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9-23 06:18:46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摘要:近年来,校园自杀事件和中小学生的自毁行为反映出我国部分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的欠缺,暴露了学校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材很好地提供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教材资源,作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勇于担当,深刻把握生命教育的内容,研读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教师意识;内容构建;途径选择;课程渗透

2012年9月10日是第十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有关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自杀率为22.23/10万,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约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自杀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自杀者正值青春年少,求学良机,为何要选择死亡之路呢?很多研究学者认为:生命意识的淡薄、生命意义的迷失是自杀背后的重要原因。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无疑是一剂解毒良方,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给生命教育以必要的关注和实践责无旁贷。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下,各种以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开展着,并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绩。江苏、上海等省市更是创造性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活动,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编写、教学大纲的试行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生命教育的途径很多,可以课程的形式来进行,可以把生命关怀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亦可以在生活中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作为较早关注生命教育的江苏地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重视、利用好现有教材,整合学校生命教育的资源,讲透、讲清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充分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思想,提供了较多的实施生命教育的资源,特别是《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爱生活》和第五单元《遵纪守法》。

为抛砖引玉,笔者拟从生命教育内容的角度对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以期同行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教材中渗透的生命教育资源。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横向来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我与自我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在纵向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生理取向的生命教育、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精神取向的生命教育。

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生命教育渗透的知识点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材很好地渗透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教材的编者是具有前瞻性的;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说江苏的学生是幸运的,生命被关注,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关注;江苏关注学生成长、胸怀教育理想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幸福的,我们不必另起炉灶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作为江苏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又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理应有更好的担当,更好的作为,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自于我们对学生的关注,来自于一名教师的教育使命。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特殊课程,担负着多种功能。品格教育功能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勇于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在现有课程体系下思想品德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是中学实施生命教育的主力军。没有这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增强生命教育意识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生命是需要相互温暖的,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在言行中真正关心、尊重、理解、爱护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通情达理。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更需要教师做有心之人。多积累案例素材,多关注学生日常情绪变化,问题早发现、早疏导。

其次,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挖掘、使用好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

从学生的现有生活及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现实中面临的困惑,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实施生命教育。当代媒体快速而发达,相关案例面广、量大,教师要选择那些与学生密切关联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解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身边活生生的案例进行教育,契合了中学生自尊、模仿、从众的心理发展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教育实效性较好。

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对待生命,正确处理生命问题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生命的体悟有限,又正值青春期,遇到困难、挫折容易冲动,有时会有过激的行为。教师要了解中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作为成年人,在人生经历、对生命感悟方面应该有更多的经验积累。学生的需要是高效教育的内在源泉,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苏教版教材,挖掘身边生活中的隐性生命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基本的生命观,让“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构建基本的生命观,教师就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内容,只有从宏观上把握生命教育的内容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在教学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时,要关注课程实施的技术,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要用“话题”引导“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学会正确面对、认识、选择。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思考、探究、感悟。

要让活动来检验和提高知识和技能。实践锻炼法在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例如,用负重活动的方式来体验母亲孕育生命的不易,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模拟灾难逃生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知和行统一起来,验证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积极性,形成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命教育使人爱生命,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灿烂。让我们关注生命,关注生命教育,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点亮生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0.

[3]袁卫星.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上一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提高俄语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