年,至今,该节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成为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标志性品牌。

该文化节是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团省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省文联、省作协、省网络文化协会等单位主办,中国电信湖北公司、中国移动湖北公司、中国联通湖北公司、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广电总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人民网湖北频道、荆楚网、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新浪湖北、现在网、长江网等多家企业和媒体单位共同承办的一项省级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它旨在引导广大网民和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动湖北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有效抵制网上低俗之风,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四年不断地摸索与创新,湖北省网络文化节积累了宝贵经验,并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文化节体系和运作模式。

本报告以湖北省四届网络文化节作为考察对象,对相关政府文件资料、活动进展汇报材料、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了解网络文化节的活动组织、筹办及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对网络文化节活动承办单位、活动参与者的网络问卷调查,了解网络文化节的承办情况、用户参与情况以及实施效果;通过实地访谈网络文化节活动承办单位,了解网络文化节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开展情况。笔者希冀通过全面挖掘湖北网络文化节现象,不仅为湖北省网络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战略思路,也为我国网络文化发展提供地方智慧和启示。

通过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网络文化节活动的比较可见,我国地方网络文化节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举办时间看,我国类似活动最早出现在2005年,2009年逐渐增多。湖北不仅是全国第一个举办省级大型网络文化节的省份,也是唯一坚持四年的省份。

2.从举办方式看,基本都采用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湖北三大运营商所支撑的“以赛养赛”模式值得借鉴。

3.从活动形式看,网络文化节的相关活动伴随技术发展逐渐丰富。为适应技术发展的多样性,湖北率先提出n+1+X模式,即几项竞赛项目加一个论坛,再加上一些线上线下的互动。

二、活动形式及发展模式

(一)活动形式演变

笔者发现,湖北网络文化节活动形式追随数字新技术的形态更替,呈现不断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紧贴业界发展、强化网民互动参与、突出微博特色,发展到2012年的关注公益、体现人文关怀。每届主题均有创新,其具体形态演变如下图:

表2.1 湖北省历届网络文化节活动形式统计表

时间 活动形式 承办方

第一届

(2009.05~11)

网络小说大赛 竞赛类 荆楚网

网络歌手大赛 中国电信、湖北音协

手机绿色短信大赛 中国移动

3G应用与新媒体发展论坛 论坛类 湖北日报、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第二届

(2010.04~11)

网络小说大赛 竞赛类 现在网、长江文艺出版社

网络歌手大赛 中国电信、湖北音乐广播

手机绿色短信大赛 中国移动、省作协

四格漫画创作大赛 中国联通、新浪网、知音传媒

城市数码影像大赛 火凤网、城市电视各频道

3G无线新媒体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论坛类 省互联网协会、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华科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荆楚网

“天翼杯”网络动漫大赛 网民互动类 中国电信

网民网络行为调查活动 大楚网

手机拍客大赛 知音网

微型小说大赛 省作协

“全民创新读书”活动 中国移动

留守儿童庆中秋网络文化基层行活动 线下活动类 网络文化节组委会

第三届

(2011.05~12)

十大便民政府网站评选 评选类 人民网湖北频道

十佳诚信网商评选 长江商报

互联网站十大品牌栏目(频道)评选 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

网络小说大赛 文学类 竞赛类 现在网、长江文艺出版社

微小说大赛 腾讯大楚网

知音情感哲语大赛 知音网、新浪微博

红段子短彩信创作大赛 中国移动

网络歌手大赛 歌唱类 中国电信、湖北音乐广播

戏曲演唱奖网络大赛 省艺术研究所、戏剧家协会、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新童谣创作大赛 湖北教育信息网

精彩在沃微博四格漫画大赛 动漫类 中国联通

天翼动漫网络创意大赛 中国电信

舞台剧照摄影赛和优秀作品展览 摄影类 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湖北省美术馆、图书馆、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大美湖北DV/DC大赛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手机阅读活动 新应用类 中国移动

第三届

(2011.05~12) 短信文化俱乐部 中国移动

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湖北经典音乐广播

“书香荆楚文化湖北”网络系列活动 省网络文化协会

网络歌手大赛 歌唱类 中国电信、湖北经典音乐广播

新童谣网络创作大赛

“践行武汉精神”网络作品征集 摄影类 武汉广电网

手机拍拍大赛 中国电信

拍客训练营 中国联通

湖北网络形象“微电影”征集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移动MM创新应用大赛 应用软件类 中国移动

APP移动软件创作大赛 中国联通

网络智力运动会 其他 中国移动

让艺术走进“阳光家园”基层行暑期特别活动 线下活动类 网络文化节组委会

“喜迎十社区党旗红”系列活动 中国社区网

网络文化进社区活动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首届检察网络文化节活动、荆楚网友地市行、网络媒体湖北高校行等系列活动 荆楚网

湖北网络文化省情调研 调研类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网络问政调研 武汉大学

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展示活动(文化地图) 展示类 省网络文化协会、荆楚网

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创新座谈会 论坛类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二)发展模式

本文认为,湖北网络文化节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

1.以赛养赛,以会养会。即综合运用行政力量、社会力量推进网络文化发展的新机制。

2.开放灵活,形式多样。“政府主导、项目推动”的开放模式吸引了媒体、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参与,促使活动形式灵活多变。

3.资源共享,三方联动。由政府、企业、媒体三方面力量共同支持网络文化节活动的组织、筹办、宣传以及后期推广工作,实现各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三、用户参与及效果研究

(一)网民参与情况分析

通过梳理历届网络文化节所有活动的网民参与情况,可以发现,网络文化节得到了广大网友越来越热烈的回应和参与,广大网民和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详细数据见表3.1。

表3.1湖北省历届网络文化节活动用户参与情况统计

时间 活动 用户参与情况

第一届

(2009.05~11) 网络小说大赛 共收到全国20多个省市近千名的参赛作品1700余部

网络歌手大赛 参赛曲目万余首,其中原创歌曲300余首,网民短信投票量超过200万

手机绿色短信大赛 20万手机用户参与,手机短信转发量突破500万条

第二届

(2010.04~11) 网络小说大赛 参赛作品6000余部

网络歌手大赛 参赛选手近万人,收录歌曲两万余首,网络歌手专题上线19天就获得19万用户点播

手机绿色短信大赛 主动参与用户超过50万,用户上传、下载以及转发人次超过350万,其中下载作品1195432次,投票883019次,参赛作品总量20余万条

四格漫画创作大赛 短信投票1.7万人次,微博转发量16万人次,手机彩信下载转发量41万人次

城市数码影像大赛 数百件网民作品

“天翼杯”网络动漫大赛 1200多幅的动画短片和插画类的动漫优秀作品

网民网络行为调查活动 参与人数达2.5万余人

手机拍客大赛 总计参与人数达600多人,有效参赛作品有500多幅。参赛作者35%来自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区,65%来自全国其他各个地区

微型小说大赛 稿件4531篇,在作家网上展示作品2972篇

“全民创新读书”活动 共征集读书心得800余篇

第三届

(2011.05~12) 网络小说大赛 投稿四千余部,其中长篇小说作品三千余部,中短篇小说作品一千余部

微小说大赛 上千网友参与,共征集作品600余条

知音情感哲语大赛 共投递稿件2000多份

红段子短彩信创作大赛 大赛参与人数5.8万人,短信总发送条数约107万条,下行短信条数198万条,其中下载作品26.3万条、投票76.3万条,征集到的有效作品39960条,其中有效精选作品5210条

网络歌手大赛 5000名选手参赛,总投票数超过180万票,下载量达10000多次

精彩在沃微博四格漫画大赛 大赛作品参与量(#四格漫画大赛#话题数)19227幅,微博话题总量(#四格漫画#)327468条,微博关注度(@湖北联通四格漫画)9526条

舞台剧照摄影赛和优秀作品展览 参赛作品近1500幅

大美湖北DV/DC大赛 DV(摄像)作品203件、DC(摄影)作品826幅

手机阅读活动 共吸引4.4万名用户参与活动,人均阅读量达到3.4本

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 20多场高校MM开发者宣讲培训会,有近3000名高校学生参与了培训,2308名程序开发者参与,提交作品2308件

第四届

(2012.04~12)

(文化地图) 湖北十大便民政府网站评选 全省179个省直部门、地市、县区网站参与评选

网络小说大赛 有5076位网民参加,其中共有6122部参赛作品,共有40025540次点击率以及3522001的投票数量

短信文化俱乐部 二季度全省月均参与转发文明短信的客户数达到688万,转发条数2037万条,人均转发2.96条。全省高转(转发量>5条)客户数达到26.8万

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共有476人报名参加,上传作品296部

网络歌手大赛 截至11月25日,大赛报名人数已达3000人次,其中原创作品达500多部

新童谣网络创作大赛 截止到7月10日投稿结束,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486件,其中中小学生创作117首,占24.08%;教师创作94首,占19.34%;社会人士创作275首,占56.58%

“践行武汉精神”网络作品征集 收集作品百余部

手机拍拍大赛 截至10月31日,网站注册用户达到6700多人,上传作品17000多幅,彩信转发达到25万多次

网络智力运动会 截至2012年10月7日,全国网络智力运动会2012赛季总注册用户数623.5万人,总参与人次1184.6万,其中湖北参与人次达到37.5万

网络文化社区行 共走进社区、农村、高校、军营开展活动40余场次,活动人数逾十万

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展示活动 专题上线一个半月以来,页面浏览量超过120万人次,覆盖人群以湖北武汉网友为主,超过60%,其次为襄阳、宜昌,均超过10%,海外网友浏览超过12000人次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湖北省网络文化节网民参与情况及实施效果,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湖北省历届网络文化节活动的参与者为调查对象;二是以活动承办方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简介如下。

1.活动参与情况

数据表明:(1)受众面广,以年轻、高教育水平群体为主;(2)影响范围以湖北省内为主;(3)信息获取渠道有待拓宽,传统媒体推广相对较弱;(4)网民更看重参与和分享体验,表现自我才华;(5)用户黏度已有体现,品牌认知度尚待提升。

2. 活动承办情况

数据表明:(1)多数活动网民参与热情高,部分效果仍欠佳;(2)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排序:领导重视、宣传推广、沟通协调、群众基础、组织经验、活动经费;(3)主要困难和挑战:活动经费、宣传推广、形式创新;(4)传统媒体宣传和线下推广需加强;(5)经济效益初显,营利模式有待摸索。

四、典型案例研究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选取了五大活动承办单位(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现在网、湖北经典音乐广播、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荆楚网)举办的六大活动(网络歌手大赛、网络动漫大赛、网络小说大赛、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网络文化基层行、网络精品文化地图)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对活动组织、承办、管理人员的实地采访,深度了解网络文化节活动的实施情况、承办效果、发展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建议等等。调研分析简介如下:

1.网络歌手、动漫大赛:网络文化市场化启示;

2.网络小说大赛:从网络小说到网络文学;

3.网络经典诗文朗诵大赛:主流文化的网络化尝试;

4.网络文化基层行:线下分享网络文化;

5.网络文化精品地图:再现湖北文化精品。

五、展望:健康文化网络化的创新路径

本报告的主旨在于总结、探讨和反思湖北网络文化节的历史发展,但不仅限于此,本文更想思考的是,当下中国网络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创新之路。

在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中,政府如何扮演社会管理的角色凸显重要。如何界定管理的边界,在疏导而不是限制的层面上推动文化的大发展,构建社会文化的整体和谐,湖北网络文化节正试图提供一种创新路径:健康文化网络化。

(一)湖北网络文化节创新路径:健康文化网络化

湖北网络文化的发展经验表明:

1.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网络文化节管理机制符合现阶段国情;2.创新健康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培育公众素养;3.创新发展模式,力求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路径选择的创新方向

1.破除经费难点,深化市场运作。研究发现,除了部分单位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外,大部分承办单位还未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不少被访企业、媒体表示活动经费是制约网络文化节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破除经费难点的出路只能是继续深化市场运作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

2.破除主体隔阂,共享文化资源。承办主体多元化也造成了各自为政、资源涣散的局限性。未来需破除主体隔阂、共享文化资源。深化合作、资源整合是网络文化节后续发展必须考虑的创新点。

3.破除地域局限,实施品牌战略。湖北省网络文化节作为独立品牌的知名度较低,相比而言,旗下系列活动品牌的知名度则较大,未来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政府主导节日的整体品牌的推广和营销,破除地域局限。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的规模已达到5.13亿,占全民38.3%,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当下与其说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不如说其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日益密切,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文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文化创作空前活跃,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壮大,网络文化产业风生水起,网络文化将成为文化领域的第一产业并将成为国家经济领域的领头军。

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1、政府新闻网站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互联网日益成为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我国重点建设的一批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已经驶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它们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网络舆论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很多重大政治事件报道中,唱响主旋律,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威声音,在正面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报道中,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共稿件450万篇,图片180万张,音视频报道10万余条,专题页面总访问量达30亿人次,在网上营造了隆重热烈、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

2、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文化精品正在网络上弘扬,网络文化提供的产品日益丰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先进的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近年来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积极建设,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精神家园。据统计,全国已经建成1万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服务点。2011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在全国开展了首批实施的15个省级馆和52个市级馆推广工作。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外,各地数字图书馆建设也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规划和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同时文献的出版方式也趋于数字化出版,截至2011年底,中国电子书总量已达115万种,年新增18万种;单独出版的数字报已达700份以上,电子期刊已近万种。

3、网络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近几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始终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2010年达到321亿元,2011年度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1亿,同比增长57%;2009年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58亿元人民币,2010年已达到349亿元,2011年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收入达到428亿元,同比增长32%;此外,一些优秀的游戏软件正在走出国门,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34家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131款网络游戏进入了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56.5%;2011年,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09342件,首次突破10万件,同比增长33.40%,较2006年的21495件增长4倍多。

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广播、网络影视等均呈快速发展态势。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网络文化品牌和产品的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形成了网络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虽然我国的网络文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网络文化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我国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欠缺集中统一的网络文化管理机构,未建立长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机制

一是网络文化管理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文化管理机构。国家肩负着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责任,有义务规范和管理网络文化,以调整网络空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保证其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政府确实是在运用行政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监管,但是其管理体制滞后,政府在规范网络文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多头管理”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归属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安全归属公安部,网吧管理归属文化部,通信和硬件设备归属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出版归属出版总署。于是,我国政府负责管理网络文化的行政机构便涉及文化部门、公安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等。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使放松管制与加强管制错位交叉,造成在管理上既有“缺位”又有“错位”,极容易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形成管理上的漏洞,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执法力度的削弱。说明我国政府没有整理现有的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行业管理资源,欠缺集中统一的网络文化管理结构,指导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是缺少长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机制,我国网络文化的各种管理尚未制度化和规范化,制度缺失严重。在具体的执法上,惯有的一些刮风式、运动式的临时突击做法已经成为常态。如对于网上的黄色污染等丑恶现象,有关部门虽然曾组织多次的严厉打击和专项治理,但仍然屡禁不止,稍有放松,就会死灰复燃。管理的滞后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已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网络文化法律法规制度很不健全,执行乏力,导致很多乱象发生

我国在网络文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文化部颁布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游戏出版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游戏产品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和信息产业部《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等相关部门规章,加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包括地方性法规,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多的法规存在很多的漏洞,执法力度不严,导致很多乱象发生。

一是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当今网络环境中,病毒、黑客等已经成为可怕的敌人,他们不仅对用户私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和出售,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问题也屡见不鲜。由于缺少明确的执行力强的法律制度对不法分子的惩治,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公众信息如何进行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保护。网络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一直是一个难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保护知识产权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作品和录音制品的数字化、传播、技术保密措施、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数据库的保护及网络环境中商业标记、商业秘密保护等,这些都是发展网络文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是网络虚假信息、谣言泛滥。我们需要认清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但是其并非是一个虚假的环境。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具体界定,在这个环境中在“匿名”的挡箭牌下,一些人费尽心机,以获得、谈论、欣赏甚至传播别人的隐私为乐。他们甚至以知情人的身份自居,制造耸动性新闻,破坏他人名誉。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谣言和刻薄残忍的人身攻击,侵犯公民基本权利,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网络谣言的盛行,网络暴力的滥用和频现,也正将全民舆论推向暴力化、情绪化甚至极端化的歧途。当务之急,必须要用法律规范网民的行为,严惩谣言的散布者,净化网络环境。

3、网络文化人才缺乏

人才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网络文化基础薄弱,虽然每年能培养一些专业人才,但由于在政策上没有相应的有效促进机制,不能为网络文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和深造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人才流失严重。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国内的环境不太适合其发展,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因此选择到国外发展。高级研发、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网络文化潜在的消费能力日趋加强,与此相关的人才匮乏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例如中华英才、前程无忧等人才网站的游戏职位的统计数据显示:沪上游戏公司平均每月的游戏人才招聘信息接近2000个,招聘人数超过20000人次。目前国内专业网络游戏技术人员仅3000多名,网络人才缺口很大。

综上所述,要使我国网络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必须解决以上问题。

三、发展我国网络文化的几点建议

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准。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它的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建设高品质的网络文化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1、网络文化要有正确的引导思想

网络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它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关乎民族的精神面貌,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引导。导向正确了,网络文化就能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就能长期受益。

坚持正确导向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对于网络文化产品来讲,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是根本。网络文化产品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追求社会效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为了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在网络文化中掺杂一些暴力的、色情的文化垃圾,腐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网络文化发展中,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展现给社会,展现给世界。

2、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建设

一要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体系。前文讲过,网络文化的“多头管理”,导致了在网络文化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因此,在网络文化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专门的系统的管理机构。

二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进网络文化法制化管理进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去思考设计;其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再次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

3、网络文化的繁荣健康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核心技术作保障

网络文化的载体是互联网,网络本身就一种高科技的文化平台,高科技的文化技术发展可能会给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威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消除这些威胁。因此,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建造防火墙,启用分级过滤软件,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因此,掌握了先进的互联网核心技术,可以在技术层面给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网络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4、要培养一批投身于网络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对策

一、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含义

关于网络文化的含义界定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种新的文化形态本身会受到科技、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伴随着大众认知理解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代表了人类文化在信息时代的发展面向,它是指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之上的人类精神创造类活动及成果的综合,是能够反映现今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等诸多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于此相对应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就是对网络文化开展的一系列的人为的建构和管理活动,其大体上包括建设构造和管理监督两方面。具体来讲,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大投入等手段,积极建设网络文化产业,另一方又要对网络文化的生成和发挥效用的过程加以管理和监督,以便规避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从而使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形态发挥最大的效应。

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也愈发的蓬勃兴盛。我国开展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的时间并不算长,却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不仅网络文化产品日渐增多,网络也逐渐成为了通达民意的重要渠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网络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也并不健全,加之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一是网络侵权行为屡见不鲜。作为一种信息量巨大虚拟的场所,网络成为了许多侵权行为的实施地。比较常见的就有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用户随意下载、适用的书籍、音乐等资源其实是对产权人的一大侵害。另一种则是在网上散布不实信息或隐私信息,造成对他人人格尊严或隐私权的侵犯。

二是网络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囿于技术水平所限,我国大部分用户使用的是美国公司的软件产品、电子产品,这种依赖其他国家的技术现状是不能够为我国网络文化长足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的。并且随着美国棱镜门事件的曝光,提升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成为了保护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应有之义。

三是有害信息监管力度不足。由于网络准入门槛较低,各种信息汇至其中,其中不免存在着低俗、反动、暴力等有害信息,虽然这种信息的总量不多,但是其不良影响却不可小觑。但是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监管部门的信息清理工作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并且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诸多信息散布的渠道也使得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三、针对现状所提出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工作

网络社会具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发展运行规律,因此需要在研究这种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对网络社会加以单独立法。笔者认为面对一些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立法层级上来说,可以先制定规章方法,再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关的法规与法律,从地域效果上来说,可以先针对地方情况进行地方立法,待成熟之后再推及全国,并且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与国际上现有的规制体例。从总体上看,当前亟需加强基础性立法工作,对网络言论、娱乐等方面进行规制,而且相应的立法规划也应及早拟定,以便逐步推进网络立法进程。

(二)发展新型技术

网络信息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会不断的引领网络文化步步革新,创新发展新技术其实是掌握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最佳途径。笔者认为在创新技术的同时,需要注重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内容的共同发展,力争形成一种我国独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信息技术的环境中求的长远健康的发展,从而在为本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保障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文化、政治效益,使得网络文化产业步入良性发展正规。

(三)加强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是法律规制、道德约束之外的另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行政部门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一般监管模式,与具体领域具体部门负责的个别监管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手段就是相关职责部门严格依照其责任要求,实施设立网络警察、监管平台等监管措施,积极应对处置一些网络举报,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网络准入制度、备案制度,在入网源头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虚拟网络环境中独特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加以恰当调节,从而保证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教育引导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网民群体也存在着素质差别较大的现状,这就需要国家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在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同时,注重网络多种媒体、平台的运用,提高网民的辨别是非能力,从而真正防范有害信息和不法行为的侵害。并且,面对网络中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工作和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把准网络的舆论命脉,引导网络文化走向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理论前沿,2009(9).

[2] 王瑾.新形势下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丝绸之路,2011(22).

[3] 周毅.网络文化释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4).

[4] 林贞.浅析当前我国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4).

[5] 尼葛洛旁蒂.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 1996.

网络文化管理范文第10篇

1.1高校网络文化的优势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后的一种新形态,肩负着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友方式。随着高校现代化管理,高校利用校园局域网实施网上文件传输、信息、通知通告等服务,实现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明显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教师可利用网络对学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教学科研。通过网络可有效的拓宽学生的交往内容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途径,发展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2高校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良莠不分的信息场所,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不健康信息,正是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重要时期,要大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道德自律能力,增强抵制腐朽文化的免疫力。

2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者对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理念落后,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指导。针对性地进行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薄弱,对网络文化发展趋势掌握能力及主动提升网络能力欠缺。存在重硬件条件轻软件资源建设的误区,更注重网络信息开发和学校网页建设,忽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面对网上负面信息时通常是等闲视之,或简单删除,不愿主动在网上回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2.2制度约束缺乏

网络虚拟性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网络世界同样需要各种纪律、制度和规范加以约束。但网络世界中存在监管不力,各种制度、规范约束缺乏。由于网络黄色、暴力、信息的侵蚀,导致部分大学生进行诈骗、抢劫、偷盗、制造网络病毒等触犯法律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已成为各种负面信息滋生的温床、不法分子犯罪的手段、外国敌对势力的工具。在网络信息监控和危机处理上未形成有效干预和有效疏导,科学技术手段落后,不能快速对有害信息进行及时处理。

2.3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与政策措施,存在着归属不明确,权限不清晰,后续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各高校已投了相当大的精力和资金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但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尚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各环节操作不协调,各程序控制不完善,各步骤衔接不顺畅。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和建设中还缺乏管导结合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竞争机制等一系列较完善的机制。

2.4内容建设落后

现在的网站是各式各样,网络信息也是丰富多彩。大部分高校网站内容单薄过时,枯燥乏味,而且更新速度慢,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高校还未形成有学生特色和校园特色的栏目和网站,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网络文化缺乏吸引力,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信息服务未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丰富、功能齐备、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建设滞后。

3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建议与策略

3.1加强领导

高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大力推进高校网络建设为目标,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高校管理者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调研,认真规划,精心实施,保证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切实可行。各高校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大胆借鉴国外网络文化研究成果,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网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成为高校文化引领作用的不竭动力。

3.2加强监控机制

高校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建设与管理制度,逐步规范运作机制,使网络信息规范有序的开展。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并结合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思想特点,认真制定并健全有效的制度措施。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控机制和研判机制,进行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对有害、反动的信息及时删除并严厉批评和疏导。在牢牢把握完善的制度基础上,运用法律和行政武器,严肃处理违反规定、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

3.3规范管理机制

高校应统筹整合网络文化资源,建立保障有力的管理机制,确保归属明确,权限清晰。各部门要有效协作配合,各程序有力控制操作,各环节不断维护更新。建立落实用户实名制,切实抓好所有用户的登记、备案。坚决打击网上黄、赌、毒,做好先进文化的宣传。要充分提高科技手段与水平,包括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安全检测监控技术等研制和开发,对电脑病毒、黑客盗取软件进行拦截、删除,对有害信息予以屏蔽、过滤。

3.4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高校要广泛吸纳一批熟悉网络、政治觉悟性的网络技术专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学生辅导员。同时培养一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学生骨干力量,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队伍。学校还应对网络队伍进行经常性的网络培训,提高其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各方人士的联系,包括学生家长、亲友、校友和用人单位,使他们成为参与和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实现校内外互动,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3.5加强教育和引导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广阔性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高校在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络的软、硬件条件基础上,要鼓励建设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网站,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师可通过网络论坛、博客、聊天室、QQ、Email、微信、BBS等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加强网上教育,引导学生合理用网、文明上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力和价值判断力。

4结语

总之,在信息现代化的今天,网络文化对高校师生影响和作用巨大。我们应站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在实践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校园网络。切实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构建科学、规范的校园网络阵地,使高校网络文化步入健康轨道。

上一篇:农村农业范文 下一篇:专业学护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