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及其发展

时间:2022-09-24 04:11:16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较快,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生态补偿工作的复杂性,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相关文献阅读与数据收集等方法,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及实践情况进行了说明,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 环境保护

一、引言

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已经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由于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环境承载力也逐渐逼近临界,因此,我们急需通过建立一系列法律制度来进行生态补偿。

二、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的现状

1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状况

我国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生态补偿的界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生态补偿制度研究、生态补偿额研究以及区域生态补偿研究等方面。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各地区也开始了生态补偿的探索和实践。

2 我国生态补偿试点情况与成效

按照国家的决策和部署,近年来我国各地各部门为恢复生态环境在森林、区域、流域、矿山以及草原等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1994 年,我国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1997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了矿山开发中的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2006年由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自2006年起要逐步建立矿产资源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度。

(2)森林生态补偿

2001年,我国开始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有浙江等11个省区试点,2004 年国家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正式建立,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质性建立起来,目前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3)草原生态补偿

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展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对关系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县(市、区)加大了生态补偿力度。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工程中,退牧还草工程是针对性最强、覆盖面最广,且具有典型补偿性质的草原生态建设工程。

(4)流域生态补偿

在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提出:“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陆续开展了一些流域生态补偿实践。

(5)区域生态补偿

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开展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对青海省三江源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以及部分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均衡性转移支付项下设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通过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支出标准和转移支付系数等办法,加大了中央财政对试点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能力。

三、我国生态补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制订并实施了一些包含生态补偿相关内容的法律和规范,但主要都是依据有关行业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由于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在补偿过程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补偿实践难以推进。

2 生态补偿缺乏资金保证

我国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主要有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这几种方式,其中财政转移支付是最主要的资金渠道。现行税制中针对生态环保的主体税种不到位,相关的税收措施也比较少。另外,对用于生态补偿领域资金的管理也不到位。

3 补偿主体和方式单一

我国生态补偿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政府补偿主要通过转移支付、税收以及建立专项基金来完成,然而从生态补偿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来进行的。对于个人的补偿也大多是货币补偿。补偿方式的单一以及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再加上投入资金分散于各个地区,造成了投入资金的浪费。

四、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与发展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政策,对实现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调动全社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快生态补偿的法制建设

应该通过法律手段,实施生态补偿立法,将生态补偿提到法律的高度。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可以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下来,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完善环境污染整治法律法规,把生态补偿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2 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

把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对生态补偿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3 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

市场作为一项普遍的社会性力量,是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运转的关键。当前,应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完善环境税收制度,充分调动各类市场资源。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元福:《刍议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贺红艳:《对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载《新疆财经》2010年第1期。

[3]徐玢:《浅析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进展与完善》,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4]杜丽娟、王秀茹、王治国:《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发展趋势》,载《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第12期。

[5]张玉庭:《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发展研究》,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4期。

上一篇:试论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心理问题现状调查及对... 下一篇:浅谈关于信息系统的软件项目管理及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