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复习中的知识嫁接

时间:2022-09-24 04:28:58

语文中考复习中的知识嫁接

绝大多数初三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的时候,都会把它独立起来进行辅导,很少想到将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诗歌鉴赏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现在笔者想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比较可行的建议,供初三教师在复习指导的时候参考。

诗歌鉴赏题目和文学作品阅读题同属于阅读,必然会有某些题目有共通之处。第一,都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或者写作意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或者评价;第二,都要求考生懂得赏析文本的语言或者艺术特色,准确理解特定句段的深刻含义。第三,都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文本塑造的主要形象或意象的典型意义。所不同的是,诗歌鉴赏因为篇幅的关系,一般不需要考生回答关于段落层次方面的问题,而是在把握诗歌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的题目会多一些。

所以,下面简要说一下这几类题目的解答思路。

解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之前,大多数需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台湾作家的散文大多抒发对故土的思念,比如琦君的《春酒》;鲁迅的文章多有披露旧社会的罪恶,比如《孔乙己》。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诗的主题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和杜甫的《兵车行》中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同样是描写战争,为什么前者充满积极追求功名的英雄气概,后者却满腔对战争的仇恨和抱怨呢?只因前者是盛唐边塞诗,当时国力强盛,国人皆以驻守边疆,为国捐躯为荣;后者则描述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的史实。因此,阅读诗歌首先要弄清楚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

例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昭王求贤若渴,置千金于台上,招请天下贤士。诗人借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这道题考的就是对本诗主题的理解。诗人生活于中唐时期,国力还很强盛,因此边塞诗中多有以忠君报国为主题的。所以这道题答案是“表现了诗人对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忠君报国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第二种类型的题目是赏析文本的语言或者艺术特色,和文学作品阅读题一样。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是“由实到虚”,“实”是要先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实际内容,“虚”是分析句子想达到什么表达效果。

通常先考虑诗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营造了什么氛围或者意境;接着思考这类句子是否有什么深刻含义,是否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句子用了明显的艺术手法的,如果是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先找出本体,说明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如果是其他修辞,应该说明这种修辞的作用——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写答案的时候要分点回答。如果句子是抒情性质的,应该回答两点:怎样抒情的,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什么感情。句子是总结概括、议论或者抒情性质、有深刻含义的,应该结合上下文,概括要点,并分点回答。

例如,2011年陕西省中考古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是元稹的《西归绝句》,第二题是: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这道题考的就是对诗句的鉴赏,题干用“景语皆情语”给考生以提示,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描述本句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分为两个要点,一个是“实”:诗人猛一抬头,只见江岸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上开满桃花,春色妍丽。一个是“虚”:本句诗表达了作者欣赏明媚春色的浓郁的喜悦之情。

至于理解文本塑造的主要形象或意象的典型意义,这种题目在小说阅读里最为常见,如2011年广东省考题的15题:“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这种题目需要结合文中具体描写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给人物以评价。古诗鉴赏题亦然。

例如,杜牧的《泊秦淮》,问:“不知亡国恨”的人是商女吗?说说你的看法。本题要回到文本中去思考,原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商女唱着靡靡之音,可是这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迫于生活而已,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欣赏她的歌喉的人。再如《木兰诗》,作者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这首诗要结合全诗的描写来分析:“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的孝顺;“关山度若飞”表现她的矫健;“策勋十二传”表现她的英勇善战;“木兰不用尚书郎”表现她的淡薄功名;“当窗理云鬓”又表现她作为少女的娇媚和柔情。

总之,初三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发现并关注文学作品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联系,并在解题方法上对两者进行适当的沟通,相信对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无论是复习诗歌鉴赏还是复习文学作品阅读之时,都可以将另一块顺便回顾一下,整理出比较科学的回答问题的方法,温故而知新,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让爱注满每个学生的心田 下一篇:浅谈中学美术课的愉快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