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减刑假释程序重构之设想

时间:2022-09-19 06:08:02

浅议减刑假释程序重构之设想

摘要:减刑假释活动是刑罚执行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权保障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程序正当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减刑假释程序的种种弊端也日益凸显。从诉讼化角度对减刑假释程序进行设想,兼顾司法资源有效利用,提出减刑假释之重构程序。

关键词:减刑;假释;程序;重构

引言

长期以来,减刑假释程序都是由刑罚执行机关启动并充当提请主体,法院裁定,检察机关事后监督。近年来,随着人权保障理论和程序正当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传统减刑假释程序的种种弊端也日益凸显,而因减刑假释引发的各种贪污贿赂案件更进一步激起法学界对目前减刑假释模式的质疑,对减刑假释程序进行重构,增强利害相关人的参与性,增加程序的对抗性与权力的制衡等呼声也越来越高。从诉讼化角度对减刑假释程序进行设想,兼顾司法资源有效利用,提出减刑假释之重构程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重构减刑假释程序之必要性

(一)司法活动诉讼性之形式要求

减刑假释活动属于司法活动。司法活动的诉讼性决定其具有对抗性、直接言词性等要求,但目前的减刑假释程序以书面审查为主,极其类似于行政活动中的审批程序,刑罚执行机关提请,法院审核的流程近乎工厂的流水作业,这是与司法活动的诉讼性要求相违背的。

(二)权力制衡之逻辑要求

当前法院仅依据刑罚执行机关报送的书面材料做出裁定,检察机关仅依据生效裁定书行使法律监督权,这使得拥有拥有行刑权、管理权、程序启动权的刑罚执行机关对减刑假释起到近乎绝对性作用;相比之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法院裁定权都显得过于弱小,这与权力制衡原则严重相违背。

(三)程序正义之应然要求

当前与该程序利益相关的服刑人员与被害人完全被置于程序之外,而由刑罚执行机关一方操控,漠视利益相关方的感受,权利得不到救济。这严重违背了程序正义的法律精神,更不符合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之程序性要求。因而,重构之程序应将利益相关各方充分吸呐到程序中来,这是程序正义应然要求。

二、减刑假释重构程序之设想

(一)减刑假释重构程序应坚持的原则

1.刑罚执行主体与诉讼主体逐渐分离的原则

刑罚执行机关是行刑机关,负责对判处监禁刑罪犯的关押、改造、教育、转化等一系列行刑活动,不宜再把持减刑假释程序的启动权,而应由行刑机关之外的独立主体行使减刑假释活动提请权。依据目前减刑假释适用率及司法资源的配置情况,将所有减刑案件的提请都交由独立主体完成似乎不太可能,因而可实行刑罚执行主体与诉讼主体逐渐分离的原则。

2.对等监督的原则

对等监督原则是层级上和可获取资源上的对等。即在重构模式中需明确刑罚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报送相关材料的义务。在刑罚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报请假释或向法院提请减刑同时,向检察机关报送法院做出减刑假释裁定所需的所有材料,以实现真正的对等监督。

3.广泛参与及开庭审理的原则

即在启动阶段、审理阶段充分吸纳利害相关方。在启动阶段,将刑罚执行机关单一启动模式变成由利害相关人等组成的多启动模式,在审理阶段,将纯书面审理方式变成由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及利害人参与的多方参与的开庭审理模式,并有选择性地在监狱开庭审理。

(二)减刑假释重构程序之具体要求

减刑、假释的目的是为了贯彻我国教育与改造相结合的刑罚政策,强化监狱对罪犯的改造功能,调动被监管人的改造积极性,实现刑罚经济的目的。①重构减刑假释程序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启动程序

(1)减刑程序的启动

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可以向刑罚执行机关提出减刑要求,待刑罚执行机关审核同意后向审判机关提请;刑罚执行机关认为符合减刑条件的,可以主动向审判机关提请;服刑人员认为自己符合减刑条件而刑罚执行机关不予同意的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检察机关认为符合减刑条件,可以向审判机关提请,对于检察机关决定提请减刑的,刑罚执行机关应移送相关证据材料。

(2)假释程序的启动

服刑人员认为自己符合假释条件,可以向刑罚执行机关提出假释要求,待刑罚执行机关审核同意后向检察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检察机关认为符合假释条件应向审判机关提请,认为不符合假释条件的应依法驳回,认为刑罚执行机关材料不齐的可以要求补全;服刑人员认为自己符合假释条件而刑罚执行机关不予同意的,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检察机关认为其符合假释条件的应通知刑罚执行机关移送相关证据材料并向审判机关提请,认为不符合假释条件的应依法驳回。

2.审理程序

(1)开庭审理与书面审理的范围

对于一次减刑幅度为2年以下、刑罚执行机关与检察机关无不同意见且服刑人员本人及其它服刑人员无异议的减刑案件,可以实行书面审理的方式;对于假释案件、减刑幅度为2年以上(含2年)、减刑案件存在检察机关与刑罚执行机关意见不一致、服刑人员本人或其他服刑人员对减刑有异议的案件应实行开庭审理方式。

(2)开庭准备

法院在开庭审判前应: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对于检察院决定提请减刑的案件,法院应开庭十日以前将提请书送达刑罚执行机关及服刑人员;对于刑罚执行机关决定提请减刑的案件,法院应在开庭十日以前将提请书送达检察机关;对于假释案件,法院应在开庭十日以前将提请书送达刑罚执行机关和服刑人员本人外,还应通知该服刑人员户籍所在地社区矫正机构,该服刑人员原判罪名有受害人的,应通知受害人;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三日以前通知相关人员。

(3)开庭审理程序

对于检察院提请的减刑案件,应由检察机关宣读提请书并提交相应证据材料,刑罚执行机关做出不提请理由说明;对于刑罚执行机关提请的减刑案件,应由刑罚执行机关宣读提请书并提交相应证据材料,检察机关有不同意见的,应做出理由说明;对于假释案件,应由检察机关宣读提请书并提交相应证据材料,刑罚执行机关有不同意见的,应做出理由说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或受害人有不同意见的,应作出理由说明;对于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服刑人员本人或其他服刑人员有异议的,可当庭提出。

(4)宣判

减刑假释案件应于一个月内审结完毕,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审理,经本级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半个月。对于减刑案件,宣判结果应送达服刑人员本人、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对于假释案件,宣判结果应送达服刑人员本人、受害人、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法院裁定假释的案件,假释裁定还应送达被假释人户籍所在地社区矫正机构。

3.救济程序

对于减刑案件,刑罚执行机关、被提请人不服法院减刑裁定,可于收到裁定十日内提出上诉,检察机关认为法院审判确有错误,可与收到裁定十日之内提出抗诉;对于假释案件,除上述主体外,被害人认为被提请人不应假释而法院裁定假释的,可于收到裁定十日内提出上诉;对于上述上诉或抗诉,法院应开庭审理。②

结语

减刑假释程序之重构,涉及到开庭审理,带来巨大司法资源需求。但尽管这样,一味追求司法高效性而不考虑司法程序正义之要求也是不可取的。因而,在考虑司法效率的同时兼顾程序正义的要求,逐步实现公正与效率有机统一才是可取之道。

注释:

①刘方:《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程序监督的立法完善》,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②李忠诚:《减刑假释应当由检察机关统一提出》,载《检察日报》,2005年9月16日。

作者简介:龙志伟,男,1978年10月,湖南涟源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清河检察院干部。

上一篇:探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 下一篇:浅议刑事诉讼中的保证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