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物权法上请求权性质之界定

时间:2022-09-24 02:23:08

摘要:一般认为,现行的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保护方法均属于物权请求权类型。但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传统的物权请求权类型中并不包括恢复原状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从逻辑结构上看,恢复原状和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使时,原权利基础和其他三项并不类似;从行使要件上看,恢复原状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其他的也不同。所以,笔者认为物权法所规定的五种类型的保护方法中,恢复原状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并不属于物权请求权的范围。

关键词:物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恢复原状损害赔偿

一、物权请求权范围的现行法界定。

现行法对物权的保护,集中规定在物权法第三章物权的保护之部分,其具体内容有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确认权利、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请求损害赔偿。对于这五项请求权,没有异议属于物权请求权的是前两项,即返还原物请求权和妨害防止、排除请求权,存有争议的是确认物权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其中确认物权请求权一项,基于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物权请求权理由,被现行的物权法确定后,学者也很少再有异议提出。现在争议最大的即为恢复原状请求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笔者认为从物权请求权行使的正当性依据出发,这两项应当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物权请求权的范围,其行使的主客观要件应该和其他请求权有所区别。

二、物权请求权行使正当性的依据。

从法史上看,物权请求权基于罗马法上的对物之诉发展而来。在罗马法上对物之诉有三种,一、所有物返还之诉(即vei vindicatio),即市民法保护所有权之诉;二、所有权保全之诉或者排除行为之诉(action negatoria),该诉讼最初只有所有人才能提起,后来他物权人也可以提起;三、回复占有之诉(action publiciana)。以上三种诉讼,第一和第三对应的我国现行物权法中的返还原物请求权,而所有权保全之诉则变形为妨害防止、排除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学理上的概念,一般以下列为通说"物权请求权,又称物上请求权或者基于物权而生的请求权,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者有被妨害之虞时,物权人为恢复其物的圆满状态,可以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物权请求权的行使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物的圆满状态,其权利基础是物权,没有物权的存在,就无法再行使物权请求权。同样,只要有物权存在并且受到了妨碍,物权人即有权利要求妨害人履行相应的义务,而不考虑妨害人主观过错。这也是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差异最大的两点,即一在于制度存在的价值,二在于权利行使时的要件要求。两者第三大区别体现在和诉讼时效的关系上,物权请求权一般不受时效的约束,或者即使规定有时效期间,也是较长时间的。我国现行法并未规定物权请求权的行使时效。而侵权行为法则受时效期限的限制,而且该时效期限较短,民法上的诉讼时效一般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2年为限,特殊还有1年、3年或者4年。

关于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学界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该权利属于物权派生请求权还有观点认为属于准债权、债权或者存在于物上之独立请求权说四种。其中德国的通说采用的是物权请求权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一种附属性权利而非独立的权利,该权利是为了保证物权的圆满装填而存在,不行其他权利那样具有独立的存在目的。日本法上,以物权请求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却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债权作为其性质的学说为其通说"。笔者认为,从我国通说所采用的物权请求权的定义出发,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物权的圆满状态,它和物权是共呼吸,同命运的,鉴于这种前提受限制性,该权利决非是一种独立性权利,权利人行使时必须证明自己的物权仍然存在。而侵权请求权则只需证明自己属于原权利人,发生了损害事实即可,并不要求其原权利仍旧存在。

综上,我们可知物权请求权行使的正当性依据为,积极要件是物权仍旧存在,消极要件为不考虑义务人的主观情形,不受诉讼时效的约束。

三、现行法中物权请求权类型的审视。

依据以上物权请求权的认识,笔者认为,在物权法所规定的五种请求权类型中,损害赔偿请求权及恢复原状请求权应当划出在物权请求权的类型之外。其原因在于:

㈠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物权请求权发展的起源表明,物权请求权的发展是从原物返还请求权和妨害防止、消除请求权开始,其目的是为了恢复对原物的圆满支配状态。对物权的损害赔偿机能主要是通过侵权损害赔偿来完成的。而对于恢复原状或者损害赔偿来说,因其适用的隐含前提是物已经受损或者部分受损,决定了其目的主要对已经发生的损害进行弥补,这同典型的物权请求权的历史起源并没有多大关系,反而和侵权损害赔偿更类似。所以,从制度的历史演进的方面来看,那么将恢复原状和损害赔偿类型放入到物权请求权的模式中,其理由并不是很充分。

㈡ 从逻辑角度来看。

我们认为物权请求权行使的前提是物权的存在,而物权又是基于物的真实存在而发生,如果物已经不存在,就很难再说还能够行使物权请求权。现行法所规定的物权请求权类型中,原物返还请求权及妨害防止请求权在行使时,原来的物仍旧存有,并没有消失。所以说这时候物权人是基于物权而行使的物权请求权并无不当。但是,在恢复原状或者损害赔偿情形时,原物已经发生了损坏或者部分损害。当物部分特别彻底毁损,不复存在时,原有物权的客体不存在,物权也随之消失,此时行使的权利,如果仍称之为物权请求权,则显得极为的不妥。所以,从逻辑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如果将恢复原状或者损害赔偿纳入到物权请求权当中,是和物权请求权存续的前提相违背的。

㈢ 从适用的要件及结果来看。

承认物权法中所规定的五种请求权类型的学者,普遍认为,出于对交易秩序的维护,其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其他请求权不同,应当适用诉讼时效。笔者认为,从这一结论出发,恢复原状请求权也应当适用于诉讼时效,否则关于损害赔偿时效的要求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在此,举一例说明,乙将甲的一台电脑损害,乙向甲索赔5000元,但是2年过去了,乙即没有再次要求甲履行义务,也未通过其他的手段主张自己的权利。2年后,乙重新向甲主张权利时,甲以诉讼时效抗辩,成功。此时权利受损的风险由乙承担反之,如果允许恢复原状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的话,乙完全可以通过主张让甲恢复原状来替代损害赔偿,此时权利受损方的风险由甲承担。同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允许损害赔偿适用诉讼时效,会造成权利人仍可以通过损害赔偿来达到目的,仍会怠于行使权利。那损害赔偿的时限限制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基于此,笔者主张恢复原状和其他请求权也应不同,应使用诉讼时效,而且其期间长短应同损害赔偿相同。但如果适用了诉讼时效,两者从本质上更类似侵权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四、小结

物权法的颁布使得我国对物权的保护更为全面,但是随着民法典制定浪潮的推进,我们应当重新对其中的保护手段进行性质的区分,使得适用的条件更为的清晰,也使得科学的体系归类得以形成。但是,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现行权利基础分析还是适用的要件上来看,恢复原状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本质都和传统的物权请求权不同,更为类似于侵权请求权。因此,我们主张,在进行理论探讨和司法适用时,应当对其二者加以区别对待,只有这样,物权的保护才会更全面,更科学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297页;周林彬著:《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2】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207页。

【3】温世扬、廖焕国著:《物权法通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4】梁慧星、陈华彬著:《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5】辜明安著:《物权请求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作者简介:王月辉(1987--),女,厦门大学2009级民商法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专利法视野下的遗传资源财产权保护制度 下一篇: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