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如何体现“人本”

时间:2022-09-23 07:30:10

高校体育如何体现“人本”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中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关系,总结出要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对教育制度做出改革的观点。高校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明确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增强受教育者的兴趣培养和自我学习能力,加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把“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深入思考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才能抓住新时代的潮流,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育“人本”思想的内涵

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第三思潮中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到现在“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人的作用地位和价值已经被所有人所了解。“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一切都遵从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则。

高校的体育教育制度改革方向很明确,就是要把大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我爱好,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各自的特点尊重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人本”思想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现如今高校体育教育在“人本”思想的指引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代高校的体育教育理念已经从原来的封建式是集体教育变为现在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化理念。如今高校都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这与“人本”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提倡以人为本,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所有的体育教育体制都应该围绕大学生来设定,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大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参加或想学习的体育项目。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大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育技能并且积极锻炼,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本质的提升。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老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要求大学体育老师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并有效地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应把大学生的能力和爱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努力找到适合每个大学生的运动方式,加以指导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形成体育教育的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高校体育如何体现“人本”

高校要实现“人本”体育教育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首先要做到将人本思想彻底融入到全新的教学理论中,中国高校的现代体育教育时间不是很长,可是有经验积累的只能从30、40年前开始,先期的体育教育者经过长期的教育工作总结出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早期高校体育教育制度,我们不需要全盘否定其经验,只需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融入其中即可。从人本思想出发,转变思想适当调整体育教育的理念,废除一些笼统封建的集体性教育,增加一些灵活性高适合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同时要提升老师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适时对老师进行培养。

然后就是要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整个“人本”体育教育的发展。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上级领导部门要积极响应大学生的要求,增加一些基础的体育设施,同时开展更高层次的体育项目推广活动,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高质量运动,让大学生平时的运动不仅仅只局限在跑步打篮球等大众项目,同时还要规范体育设施开展标准的体育教学,使得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更加的标准规范更加追求完美。最后就是要在不同领域开展课程,努力向大家介绍一些新奇的体育项目并鼓励大家去实践,聘用更专业的教学老师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彻底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最后,实现“人本”的体育改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合理引导原则。很多高校的体育还是没有做到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很多体育课程的安排还是学校规定的,这就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蒙上一层阴影,迫使一些学生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运动,久而久之还会让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必须要让高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2)全面发展的原则。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与学业相结合,达到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炼了意志的目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为他们安排一个合理的训练计划,要做到既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目标。

“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是适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彻底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制度,高度重视不断实践和总结,将“人本”思想作为体育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核心内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平.《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2008.

2.杨秀芹.《“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 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2004.6.11.

3.赵龙.《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国成人教育2010(7).

上一篇:“无效教学”行为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