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封闭在矿区铁路路基沉陷治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4 06:20:14

路基封闭在矿区铁路路基沉陷治理中的应用

提要:介绍路基沉陷对矿区铁路的危害及治理常用的方法,针对矿区铁路的自身优势及特点,研究适合治理矿区铁路路基沉陷的最佳方案,简要叙述路基封闭的实施过程、技术及材质要求、创新点,并对路基封闭的方法进行综合效益分析。

关键词:路基封闭沉陷治理应用

矿区南部铁路宋告线是与矿区南部及西部矿井的建设相配套的,主要承担着郑煤集团的煤炭外运工作,线路等级为工企Ⅰ级,正线为单线,由于矿区南线线路多处在山谷之中,曲线多、高路堤地段多,经过多年的运营,随着运量的不断增长,加之路基基础薄弱(路基碾压密实度低),全线已出现几十处路基沉陷地段,有的沉陷地段深度达2―3米,且沉陷段较长。

1路基沉陷对矿区铁路的危害

路基沉陷在矿区铁路高路堤地段中存在量较大,且随着货运量的不断增长而更加严重。在日常的维护中,只有通过反复起道和填碴来抬高轨面,从而造成沉陷地段道床过厚(《技规》不允许),形成较大的碴囊,其导致的直接后果:1.轨道的几何尺寸不易保持;2.路基面宽度不够(无路肩);3.道床水无法排除,只有通过路基土下渗,当路基含水量较高时,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极易发生路基坍塌、滑坡;4.线路外观不整齐。以上这些问题给机车的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增加了线路养护的工作量,该问题已成为制约矿区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

2路基沉陷治理方案的论证与确定

2.1运营铁路路基沉陷病害治理常用的方法

在运营铁路上治理路基沉陷病害常用的方法有:1.反压护道;2.反压护道加砂;3.反压护道加土工织物;4.抛片石;5.侧向约束(见下表)。

运营铁路路基沉陷病害的治理方法

序号 加固措施 常用的方法 适用条件 优点 缺点

1 反压护道 采用一定宽度(通过稳定检算确定)与高度(一般采用路堤高度的1/3―1/2)的护道来增加路堤的稳定性。 1、少占农田;

2、料源容易。 增加了路堤稳定性。 占用部分耕地,工程量较大。

2 反压护道加砂垫层 一般在反压护道稳定性检算达到要求后增设砂垫层。砂垫层的厚度约为0.6―1.0m的中粗砂。 1、减少反压护道宽度,少占农田;

2、料源容易。 促进基底排水固结,可以减少反压护道的部分宽度 占用部分耕地,增加了较大量的砂垫层,其造价也随之提高。

3 反压护道加土工织物 反压护道稳定性检算达到要求后选用透水性好、强度高的土工织物,并在土工织物上下各铺0.3―0.5m的砂垫层。 1、加速基底排水固结。2、增加软土面抗剪强度。 占用部分耕地,增加了土工织物及砂垫层,其造价更高。

4 抛片石 对路基病害地段抛填一定宽度及厚度(经过计算)的片石。 基底缓慢下沉和坡脚挤出。 防止路基土被挤出,减少下沉,增加稳定性。 大量片石进行填充,工程造价较高。

5 侧向约束 在路基破脚处施加一定的作用力(打入木桩或修建挡土墙)。 少占农田;

软土较薄,下卧层有坚硬土层或岩层。 防止路基土被挤出 打桩或在岩层上修建挡墙(还需要占用少量的耕地),而挡土墙工程造价较高。

方法1、2、3、5均需要少量占用农田,与国家保护耕地的基本政策相违背,反压护道土石方工程量大,代价高;方法2、3中反压护道加砂垫层或加土工织物,仅是对边坡上的反压护道进行的补充;方法4大量使用片石,工程量大,代价较高,上述方法均是对路基边坡部分进行加固,而对轨道下部作用不大,故治标不治本,且有各自的适用性及存在的部分缺点。

2.2路基沉陷治理方案的确定

矿区铁路在治理路基沉陷病害中,若进行少量的征地不但手续较为复杂而且费用较大,又不符合国家保护耕地的基本政策,同时矿区铁路又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到该病害的治理。针对矿区铁路行车的特点――列车通过间隙大,行车自己管理,便于利用间隙时间进行要点施工,从而不影响正常的行车这一突出优点,分析解决矿区铁路路基沉陷问题的方法中,探索性的采用在轨道下铺设土工织物加砂垫层进行路基封闭,该方法的施工不需要另行征地,节约了大量的征地费用,其作用是:隔离地表水,使之不渗入基面以下,防止或减轻基面软化或风化,保证封闭层下部路基处于良好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治理路基沉陷的目的。

3路基封闭的具体实施步骤

(1)详细掌握沉陷地段的病害情况,如病害长度、病害沉陷深度、边坡坡率、边坡坡长、轨道几何尺寸等,并在现场选取较合适的砂料存放地点(不能太远,影响施工时间),避免砂与道碴混肴,影响施工质量。

(2)从坡脚底部帮补路肩土(分层挖台阶,回填路基土)至距钢轨顶面1.05m的位置,其路基面宽度要求:①直线地段至少8.0m,②曲线地段应按有关规定加宽。

(3)利用列车间隙要点拆除线路,对沉陷地段的进行施工;也可采用扣轨施工(不中断线路),但其效果较差,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般不采用。

(4)挖除钢轨顶面以下1.05m范围的道碴。

(5)夯填0.1m后的粘土隔砂层(防止砂从道碴漏下去)。

(6)回填0.15m厚的中粗砂,该层砂为底砂,应按要求做出路拱,保证向两侧3~5%的流水坡。

(7)铺设土工织物,两侧应伸出路肩各不少于0.3m,铺设时应保证土工织物的完整不破损、无凹陷、不积水。

(8)回填0.2m厚的中粗砂,为防止砂因雨水流失,在路肩处加夯填0.05m厚的粘土保护层(在铺设该部分砂垫层时,施工使用的运输设备及工具应避免将土工织物捣烂,使之失去应有的作用)。

(9)回填道碴0.25m(道碴厚度不易过大,因考虑原路基可能有少量的下沉及上下砂垫层的下沉量,从而导致道床厚度比设计有所增加)。

(10)铺设线路,整修至通车。(具体情况见下图)

该治理方案的技术关键在于:铺设好上下砂层,防止土工织物被道碴及硬物捣烂(在铺设时确保土工织物的完好),并做出路拱,以便排除地表水。

4路基封闭的技术及材质要求

(1)土工膜(板)是不透水排水型土工合成材料,如氯丁橡胶板、聚氯乙烯板、维尼纶涂塑布、塑料油膏布等,其主要技术规格要求:极限抗拉强度≥600N/5cm,延伸率≥15―30%(甚至可达50%),顶破强度≥1.5MPa。

(2)基床强度N≥4.5(注:N为小型贯入仪击次)。

(3)地下水位降低到不影响基床表层,裂隙水要疏导(宋告线路基沉陷大部分处于高垫方路堤地段,基本上不存在此问题)。

(4)铺设封闭层长度除病害地段全长外,两端应延长至少5.0m。

(5)土工织物铺设位置距轨枕底≥35cm。

(6)砂的材质要求:选取透水型良好的中粗砂,以石英砂最为理想,含铁镁矿物较多的砂易于风化成泥的,不应使用,砂中含泥量不得超过3―5%。

5选取病害较严重的地段进行实验

选取了病害较为突出地段进行研究与论证,例如:2003年对K21+800、K23+450段进行了路基封闭,2004年对K7+600、K23+800、K24+900段进行了路基封闭,2005年对K22+300、K26+300、K35+780、K35+850段进行了路基封闭,2006年对K28+900段进行了路基封闭,施工后的上述路段均未出现新的下沉情况。

6路基封闭的创新点及效益分析

根据对实验地段的后期观测数据,各段的路基稳定性较好,部分地段存在少量的下沉,但均在允许的的范围内,对实验的几个路段的实际情况及效果分析,该治理方案与以往运营铁路路基沉陷病害的各种治理方法相比,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科学合理:矿区铁路行车的特点――列车通过间隙大,行车自己管理,便于利用行车间隙进行要点施工,从而不影响正常的行车这一突出优点,该方法工程量也相对较小,采用在轨道下铺设土工织物加砂垫层进行路基封闭。

(2)经济:该方法的施工不需要另行征地,节约了大量的征地费用,又符合国家保护耕地的基本政策。采用的土工织物为成品,不需要再加工,且耐久性好;中粗砂的级别要求不高,当地砂即可,故料源容易采购,使材料的费用较为低廉;减少道碴的补充数量,造价低廉。

(3)效果好:经路基封闭后,可彻底阻断地表水的下渗,使地表水沿坡面排除,防止或减轻基面软化或风化,保证封闭层下部路基处于良好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治理路基沉陷的目的。

(4)该治理方案的实施,可达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目的,实施后可以减少起道量,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线路外观的整齐度。

(5)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本行业在研究该项目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资料。

7结论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开发,是依据较充分理论基础,并利用矿区铁路的自身优势,从各方面的技术数据可知,该方案具有投资少,工期短、效果好,并有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现已经达到了研究与开发的目的,我们对本项目的研究作出如下结论:

(1)该项目的研究,充分利用矿区铁路的行车特点――列车通过间隙大,彻底对病害地段进行封闭,不存在死角,效果良好,大量实验地段的数据证明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2)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从根本上治理矿区铁路的路基沉陷病害,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强化铁路基础设施。

(3)该项目研究的方法、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矿区铁路存在的沉陷地段病害的治理,通过方案的实施,可以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成本的投入,确保了铁路路基处于良好的稳定性,消灭了行车事故隐患。

(4)为本行业在研究相关项目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依据,填补了治理矿区铁路路基沉陷病害的空白。

参考文献:中国铁道出版社――《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路基》1993年

上一篇:加强人才建设 构建和谐公路 下一篇:论施工机械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选配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