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10-24 02:12:23

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何能让学生在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把相应的技术熟练应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通过尝试合理设计课程的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评价等方法,同时辅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物繁殖学课堂教学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动物繁殖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动物繁殖学(Animal Reproduction)是研究动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控技术的科学,是动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繁殖学》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动物繁殖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机制,掌握并运用这些现代化繁殖技术指导动物的繁殖实践,克服繁殖障碍,提高繁殖力,从而增加动物生产的经济效益[1]。近些年来,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其他关联课程的相互渗透为《动物繁殖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把相应的技术熟练应用到生产实践之中,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重要难题。在《动物繁殖学》课程多年的任教过程中,精选动物繁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相结合,完善新型课程体系。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从教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本课程组成员多次修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力求现行的教学大纲、内容和方法符合相应的专业特色和要求。

1 课程设计

《动物繁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妊娠诊断技术等在畜牧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强化理性认识。因此,本课程组在动物繁殖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改革动物繁殖学实验和实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动物繁殖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实践应用[2,3]。

针对上述要求,对课程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做了相应的调整,课程的理论讲解重点是对动物繁殖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发生”、“排卵”、“受精”、“妊娠与胚胎发育”、“分娩”、“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堂讲解和现场实习,同时配以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繁殖基础知识。课程难点的讲解主要集中在技术的应用理论基础上,如对生殖激素知识的传授,在这个知识点上,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有理性认识,根本没有牢固掌握激素的特点,通过对一些实用技术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过程中的控制等实例加深学生的认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对和卵子发生、受精、冷冻原理的教学,由于涉及到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等其他的课程,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无法保证,目前通过多媒体的方法,利用动画、视频和图片对其中涉及的微观机制进行相应的演示。

在实验设计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独立操作多项动物繁育,增强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4]。实践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在正常实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如试剂的配制、实验方案的安排均由教师统一设定,由学生从溶液的配制、试验动物的准备及试验方案设计进行自己操作,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品质检测内容除包括常规的外观检查、密度检查外,还进行了中畸形和顶体完整率的检测等,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冷冻等。

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

在《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举例如下: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习是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一目标,以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技术为重点,灵活运用提问、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思考题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讲授发生周期的时候,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对发生的影响要在一个周期之后(1.5~2个月)才能反应出来的道理。教学中将多媒体手段与普通教学手段相结合,将多媒体课件与生殖器官标本、胎盘结构的模式图、受精过程动画等有机地结合。学生普遍反映,多媒体教学真实、直观、形象生动,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课程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对于实践性教学方面已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条件,仪器设备比较先进齐全,可以满足学生课程实验与课外参与研究的需要。为满足学生课程实习的需要,积极与校外企业、科研单位联系,建立了多个学生实验、实习基地。

3 教材的优化选择及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本课程十分注重教材建设,一直使用全国优秀统编教材。选取张忠诚主编的《动物繁殖学》(第4版),朱士恩主编的《动物繁殖学》以及杨利国主编的《动物繁殖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进程,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余时间自学。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科技文献检索与文献应用,充分利用本院图书馆收藏的类刊物与文献资料,另外向学生介绍了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动物繁殖网(http:///)、Springer-Link、NCBI等国内外文献检索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检索繁殖学专业期刊(如《黑龙江动物繁殖》、《J .REPRODUCTION FERTILITY》等),扩大学生对动物繁殖的认识,提高学生获得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或由学生自选有关动物繁殖方面的题材,进行课堂交流。在理论和实验知识的讲解中,由于课本知识内容的局限性,针对现在学生的特点,尝试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辅助,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对其中涉及的内容播放视频和动画并由教师进行同步讲解,同时组建相应的讨论群,用以讨论和测试相应的知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学习[5]。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和师生的互动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

4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是以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为依据,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考试方式会较多出现理论性过强的题目,现在则以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的实践型问题为侧重,考核的分数分配倾向于实验和实践操作,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讨论、小作业、学生讲述及课后小论文都作为考核目标,在注重个人能力的同时加入团队协作合作机制,尝试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考核分数段的选取,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团队合作精神[6]。

经过几年的课程教学,本课程形成了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辅以网络教育、实验室实验、开展第二课堂等多方位互动,教学形式多样化的课程特色,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了“动物繁殖技术”课程群体系。针对动物繁殖技术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课程特点,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学研结合”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参与式与开放式教学方式探索,培养自主获取知识能力。

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和认识动物繁殖的基本规律及调节机制,掌握并运用这些现代化繁殖技术指导动物的繁殖实践,克服繁殖障碍,提高繁殖力,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独立操作多项实用繁殖新技术的“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发挥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实习及科研资源优势,扩充实践教学内容,及时在教材之中加入动物繁殖学研究的新成果,加深学生对动物繁殖原理的理解,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建立网站教学资源,结合最新版《动物繁殖学》教材内容和科研实践进一步优化多媒体课件,开展课程教学网络化试验,推进基于网络的师生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加强教研教改研究,进一步完善科研促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忠诚.家畜繁殖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4).

[2] 王杏龙,李拥军,丁家桐.动物繁殖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03):131-132.

[3] 黄贺,滕小华, 张贵学.动物繁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260-261.

[4] 刘耘,杨利国,张淑君,等.动物繁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38-140.

[5] 孙燕,龙翔,伏彭辉,等.动物繁殖学的多媒体教学[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3):170-172.

[6] 江中良,胡建宏,田秀娥,等.“GPWS”法提高《动物繁殖学》教学质量探索[J].畜牧兽医杂志,2011(06):80-81.

作者简介:赵冰(1979-),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任职于赤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动物繁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上一篇:浅谈奶牛皮肤真菌病的防治 下一篇:养殖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