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和应对

时间:2022-09-24 07:17:1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和应对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已成为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关键,许多学生由于对语文这门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语文可有可无,看起来简单,谁都能一知半解,临时抱抱佛脚,突击一下未尝不可,加上这几年高考对作文要求的无限宽大,一些人特别是中学生,包括部分教师认为:“英语属老大,再有数理化,语文学不学,其实没有啥。”由于种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教师缺乏主动热情,学生消极应付,考试成绩平平,全靠作文拉分,这种偏科现象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关键词】语文;误区;应对

同时,它的恶性蔓延和滋长,进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提高和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社会影响。改革开放给国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和生活的改善,一些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有关联的行业得以空前发展,其中懂得英语的人获得巨大的实惠,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正是今天中学生的父母,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深受不懂英语其害,因此对子女格外灌输英语的重要性。社会历史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性的。”我们的社会导向应大力指导维护和发扬本民族的语言,这是作为强国富民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环节。作为实施具体教育的大中小学,更应身先士卒,给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掌握本民族语言,正确应用本民族语言,使中华民族的语言成为世界上最明白易晓,生动优美的语言。

其二,学校不够重视。在一些教学管理者心目中,抓数理化立竿见影,教学成绩提高显著,而语文教学成绩提高慢,差距拉不开,显示不出政绩,更突出的是某些独立招生的学校不考语文,给众多的热衷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人迎头泼了一盆凉水。学校管理者对语文成绩的评价也有失偏颇,数理化成绩突出抓一下就会超出当地平均成绩几分,十几分,而语文成绩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很难做到,因而也就挫伤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对此从战略的高度要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树立语言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象征这样的认识。学校管理者要对语文教学制定科学的评价,不能简单与其他学科相提并论,从而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这门基础的课程更好的发杨光大,成为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标志。

其三,教学方法丞待改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网络传媒逐渐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对语文教学、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传授知识的学校,老师,既要因势利导,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又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开辟语文教与学的新天地。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的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这样做就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所处时代最新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并能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以此对传统美德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其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已30多年的今天,中国国民总产值已雄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与环境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学内容也因此随之改变。先前的几次课程改革囿于名人名篇,较少考虑到生活环境与儿童身心发展,步子小效果不过明显。最近新版七年级语文(上)改动了9篇课文,约占全册的三分之一,所选课文进一步接地气,生活化。不断更新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承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使得老师乐教,学生乐学,我们期待着这次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全面开花,期望这次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五,语文基本功的退化。谁都知晓听、说、读、写是语文基本工,先前的读书人,不仅文采飞扬,毛笔字也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品。像他老人家的书法堪称一绝,令众多人效仿临摹。可是如今的中学生能写一手漂亮汉字的人越来越少,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提笔忘字。正是过分的依赖网络与计算机,使得许多年轻人连一份简单的通知也写不通达。而我们有些年轻教师一味的追求花泛的多媒体教学,一节课学生写不了几个字,更有甚者作文要电脑打印的,这样就会使学生不爱动手写字,长此以往,造成现在的学生不会写字,写不好字,错白字连篇。最近中央电视台如火如荼举行的“汉字听写大会”,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与参与,这是国家发出强化语文基本功的显明信号。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欢欣鼓舞,积极奔走呼号,掀起一场实实在在的苦练语文基本功的高潮。

除以上几点以外,还有诸多因素影响中学语文的教与学,如大环境的不尽人意,现代多媒体的干扰,加上一些传统因素的作祟等等不一而举,这些都有制约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这里不再赘述。

纵观起来,近几年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进行不断的改革才可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当然,改革会有风险,但不改革是肯定的衰落。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后代应该有一份责任感与紧迫感,要从制度的层面确立本民族的语言的重要地位,使整个社会真正重视起来,形成全社会大语文这样一个合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最终让我们民族的语言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面旗帜。

上一篇: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语文教学文化精神的多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