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规则意识

时间:2022-09-24 11:21:09

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规则意识

摘要: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一个具有规

则意识的人。大学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规则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践发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纳入规则意识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规则意识 民办高职 学生管理

规则是指人们普遍遵循的,用来制约人们言行的各种准则和规范,如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守则手册等。具体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就是将对学生的要求条文化、规范化、制度化,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通过制度化的管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界限所在,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自律意识,实现自律和他律的互动,保证学习、生活、工作的有序和规范,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管理效率的目的。

1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规则意识的现状分析

1.1 当代民办高职学生漠视校规校纪,缺乏责任意识、义务意识

1.1.1 淡漠校规校纪

民办高职院校里很多学生认为《学生手册》没有任何作用,学校发了也不会仔细阅读。《学生手册》的唯一作用是在毕业前当废纸卖了。这种漠视规则的行为导致了很多的不良现象:学生迟到、旷课、课上玩手机、听音乐、吃东西、考试作弊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上课玩手机是民办高职院校课堂上的普遍现象,学生屡教屡犯,学校屡禁不止。笔者认为上课玩手机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上课玩手机的这种违纪行为成本太低,以致学生有恃无恐。正如行人闯红灯屡禁不止一样,每个正常的人都知道闯红灯危险,知道不能闯红灯,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要闯呢?一是有不会发生事故的侥幸心理,二是处罚力度不够或执行力度不够。笔者曾对以下两个问题做过调查:第一,你是否闯过红灯?第二,如果对每个闯红灯的行人予以100元的罚款,你是否还会闯?所有被调查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曾有过闯红灯的经历,当问及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则表示不会再闯了或是会有所犹豫。同理,笔者认为学生上课玩手机时应该也是这种心态,侥幸不会被抓,即使被抓了老师最多也就批评一下,自己不用承担其他任何责任。在学生的这种心态下,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就起不了任何作用,我们应该在教育的同时予以制度上的保障,加大学生违纪的成本,双管齐下就会很好的遏制住这种不良风气。

1.1.2 缺乏责任意识

规则意识中包括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民办高职学生的权利意识普遍较强,但责任意识较弱。很多学生过于扩大了自己的权利,模糊了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现在还是学生不用承担义务,犯了错也不用承担责任,老师会原谅自己的。正是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做事不考虑后果,存在侥幸心理。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也将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1.2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缺乏规则管理的意识

民办高职院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以班主任辅导员执行上级部门决定的方式来实施对学生的管理。班主任辅导员在接到上级部门指令后,往往是凭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完成上级的任务为目标。很少有班主任辅导员会考虑适用什么规则或按照什么程序来处理学生事务。这样班主任辅导员的自主管理权就会被无限扩大,会侵害到学生的一些合法权益,更甚会引起学生和学校的冲突。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除了辅导员自己要按章办事减少管理中的主观意志外,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合理合法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合理利益诉求和正常的主张。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这种意识,另一方面是从制度上来保证学生有表达诉求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学生处理申诉委员会来实现。可以聘请一些具有法学知识的人(专兼职均可)、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组成学生处理申诉委员会,专门对学生提出的诉求和主张进行审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审查:第一,适用规则是否准确、合理;第二,程序上有没有违规。如果老师在管理时存在问题就及时纠正,如果是学生的诉求不合理,那就驳回学生的诉求,并对学生进行再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还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

2 强化规则管理的意义

2.1 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心,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

大学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树立违反规则就要承担后果的责任意识,过多的原谅只会造成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而这种意识的缺失是不利于学生走向社会的。在大学阶段,帮助学生强化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身份上的转变,帮助学生更早适应社会。

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旷课不爱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会把自己旷课不爱学习的原因归结到自身以外的因素,如老师教学水平不够、没有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家长的不合理期待等等。这种不正确的认知会导致学生很多不良的习惯,不及时纠正会无端消耗学生的能量。规则意识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会让学生对周边环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环境确实出现了问题,学生也会在规则意识的指引下建设性的地去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积累,习惯就成自然,学生便会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班主任辅导员也不用再扮演消防员的角色了。

2.2 为学生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强化规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班主任辅导员的自主裁量权,而不是凭班主任辅导员自己的喜好来管理班级,关系好的就可以获得很多荣誉,其他学生就没有机会。很多老师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时,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参加的人始终只有那些获得荣誉的人。长此以往,班主任辅导员就会丧失公信力,学生也不会服你,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如果我们把这些规则化,在制定班规条例时规定积极参加活动或积极参加劳动者可在综合测评中加分,而这种加分将会直接影响到下学年的评奖评优时,很多学生就会自动来参加,而不会永远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如此一来也将降低评奖评优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摩擦。给学生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便会由畏惧不屑转变为尊重服从,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3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纳入规则意识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试验田,很多人走上社会的行为起初都是来源于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体验。

班级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很大。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纳入规则意识,不仅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管理班级,做到事半功倍,还会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在实践中笔者也总结了些心得:

第一,了解规则。在适用规则之前,必须要让学生先了解规则,这是规则之治的第一步。因此,在新生入学时,便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明确哪些能为哪些不能为,学校的底线在哪,如何评奖评优等。在学生管理时要时时刻刻强调责任意识,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积极维护,而每个具有行为能力的人也都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二,制定规则。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学生手册》的前提下,结合班级特点制定出适合本班级的班规条例,主要针对《学生手册》没有做出规定或规定不明的地方。一个班级形成之初,学生在建设班级文化中的主体作用便会集中体现出来,而规则意识能把学生的这种能量加以规范。因此在制定班规条例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才会顾及学生的权利,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遵守,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规则制定后就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被严格执行的规则,再好也是一纸空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则为准绳。这种公平公正不仅应表现在评奖评优方面,在处罚学生时也要做到这点。真正做到奖惩合法合理,在管理中才能做到让学生心悦臣服,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也会大大降低学生与学校环境之间的摩擦。

第四,规则之治不是处罚之治。处罚学生不是目的,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必须是在穷尽其他手段时方可适用,不能轻易适用,但一旦用了就要有效果,要有威慑作用,不能因为怕学生家长闹事,就对学生做出妥协,这样就会丧失处罚手段原本该有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纳入规则意识,不仅可以将游走于班级文化之外的能量纳入到良性循环中,还可以帮助辅导员有效地管理班级,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淑媛.高校辅导员规则意识培育――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新视角[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262-264.

[2]刘心歌.把规则意识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德育,2011(3):87-88.

[3]常超.谈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78-180.

基金项目:

2013年紫琅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优化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机制的路径探析”(课题编号:教研201308)。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83-),女,讲师,江苏南通人,本科,研究方向:学生管理,辅导员工作。

上一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对策浅谈 下一篇:高职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