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奶牛皮肤真菌病的防治

时间:2022-09-24 03:56:39

浅谈奶牛皮肤真菌病的防治

摘 要:奶牛皮肤真菌病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疾病症状,该病的传染性能非常迅速,该症状传染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特点就是疣状毛癣菌引起的一种以脱毛、鳞屑为特征的慢性、局部表在性的真菌性皮肤炎,俗称为钱癣。因此,本文通过对奶牛皮肤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观点进行分析,仅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奶牛;皮肤真菌病;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91 文献标识码:A

皮肤真菌病又称作脱毛症、匐行疹、钱癣。主要由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菌)中的疣状毛(发)癣菌引起。临床上以皮肤呈现圆形脱毛、渗出液和痂皮等病理变化为特征,取慢性经过的潜在性真菌性皮炎。本病传染快、蔓延广,尤其对犊牛、病态或营养不良的老龄牛,以及冬季密集舍饲的牛群,极易引起全牛群感染发病。

1 奶牛皮肤真菌病的发病机理

当奶牛的身体肌肤有划伤的时候,直接就能够导致真菌感染的几率,这时皮肤划伤的位置就会从表皮或毛囊内直接的进入,导致感染。整个感染过程中,由于菌丝有穿透的作用,最终就会从形成根鞘破坏、表面的毛干裂开,形成红色的斑点。另外,渐渐的随着病症的推迟延长,表面的皮肤会形成慢性的皮肤炎症,使其上皮的细胞角化,角质层所聚焦的细胞就会在周围的皮肤上呈现的形状,慢慢突起。

2 奶牛皮肤真菌病的症状

最开始此症状潜伏期是7~28d,在初期时损坏较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的形成从外边缘以圆状向外面扩散,之后就能形成1~5cm的圆形状,最终突起。之后病灶毛渐渐的减少,同时界限就会非常清晰,被覆灰黄色或灰白色痂皮,这些已经形成的咖皮会变干燥、厚且成石棉样。等到咖皮完全脱落时,就会出现血样的溃烂面,发病的位置通常是在眼睛、颈部等周围。另外,个别奶牛会出现在全身部位,通常全身影响较小,一般的情况下,在初期和快要痊愈的这2个阶段,患病部位会呈现很强烈的痒的感觉,无法消除,感染病症的奶牛会与硬物体进行摩擦,这样就又再次的形成出血、溃烂等症状,导致2次感染,最终会引起皮肤增厚的现象发生。

3 奶牛皮肤真菌病症的治疗

3.1 促进炎症痊愈过程

局部治疗先将病灶局部被毛剪掉,清除鲜屑、痂皮等污物后,用2%~5%硫磺石灰、1%碘伏或0.5%次氯酸钠液擦洗。局部用以下药物涂布:

10%水杨酸酒精乳剂(水杨酸10.0、石炭酸l.0、甘油25.0、酒精100.0)2~3次/d。另外,也可以采用先用温的来苏儿溶液浸泡过的毛巾对患部浸润用牙刷去掉患部痂皮用5%~10%碘酊涂擦患部用达克宁外涂。对去掉的痂皮须集中清理,洒油烧掉,保证牛只用具、人员和场地消毒处理。

3.2 全身治疗

3.2.1维生素AD注射液(1mL含维生素A 500001U、维生素D 50001U)5~10mL,一次肌肉注射。

3.2.2灰黄霉素6~7.5mg/kg,一次口服,连服7d。

4 预防

4.1 患病奶牛处理措施

对于感染此症状的奶牛要进行隔离饲养,进行彻底的治疗。另外,还要对所有的奶牛进行逐一检查,发现有此症状的奶牛必须进行分舍,且在喂养时候固定人员饲养,不允许窜舍。由于此种病菌可以存活在牧草、土壤等的时间长达2a左右,这样长时间的存活,会形成恶性循环,给牛舍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建议采用5%硫化石灰溶液、甲醛溶液等药物定期的对牛舍进行消毒处理,而且还要在奶牛生存的环境里进行定期的消毒治疗,要进行对牛舍全面的清扫消毒,每天至少要清扫2次以上,清洗时还需要用消防用水龙头,对场外和工作人员至少每天1次的清现和消毒。还需定期对牛舍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必须保证奶牛在牛舍里确保每天要有足够的生活场地和阳光照射的时间,这样可以直接提高奶牛的免疫力。

4.2 健康奶牛预防

对健康奶牛的预防措施是在对应用的水源添加加灰黄霉素原粉,每只至少2次/d,每次4g,另外,对健康奶牛必须饲养在固定的场地上,确保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沐浴阳光,在阳光最充足的时间内进行日晒。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的观点可以看出,随着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奶牛皮肤真菌病的发生感染率也在不断的攀升,这样不但给奶牛养殖用户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严重的影响常人日常生活的身心健康,因此,此症状世界上比较流行。由于这种症状感染性很快,且造成感染皮肤真菌病的因素很多,必须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及预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牛奶送入千家万户,才能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毕永胜,马娟,李海芳.夏季奶牛饲养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283,269.

[2] 常虹,崔鹏博,张荣蓉,任晓丽,李华涛,刘云.皮肤真菌感染对奶牛免疫内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2009.

上一篇:四川荣县椪柑现状分析及产业发展 下一篇: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