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巧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时间:2022-09-24 02:17:01

精设巧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德加默曾经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然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因为种种原因,课堂提问表现为“为提问而提问”,这种现象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受阻,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的内容、课型的要求等设计出不同的问题,然后耐心引导启发,促使各个层面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中来,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笔者近几年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与探索:

一、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思维活跃且充满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开门见山,就如一潭死水,一定程度上阻碍思维的发展。但假如我们把问题换一种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出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文章重难点的联系,柔和诙谐的语言,问题是否将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呢?

给学生上《浪之歌》这一课时,初读课文,我问学生:“如果海浪(海岸)是你的恋人,你爱她(他)吗?”一说到“爱”,这让初中生最好奇也是最有兴趣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可乐开了花,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就连平常课堂上从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蹦出几句。有的说:“当然爱,海浪那么热情,又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忠贞不贰。”有的说:“海岸不错,对海浪不离不弃。”有的说:“海浪温柔善良”……这时,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句子说说理由。因为设置的问题有趣,学生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得到答案,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面对文中的“爱情”的理解也顺理成章了。整堂下来气氛活跃,课堂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这种提高明显归功于提问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问题刚好对准了初中生的胃口,他们觉得就是思考问题也没有压制自己的爱好和喜乐,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设计趣味性问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趣味内容,使其服务于教学内容,既要有活跃的思维,又要有冷静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二、设计梯度不同的问题,面向各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

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才摘得到。我校为一所乡村学校,学生素质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的基础等都较差。在课堂上,教师对课堂问题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坡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既要顾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又要照顾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同时,提问还要“随意”进行,使每个学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

如在教学《春酒》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环节:“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文学常识填空”“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词句的赏析”“对中心思想的理解”等几道题,预设好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不同的题目。比如,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基本问题,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深入;安排勇于表达,开朗活泼的学生回答疑难问题,有利于气氛的酝酿和讨论的展开。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就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维果茨基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或“未知区”,问题既不宜太浅也不宜太深,要问得“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已有知识和个性特征,这些能力和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效果。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把握好提问的尺度。

本人在一个班上《老王》时,循序渐进,从老王对“我们”做的事和“我们”为老王做的事讲起,再到老王品质的概括及“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文章主旨的理解,一路下来,“强拉硬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心中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在下课十分钟经过一番思考我调整了思路,进另一个上课班级后,我把书放在讲台上,一边在黑板上书写一边说:“我们这节课上的是‘王老’。”同学们一下子沸腾了,大声地说:“错了,错了,是《老王》。”有几个调皮学生还偷偷地边笑边说:“课文题目都记不清……”这时我“恍然大悟”似的,然后一本正经“板”起脸提出问题:“‘老王’和‘王老’有区别吗?”学生开始思考。明确“老王”首先表示的就是年龄大,用在熟人之间的一种称谓了;“王老”呢,就是这人年纪也很大,但重要一点这人德高望重,肯定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很值得人们敬重。于是紧接着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对文中“老王”的“苦”与“善”,以及他的品质及文章主旨的理解就顺其自然了。改写了题目,轻松自然,降低了课文的沉闷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体会从学识上讲,老王与杨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与下面的环节接轨。

提问要形成教学的思维链,从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攻伐那坚硬的部分,促使学生能愉悦地理解各个问题并准确回答。“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

四、掌握好课堂提问的节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提问的节奏,控制好提问的频率和速度。当前,“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部分教师认为提问越多,越有利于师生互动和交流,整个课堂气氛也热闹多了。其实不然,这“满堂问”还是走了“满堂灌”的老路,整节课掌握在任课老师的手里,而相应的分析和探究的时间就少了,学生的讨论也流于形式和表面。所以,课堂提问应找准切入点,精问巧问,以求“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

同时,每个提问之后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在缺乏思考时间而产生的对所提问题不完全理解或不理解的情况下又急于争取教师提问自己,又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瞬间因紧张而遗忘。这在思维敏捷性差的学生身上更为多见。为了不冷场,性急的教师就会要求“换人”或是直接说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答题的热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要控制好提问的频率,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方法,又是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定教”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灵活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改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活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使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景鑫.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2011(29).

2.郭俊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2011(9).

3.语文教学通讯,2010(6).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学校)

上一篇:建立完善的监控和评测机制,构筑优质远程开放教... 下一篇:浅谈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