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4 04:21:37

影响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因素分析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北京102300)

关键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

血液标本的分析是临床实验诊断中必不可少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的保证工作是保证提供的检验信息对临床医师进行诊断、治疗时利用此信息的有效性。实验结果的偏差会给临床疾病的诊治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患者疾病的诊治过程和疗效。因此,血液标本分析前的采集、保存、送检等这些影响实验室结果分析的过程成为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这些环节加以了控制,提高了实验室诊断的正确率和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做好采血前病人的准备工作

患者的准备是保证送检标本质量的内在条件及前提要求。患者状态是影响检验结果的内在生物因素,如:患者的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等内在因素可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患者的饮食、药物也可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此外,血标本采集时患者的、止血带绑扎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有研究指出,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血生化标本除特殊情况下的急症病人外,一般都采取清晨空腹血,这是因为清晨空腹血中各种化学成分比较稳定,不受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吸收人血的影响。血脂类检验要强调病人近3日内禁食高脂食物。不得饮汤,否则结果偏高;使用抗凝及降血黏稠度药物的患者,应于停药72h后采血才不影响检验结果。

2.标本的正确采集

采血前要严格挑选采血用品:采血针要无菌一次性使用,采血真空试管要检查有无裂隙,采用全封闭的真空采血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体外溶血的发生,减少重新采血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由于溶血可能造成的误诊和误治。此外,要根据化验的不同类别,准备相应的真空采血试管。因为每一实验都有固定的抗凝剂,且有一定的比例,不可混用,否则会造成结果的偏差。

要选择最佳采血时间,例如:血液标本的采集原则上采用晨起空腹时血液,目的是减少患者昼夜节律、饮食、运动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另外,由于人们饮食的多样性,生理功能又各不相同,控制这一因素的唯一办法是空腹采集血标本。空腹一般是指进食12h,空腹时间过长,患者处于饥饿状态过久,可使血糖、蛋白质降低,胆红素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查cTnT或cTnI在发病后4~6h采样较好;输液的患者输液完毕至少1h后方可采取血液标本送检。静脉采血时患者应取坐位或卧位,止血带使用后1min内采血,回血后立即松开。

3.做好标本的运送

血液标本从采集部门输送到临床实验室应由专人输送,并且要保证输送途中标本的安全性,防止过度震荡、标本容器的破损、标本被污染以及标本污染环境等。一般情况下,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血气分析应立即送检。

4.标本的验收

标本送至检验科后要有专人验收,首先要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进行分别核对。如:标本的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血液标本使用的容器是否正确、有无破损,标本有无溶血。标本采集时间等。如有不符情况,检验验收人员可以拒收。比如:标签不清或脱落,标本量不足,错用标本容器等。较明显的溶血、乳糜血、标本量不足、采错标本尚可能发现,其他的就很难发现,如最常见的是否空腹抽血,如果血液未呈乳糜状,就难以发现;用了抗生素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也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标本的验收只是外在的质量控制,真正的内在质量控制是分析后的检测结果。

另外,验收标本应有记录,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要及时反馈给申请科室。要坚持强调“对质量不合格的标本进行检验不如不进行检验”这一条重要的原则。如退回标本有困难,应直接与申请医生联系,提出处理意见,并提醒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5.总结

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的保证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的特点,来把握工作中的细微环节。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实际上是分析前阶段“标本流”的管理。所谓“标本流”管理是指从标本的采集开始,经保存、输送、分析前处理、分析、分析后留验直至处理的整个过程。它既与检验质量密切相关,也与生物安全密切相关,是检验管理的核心问题。

血液标本的质量保证工作并非检验人员完全可以控制,无论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都不是检验人员所能完全控制的,需要各部门的重视、配合和协调,各临床医师、护士,甚至患者的配合。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情况都是医师开申请单,护士采集血液标本及送检,检验人员对标本进行检验。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各自处于相对“独立”进行的状态,要想真正把握好血液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上述部门要齐抓共管,要明确分析前质量保证工作完全是为了提高医院各个部门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真正做到统一协调,提高医院服务的满意度。

上一篇:25例高龄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下一篇: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结果分析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