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堂渗透生命教育的班会课

时间:2022-06-14 01:00:20

浅谈一堂渗透生命教育的班会课

【摘要】生命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才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机遇,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讨论,探讨生命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关键词】落叶;生命教育;思考探讨

生命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才能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具体实例,引导孩子认识生命,思考人生。在这方面,我感受颇深。

秋季学期又开始了,每天清晨作为班主任的我都率领着同学们到教室前的卫生区里清扫落叶。秋风一吹,落叶飘散满地。面对一天多似一天的落叶,我发现同学们对落叶的怨言也在一天天地多起来。

是啊,春天青翠欲滴的树叶充满着朝气,夏季浓绿茂密的树叶又多么充满诗意。而当秋风吹落枯黄的树叶时又是多么煞风景,并且又让人们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去清扫收拾它。

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落叶?我决定将班会课上成一堂“落叶课”来展开思考、讨论,探讨生命的真正含义。于是,我举起一片金灿灿的树叶,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中问道:

“树叶一开始就是枯黄的吗?它为什么枯黄?树叶的枯黄、飘落意味着什么?落叶与人生有相似之处吗?你从树叶由绿变黄再到飘落中感悟到人生的哪些方面?”

面对着自己充满怨言的落叶,同学们仿佛一下被人打开了思想的闸门,纷纷畅所欲言。学生发言汇总:

第一题:树叶刚长出时淡绿色的,也有其它颜色的,但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它们在微风中瑟瑟颤动,像刚刚学飞的蝴蝶。

树叶在为树和果实制造营养的过程中,耗尽了自己的心血,才衰老变黄的,树叶禁不起寒冷的考验就枯黄了,这是植物生长的规律,比如花、草等也是这样……

第二题:树叶枯黄、飘落标志着季节的更替,树叶枯黄飘落是因为它老了、成熟了。树叶枯黄,然后悄无声息地飘落,整个生长过程都在净化空气,饱和着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第三题:落叶与人生的生长过程相似。树叶要经历一个孕育、发芽、生长、旺盛、衰败、凋零的过程;人生也必须经历一个孕育、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

树叶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善待树叶,就是尊重生命。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亲人为之悲痛,一片树叶的飘落,我们也应该感到伤心,毕竟它为我们奉献过。但落叶在从碧绿到飘落的过程中还孕育了新的生命,同样是值得高兴的;那些经不起风雨还是绿色就夭折的树叶才是我们该为之痛心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在做出贡献后而死,是光荣的,是会受到人们尊重的。

我总结到:古人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树叶也是如此。落叶枯黄和飘落,标志着它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的奉献给了我们。正如秋天里那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稻穗,雪白的棉花,这些成熟的颜色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让我们尊重它们吧!

于是我接着问到:对落叶,古人也是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赞美落叶、富有美感的诗句,我们能否说上几句?师生交流汇总:

“一叶落知天下秋”“无边落木萧萧下”“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看到学生们的兴致正浓,我又激发道:“有人曾说,落叶在诗人心中充满着诗情画意,落叶就是一首美妙的诗。难道我们不应该‘诗兴大发’,也来做一首诗赞颂落叶吗?”

“想!”学生们群情激奋,思维仿佛得到激发,边比划边吟诵着。下面是经我激发和整理后全班同学集体写的诗:

饱经风霜的你/在凛冽的寒风中/带着微笑随风飘逝/深深的记得/你用卷曲的身体挡住炽热的太阳/你用浓绿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你为你的妈妈和姐妹(果实)制造着营养……/当你苍老继而变黄/流尽最后一滴泪时/带着微笑告别母亲/打着旋儿飘落于地/想方设法回到根部的土壤/我轻轻的捧起你/凝视你绯红的笑脸/感受你金子般的心灵……/悄然而落的枯叶啊/归依尘土化作春泥/你用圣洁的葬礼来报答母亲的恩情/你使我们成熟了思想/你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坚强/我们要在风雨中经历磨练/在平凡中创造人生的辉煌……

从此,我们班有些学生不再忍心扫落叶,而是用手去捡落叶,然后轻轻地放回到树基部的坑内掩埋。有的学生捡起金灿灿的黄叶,爱不释手,将它剪成一把把漂亮的小扇子,或做成精美的书签,或写上祝福的话语互相赠送。他们一个个变成了有思想的小诗人。

这样一堂特殊的“班会课”,使同学们认识到:落叶不是无情物。而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卓越”,让我感慨良多。是的,生命教育也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才能触及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所有教师要善于寻找具体实例,引导孩子认识生命,思考人生;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情感熏陶中增长的才识,学生印象才深刻,才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浅析民族地区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 下一篇:浅析探究式教学课堂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