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

时间:2022-09-24 11:20:28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

摘要:高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学习时期,在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及各项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的黄金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尤其明显,那么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其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来完成,因此我们就对此来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32-0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不断发展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瑰宝,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从古流传自今的,只不过时代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同的变化,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要继承发展的,这样的继承发展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

1.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的定义在学术研究中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解释,只有一个宽泛的说法,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有民族就有文化,它不一定要通过文字记载,它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拥模从其文化了解一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信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小觑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先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无价的文化瑰宝。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古文、古诗词都只是把最经典的抽出一小部分来进行教学,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不是全部都是积极向上的,自然也会有一些不利于和谐发展的思想与物质,这些我们都是要祛除的,不学但也要正视,不能因为它是相对有害的就完全的忽略它,对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它不局限于某种物质,它是有广阔的生命力的。

2.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价值

为何要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发展与传承的一条捷径,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2.1 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只靠几篇古诗词就能了解透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比较单一、枯燥又比较偏见。对于古诗文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都是老师讲述,学生听,没有新意也没有创造力,根本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当代,我们许多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都没有什么了解,甚至还不如国外的学生了解的多,这种现状让人可悲,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了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它的体现也是复杂的,远远不是几篇文章就能概括的。在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对于人的思想精神指导都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的宗旨在时代的变化中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只是为了更适应时代的所需,所以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我们的教育也是要与时俱进的,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所需,同时也代表着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古文的讲解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并不会多加引申,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敷衍居多,认为古文生涩难懂,对其兴趣并不大,这是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的,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把其价值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2.2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语文教学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选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传播,让其文化内涵能被更多的人接受理解,并且弘扬光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靠单一的对古文、古诗词的讲解是很难理解透整篇文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体会到了这只是我学习的一种,和其他的现代文学习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没有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了。

在对语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形神兼顾的教学目标,把高中语文教学有效的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在教学目标上要把握好准确的方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教学中,让学生累积起来词汇量,对于古文的把握能产生自主的主动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样兴趣才能带动学习的动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质量。

3.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只不过是我们从中学习的一点,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学者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摸索去研究,中心就是从学生出发,使学生能在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就算完成了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2011

[2] 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2006

上一篇:利用网络实名制提升教育城域网管理水平 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五个走向”教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