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方式设计

时间:2022-09-24 11:22:44

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方式设计

摘 要: 高中地理湘教版中有诸多的“活动”,如何发挥活动的功能,如何实施活动教学,如何设计学生的活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学生活动 实施策略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活动教学的核心概念,遍及教学的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体现一定创新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多样的活动。具体来说,活动教学是在真实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所以不应将活动教学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也不应将它限定于排除书本知识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活动教学应该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活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1.考虑实际,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恰当地选择“活动”内容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或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自己设计一些活动的内容。只有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保证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际效果。

2.结合教学,适当安排“活动”的时间。

从时间安排来讲,活动教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课前类、课中类和课后类。

(1)课前类。地理有些“活动”需要学生课下准备、课上交流的,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之前先让学生观察记录最近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这类“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告诉学生,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下列举了部分笔者常用的“活动”题:

必修Ⅰ

・地球生命条件探索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当天气预报员

・实验: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辩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必修Ⅱ

・查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家乡的工业区位条件调查

・调查本地4个方位的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并设计方案

・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不同观点辩论

必修Ⅲ

・比较家乡两地区的差异,并说明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收集南水北调资料,谈谈对“调出区”与“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课中类。有些地理“活动”不需要学生课前准备,只要教师课上发资料(或创设情境),如围绕某一话题,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活动,或进行法庭辩论,等等。教材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是课中类。(后文会具体介绍)

(3)课后类。实践类的“活动”一般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课后做较多的工作,所以应该安排在课后进行。当然,受到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类活动一般开展得很少,一个学期两三次,所以尤其要注意活动的质量,精心安排、精心组织。比如“调查当地工矿企业‘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家乡商业网点和商业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应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二、“活动”内容的教学设计,即学生活动的方式

主要针对“课中类”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将活动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把“活动”题作为新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途径之一来处理。

“活动”题中有相当部分的题目,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而设计的,这些问题的难度不高,学生通过学习是能当场完成的。比如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填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等等,数量很多,都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课堂提问,安排在适宜的时间,引导学生完成。

2.把“活动”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其实是新课程所提出来的探究式学习。在运用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二是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三是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以必修Ⅱ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这一内容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变化表格,先计算城市化水平,再在坐标图上绘制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折线图,最后引出问题情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层层设疑,探索问题。根据完成的折线图,教师设置一些小问题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两类国家的差异:①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何不同?②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③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④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新趋势探究,提供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表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⑤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内部差异探究。提供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变化图,思考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有何差异。

(3)归纳总结,提出新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完成表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再提出问题:①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关系?②试分析“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

可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实施“活动”内容,其突出的优点在于,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学生智慧的潜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有益处。其次,它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它使学生学会发现和探究法,可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3.把活动题内容作为素材,培养学生“说理”和“析事”的能力。

教学上把活动中典型的事实材料与教材中案例相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比较,明确地理事物的特点。比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可以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进行有机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者都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有类似的地方,但自然原因有所不同。

4.把“活动”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来操作,充分让学生讨论,主动参与,激发创造性思维。

许多教师都上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但很少上专题活动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无疑会给地理课堂注入一剂兴奋剂,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偏见,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鉴于课时紧张,一个学期可以安排两三次专题活动课。我曾经上过一次活动课,内容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和情境设计。我事先对好莱坞大片《后天》进行剪辑,播放大概15分钟,这样保证学生既能看懂电影情节,又能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视觉效果,在看的同时可以适当旁白解说电影的背景。看完之后学生非常兴奋,我问他们:“如果同学们刚好是片中的某个人物,遇上片中的世界末日灾难,你会怎么办?”几个活跃的学生马上就接了话:“跑,拼命的跑。”我继续问:“如果你是片中的美国总统,你也撒开腿跑?如果你是片子中男主角,你如何带着你心爱的女孩子躲避灾难?片中的每个人都在逃,活下来的人就真的是跑的快的人么?”学生就议论开了,这时,我就乘势进行分组,分别代表美国总统、男主角和男主角的父亲――气象科学家。

(2)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发言完了之后,或者是表演完了之后,由各组的代表对几位发言人进行打分,我最后点评,并把分数给表现最好的那位发言人。准备2―3分钟后,由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进行自由提问(问题数量是规定好的),如果对方能回答正确则给分,如果对方回答不出来,则要求提问的一方公布答案,如果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加分。至此第二环节结束。

(3)回归课本知识。我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小组抢答,答对加分,打错倒扣分。

三个环节结束后,最后将各小组的得分汇总,得到一个分值,得分最高的组可以获得点名的权利,即要求另外的几个小组的某位同学或者整个组表演节目,内容形式不限,健康即可。这个活动高潮部分经常出现在第二环节的相互提问上,双方就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教师要做的就是适当地控制他们的情绪和最后作点评。而三个环节结束后学生的表演节目也很有意思,大多数学生选择唱歌,少数学生表演小品、跳舞等,当代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见一斑。对于这种形式的专题活动课,人文地理的内容可能更适合开展。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研究 下一篇: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