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24 12:40:26

小学生古诗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以诗歌闻名于世。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情感真挚,堪称国学经典。千百年来,它以其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厚重的文化熏陶着炎黄子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世间。

“不学诗,无以言” ,古诗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有助于学生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和语文素养。学好古诗,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才能彰显古诗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领悟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像,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等要求。这足以表明感情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告诉我们:通过感情朗读能充分发挥古诗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通过感情朗读,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古诗以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为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当代小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有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重字词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有些重视朗读教学的教师也往往为读而读:或忽视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或忽略示范的引领和评价的促进;或太过于重形式,或太过于重技巧,甚至是没有理解基础的为“感情”而感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教学将导致学生对古诗理解不透彻,体验不到位,感悟不深刻。学生享受不到审美乐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古诗的学习兴趣。

一、扫清障碍,反复练习,循序渐进

正确、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小学生的朗读都要经历从不完全正确到正确、不太通顺到通顺、流利的过程。只有读得正确、流利,才能从读得比较平淡上升到读出感情。所以,朗读教学的初读阶段应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切实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对照注释初读全诗,读准字音,读明白题目的意思,读懂大致的文义;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出诗句的节奏,注意朗读时语调的变化;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集中扫清障碍,读通全诗。在初读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时向教师质疑问难,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法、读的重点、读的节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定要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正确,读流利。

二、创设情境,读悟结合,相得益彰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要朗读出古诗的感情,必须在理解诗意、领悟诗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语调。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达了极其深刻的内涵,小学生在理解上不易深入,特别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与古诗相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地去体验、感受诗的内在情感。

1、通过对话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教学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因而用得最多的情境创设方式,也是最考验教师文化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方式之一。要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的背景资料。我们把诗歌的写作背景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或者用诗意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在他们脑海中生发美的意象,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他用充满激情、磁性的语言创设了诗意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乡的情绪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淡淡的乡愁,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教学过程中,他还通过对话和追问,让学生想象诗人“身在何方?”,“心在何处?”,让学生感受到了“身”“心”分离的痛苦,感悟到了“聒碎乡心”的凄惨。学生深深地沉浸于文本之中,与诗人同欢乐,共悲伤。

2、通过音乐创设情境。在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能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内容,创设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如笔者在教学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采用了在陈小奇作词作曲、吴涤清演唱的《烟花三月》的“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的歌声中导入新课,教学之中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朗读的背景音乐,在乐曲声中学生感知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体会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结束时再以“你听,诗人至今还在黄鹤楼上吟唱着”引导学生回到《烟花三月》的歌声中,让学生久久沉浸在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和深深思念的浓情之中。动人的歌声、优美的乐曲、琅琅的书声,回响在教室里,回荡在学生耳边,余音绕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情趣。

3、通过图画创设情境。古诗描绘的情景或构造的意境大多具有画的色彩美、结构美和意境美等,有的古诗本身就是一幅画面优美、意境深邃的图画。用现代语言常常不能完全表现出其画面的优美、意境的深邃,甚至会削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能根据诗的内容用合适的动画、图片或学生亲自动手画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很难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峻洁清冷”的意境,难以深入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出示例如《华三川唐人诗意图》那样的写意画或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去体验,学生的感受就会更直观、更形象,就更能读出那种“感觉”和“味道”来。还可以利用动画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古诗动态的美。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用动画展现瀑布飞流直下、诗人“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的情景来帮助学生感悟瀑布的壮美和作者恋恋不舍的内心世界。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诗句,自然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范读引领,评价促进,激发兴趣

古诗平仄交错,跌宕起伏,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或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紧扣诗人的离情别绪和学生合作朗读。师:“故人西辞--”,生接:“黄鹤楼”。师:“烟花三月--”,生答:“下扬州”…师生交换再读。由于教师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感情朗读,做到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在接读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教者的读法。在一唱一和之中,古诗语言的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和韵味就呈现出来了。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对学生朗读中的字音、节奏、语调、情感控制等及时给予提醒或肯定。如是否“字正腔圆”、是否“有板有眼”、是否读出了“感觉”、读出了“味道”等等。积极的发展性评价不但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也满足了学生朗读学习的成就感,将会促进学生朗读激情和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小学古诗感情朗读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坚持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情境创设,注重读悟结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感悟、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古诗感情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助于顺利实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课程目标,从而使祖国优秀文化彰显魅力,传承千秋。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陈琳.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思考[EB/OL]. [4]施茂枝.体验感悟: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5]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EB/OL]新浪网: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能力 下一篇:农村初中现代散文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