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的“三举措”

时间:2022-09-24 10:25:45

培养创新能力的“三举措”

江苏“金钥匙”竞赛中的“科幻作文”,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想象力。主办方曾有过统计,发现平均每10篇科幻佳作里,就有6篇出自小学生之手,用主办的话说:“学生年龄越大,想象力却越差,有的高中孩子语言尽管优美流畅,但写得像议论文。”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阶段。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学校教育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开发相关课程,改革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举措一:科技素质培养

调研人员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被测试者分别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问题是“这是什么?”小学生回答:月亮、太阳、星星、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初高中生回答:这是一个“点”。大学生们拒绝回答这个愚蠢的无聊问题。芜湖市赭山小学校长黄宁也知道这个故事,这也更加坚定了她进行创新教育的信念。

赭山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安徽省芜湖市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窗口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工作的幸福,让每一件设施都得到充分利用,让每一户家庭享受家校共育的和谐,是赭山小学的办学理念。黄宁认为,这一理念充分利用了校本资源,促进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获得最好的发展――即“让每个孩子获得理想的发展”。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管理思路,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力保证。于是,该校坚持科技创新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黄宁说,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通过抓基础建设普及科技教育是赭山小学的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作好科普教育的宣传工作,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该校利用主题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机会进行科普方面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使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创设浓郁的科普校园环境。各个班级,还在黑板报上开辟出科普专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以彰显班级科普特色,凸显班级科教文化。

科技创新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各门学科都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赭山小学十分重视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以科普辅导教师为骨干,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形式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

黄宁认为,科技素质的培养需要构建相应课程体系来保证。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是赭山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的主要学科。科学课在该校很受欢迎,三位科学专职教师都是骨干教师,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老师们想方设法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该校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学生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增进了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黄宁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学校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的思想。该校成立了科技小社团,科技辅导员和科学组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每个兴趣小组都有计划、有内容、有学生、有场地。该校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鼓励教师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通过争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受益非浅。近几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次获大奖,位居全市前列。 “科技活动月”是赭山小学科技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该校的传统项目。该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活动月”。“科技活动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各年级、各层次的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比如,开展科技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科技月活动中也可以参加科学小论文、小发明、科技小制作、机器人创意、电脑模块、科幻画、科学幻想作文、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日记等项目的比赛等。

电脑机器人是赭山小学去年才兴起的一项综合了电脑技术、工程技术,又富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科技教育项目,很受学生欢迎。学校以电脑机器人活动为突破口,把信息技术、科学与综合实践教育相整合,进行普及与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贴近生活、富有创意的学习形式。近两年,在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赭山小学作为芜湖市的代表队之一,连续两年获得了大赛一等奖。黄宁认为,和荣誉相比,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机器人制作与创新的爱好者,学校在开展活动时,能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

举措二:改革评价机制

在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校长徐守耀看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评价制度的革新。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让徐守耀认识到,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人才观,打破传统的评价体制,改变把分数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的核心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该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学校评价体系的始终,以革新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洪泽外国语中学,首先改变的是教师评价机制。该校把具备创新意识作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徐守耀说,教师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把教师的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并且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教师主动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徐守耀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改革教法、教材和考试方法,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该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引导教师不断接受新观念,多次请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的多名专家学者都曾在该校作过报告。这些报告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实现对教育意义的探寻,推动了教师观念的更新。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洪泽外国语学校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得精彩为优课的评价机制,把以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作为优课的评价标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该校建构了本校特色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模式。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把探究结果在课堂上展示。该校注重创造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表现机会,树立学生创新信心,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会。该校还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最大限度的时间让他们去感知、去探索,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和享受,以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徐守耀说:“考试成绩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洪泽外国语中学改变学生评价机制, 把实践能力和个人特长纳入考核标准。该校通过开展各项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发展个性特长,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徐守耀坚信,艺术素养是创新培养能力的基石。为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展示学生才艺,培养学生特长,该校成立了学生竖笛乐队、舞蹈队、合唱团、文学社、记者站及美术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市县文艺汇演、才艺大赛、广场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新年晚会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的大舞台。

举措三:依托养成教育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小学位于新科技园三好街。该校以“古乐琴声,笔墨清香”为办学特色,力图打造一个播种希望,孕育奇迹,充满灵性的教育乐园。文化路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谋求学生主动式的自我发展。达到“三会一有”:人人会交往;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创造;人人有个性,从而来实现“做最好的我”主题教育核心价值选择,最终让学生实现“享受过程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的终极目标。

该校副校长王晓东说:“我们遵循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创造性的学习――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但教给学生各门课程的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他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文化路通过校本课程研磨学生的创新能力。据了解,文化路小学将建设“雅致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古乐琴声,笔墨清香”为办学特色,推行艺术特色教育,以发展学生个性,通过古筝、围棋、书法形成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文化路小学配有古筝、围棋、书法专用教室,全员开设了围棋、古筝、书法课,使学生在古筝学习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在围棋对弈中磨练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在书法的学习中,更是对自身的思维及意志的一种磨练。学校让围棋、古筝、书法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快乐的童年。学校把围棋、古筝、书法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来开发,让特色走进课程,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社会,打造了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彰显了“古乐琴声,笔墨清香”的办学特色。王晓东介绍说,文化路小学围绕“养成教育”开展“炫”空间工程。“炫”空间共分四季:第一季“小积累,大空间”;第二季“小导图,大空间”;第三季“小游戏,大空间”;第四季“小调研,大空间”。王晓东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学校既重视基础学科的教育,又重视学生在意志品质及艺术修养的教育;既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又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让每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每名同学的创新思维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我们认识到儿童的兴趣是非常大的动力,教师能做的就是在研磨中静待花开。”王晓东说,该校教师在课堂上还尽可能的创设一些全体参与的机会,例如:“我是小老师”“我是小小演说家”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上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浪花、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丝绸之路 驼铃里的绝响 下一篇:狂欢德国 礼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