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两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2-09-24 05:55:04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两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提升“两课”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其在“两课”中的运用也打破了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对此,本文首先阐释了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及其内涵,随后对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引导启发式、小组辩论探讨式、音视资料展播式、实践调研式、设问式、情感顿悟式等具体的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两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38-03

现代高校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专业水平高,还必须思想道德素质好,同时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高校为社会输送的有用之才,要能够聪明做事,睿智做人,这就要求现代高校教育活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即“两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大学生渴望吸取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与乏味老套的“两课”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的大学生,喜欢独立,张扬个性,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两课”教学如何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高校教学不断创新,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两课”教学充满趣味性和活力。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传统“两课”单纯说教式的呆板教学手段,是高校必须要重视的课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及其内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始于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上,当时他们运用真实的商业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案例,采用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错。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卡内基小组在《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价值,并把它作为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我国接触案例教学法较美国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在少数高校的某些专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经过多年的借鉴和自我探索,案例教学法也日益成熟,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Case-based Teaching,教师利用真实的事件进行课堂教学谈论,学生可以分析事实本身,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属于较高层次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手段。案例教学的模式,是以案例为出发点,在分析的过程中,突出理论,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掌握理论知识,最终又回归到案例上来,是案例—理论—案例的教学模式。

高校的“两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其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也必将把“两课”教学活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案例教学法作为目前“两课”教学颇有成效的方法,客观上提高了“两课”教学效率,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将不断进行探索,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思想道德水平高的栋梁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高校“两课”中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

1.案例教学法是“两课”教学的必然性选择。“两课”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课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作为基础课程开设,但目前,高校的“两课”还存在诸多困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接受新思想的特质与现在“两课”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现象: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的灌输式说教式和的教学手段等,使得“两课”教学活动呆板,课堂对学生没感染力,学生没兴趣,课堂气氛不佳也影响老师教学,这些直接导致“两课”教学效果不佳,使其陷入形式教学的尴尬局面。为了突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场感染力和说服力,如何有效地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就成了“两课”教学老师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高校“两课”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理性思维能力薄弱、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决定了高校的“两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就能够很好的运用到“两课”教学中来,教师把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上来,学生在分析谈论总结的过程中,能很好地理解其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培养科学的理性思维,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两课”教学中来,是教学方式创新的表现,它能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是“两课”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2.“两课”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首先,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中引入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综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在这种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消化和运用知识。与传统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两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其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学生有没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最终是要靠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行动体现出来的。因此,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日常的为人处事的思维方法中来。如果脱离了思维方法的训练,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就会变成教条主义。案例教学法的引入,真实的案例、逼真的情景演练,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两课”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准则。

三、高校“两课”教学中案例法的具体应用

1.引导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所谓“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引导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熟读教材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教材中的思考题,总结答案,鼓励学生挖掘教材中深层次的问题,以起到延伸思维拓展训练,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言中之意,并体会其言外之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的深层次问题收集真实案例,加以论证。“两课”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但是教学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教材,要重视鼓励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政治经济学》中讲述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时,可以形象的运用“孔雀东南飞”和“孔雀西北飞”两个经典案例来加以阐述,全国各地为什么会有数千万人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打工,形成东南飞的现象;当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时,一些投资者利用政策优势及资源优势,不远千里来到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形成西南飞。让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学会用理论来解释现实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讲解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时,可以运用联想电脑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这个案例,时效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容易引起学生能够共鸣。当然课堂上也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商场买一赠一促销,是不是违背价值规律等,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收集案例加以阐述。

2.小组辩论探讨式案例教学法。教师针对学生在“两课”学习中,比较模棱两可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课堂自由讨论、小组辩论、个人演讲阐述观点等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述如何运用法律来自我维权时,教师可以引入现实中比较深刻的法律事件,让学生按小组形式来进行讨论、分析、辩论并总结小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知识来维护正当权益。朝核试验后,在《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来谈论朝核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收集资料,编写案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各组派代表上去阐述本组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分析,教师适当的点拨、总结。小组辩论探讨式案例教学法,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3.音视资料展播案例教学法。图书音像资料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两课”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将“两课”相关的音像视频资料在课堂或者课下向学生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两课”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在思想政治课上可以将一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的视频资料向学生播放,在榜样的引导和示范下,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实践调研案例教学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是为实践服务的。“两课”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队、兴趣小组等到校外进行相关课题的调研学习等实践环节,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开发智力。如,在讲到道德规范时,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的道德模范进行访问学习,自己编写访问稿,之后提交总结稿等;这样就会丰富教学模式,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规范感触深刻,受先进事迹的感染,也会促使自身的行为向他们看齐,教学效果也会十分显著。

5.设问式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设问要始终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思考,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教师选择知识性强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再总结归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授“意识的来源和本质”这个抽象的概念时,穿插“印度狼孩”的案例,从发现狼孩到对狼孩生活习性的观察研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狼孩本身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意识?人与动物的区别?狼孩的生活环境对意识的形成有什么影响?让学生思考回答,最后总结归纳结论:意识是区别人和动物根本标志;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大脑只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社会劳动对意识的产生起决定作用。

6.情感顿悟式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有些东西学生会不以为然,教师需要用到一些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学生顿悟,然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两课”中,时间概念及其特点也很抽象,但大家又觉得简单易懂,印象不深。但是让学生拿出纸和笔算一下:a.假设父母能活多少岁,自己能陪伴父母多少年b.每年有多少天可以陪在父母身边c.陪在父母的每天有几小时能和父母在一起d.加起来和父母呆在一起的天数是多少。最后可以让同学分享对时间的认识,交流对时间的感悟,这样简单的计算,加上老师情感的引导,会让学生一下子对抽象的时间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会提升思想道德觉悟。

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效果也十分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真实有效的案例情景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总结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启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本,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化状态。

参考文献:

[1]赵青梅.略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

[2]勒系琳,袁建勤,晏磊,周国华.关于高校“两课”案例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李晓艳.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凯里学院学报,2007,(2).

上一篇:巧用分段函数活化高中函数概念与性质 下一篇:浅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