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资本制约发展 “老三家”券商被赶超

时间:2022-09-23 05:32:15

净资本制约发展 “老三家”券商被赶超

上市道路坎坷的国泰君安终于迎来曙光,得到了盼望多年的IPO受理函。

早在2007年国泰君安就提出上市计划,并于2008年2月首次进入上市辅导期,但同年3月证监会出台的“一参一控”政策,使得国泰君安上市进程硬性止步。同时受此影响的券商还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

该政策使得这3家老牌券商上市计划搁浅多年,发展脚步受到限制,曾经的强势地位不断受到冲击。

2009年11月上市的招商证券、2010年2月上市的华泰证券在2012年都拿到16亿元的净利润,而银河证券和申银万国2012年的净利润同为14.3亿元。国泰君安2012年净利润为25.6亿元,同期中信和海通净利润为54.3亿元和32.3亿元。

由此看出,银河证券和申银万国已经被招商、华泰证券赶超。当初和中信证券、海通证券齐头并进的国泰君安,综合实力也已落后对手。

《投资者报》记者为询问上市准备情况联系到国泰君安,其媒体接待部经理褚悦闻表示,目前公司正处在上市静默期,不能接受上市相关问题的采访。随后记者致电国泰君安副总裁刘桂芳,她对记者表示:“很高兴能拿到受理函,过程很不容易,但相关信息不方便透露。”

急需上市补充净资本

据2012年年报统计,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的净资产分别为325亿元、175亿元、181亿元;RO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7.9%、8.2%、7.9%。招商证券和华泰证券的净资产为346亿元、258亿元;ROE分别是4.8%、6.4%。

银河证券和申银万国2012年末净资本为124亿元和128亿元,而招商证券和华泰证券的净资本已经达到156亿元和206亿元的规模;国泰君安218亿元的净资本仅为中信证券的一半左右。3家老牌券商实力还在,但是净资本规模限制了收入的增长,上市需求十分迫切。

国泰君安2012年各项业务收入排在行业前列,其中自营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分别为21.5亿元和4.5亿元均排在第2位;经纪业务收入24.3亿元排在第5位;投行业务收入8.4亿元排在第7位,完全符合券商IPO业绩排名要求。

2012年3月,国泰君安两大股东中央汇金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达成股权互换加期权回兑的协议,汇金退出,上海国际集团为其实际控制人,股权问题得到解决,国泰君安扫除“一参一控”的上市障碍。

2012年12月,国泰君安再次上市辅导公告,标志着该公司的改制已经完成,其保荐机构为银河证券和华融证券。

国泰君安上市欲望强烈,从2007年就有了上市的实力,从业绩排名、资本实力、上市准备等各方面都符合上市需求,只是时运不济,一等就是6年。

目前国泰君安IPO在初审阶段,便引起了参股的22家公司股票大涨,其中大众交通近两周涨幅超过15%,华茂股份涨幅也接近10%。这足以看出资本市场对国泰君安上市的支持态度。

众券商融资欲望强烈

近年来,随着资本消耗型创新业务在证券行业的迅速发展,净资本成为影响券商创新业务扩张速度的一大瓶颈,净资本规模对券商来说也变得日益重要。

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开展之后,净资本不足的券商面临发展障碍,而上市是解决这个资本金难题的有效手段。

就在上市券商不断增资扩股扩充净资本的时候,国泰君安却严重受制于净资本规模发展趋缓。只有上市融资,才能解决直投、自营、融资融券等业务受限于净资本要求的问题。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曾公开表示,国泰君安在创新业务的能力上已经没有问题,就是受到资本实力的制约,不然会发展得更快。

自2012年券商创新大会以来,各证券公司对资本的渴求都十分强烈。据报道,为了补充资本金,2012年以来,共有9家上市券商相继推出再融资计划,计划融资总额达370亿元。

其中宏源证券、东北证券、国金证券在2012年实施并完成再融资计划,融资额分别为70亿元、40亿元、30亿元,兴业证券于2013年5月通过增发获得再融资40亿元。

另处在未完成状态的融资方案包括东吴证券52亿元、国海证券的49亿元、西南证券43亿元、太平洋证券38亿元、山西证券9亿元。

2010年7月国泰君安在香港上市,融资额仅为19.39亿港元。按照2012年国泰君安净收入25.62亿元和61亿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0.42元,按20倍PE估算,每股股价约为8.4元,以IPO发行20亿股计算,A股上市可获得融资额168亿元,能较大程度地补充资本金,开拓各项创新业务。

上一篇:中共应对西安事变决策变化始末 下一篇:巩天民与志城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