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时间:2022-09-23 05:10:05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地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 实践操作 开放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得来的知识,理解才会深刻,掌握才会更牢固。因此要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出自学要求,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尽量找到新知识的生成点,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需要掌握什么概念、性质、公式、计算方法,等等。使学生能抓住重点进行学习,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隐藏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口答下列各数除以3的商:

120?摇81?摇42?摇63?摇24?摇105?摇96?摇57?摇78?摇69

以上各数都能被3整除,你能从各数的个位上找出什么特征吗?学生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只看个位上的数字,因为个位上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那么怎么看呢?这时再让学生出题任意报一个数,考一考老师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再验证。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老师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感到奇怪,都想急于知道怎样判断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实践操作,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获取知识,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学习的乐趣之中。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组。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摆一摆、移一移、拼一拼、剪一剪,看能否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

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

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剪下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根据你所得到的图形想一想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的面积呢?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学生运用割补拼合的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感受到了自主发现知识的喜悦,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开放训练,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

开放训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向地探求运用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展示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开放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充分培养。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尝试练习一题多解。

例:甲乙两地相距1200千米,张老师乘火车从甲地去乙地,10小时行了全程的,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去乙地需要多少小时?学生思考很快得出下列解答方法:

(1)1200÷(1200×÷10)

(2)1200÷[1200×(÷10)]

(3)(1-)÷(÷10)+10

(4)1÷(÷10)

(5)10÷

(6)用方程解。解:设从甲地去乙地需要x小时。x=10

……

这里的“”既可以表示已行的路程与全程的关系,又可以表示已行的时间与行驶全程所需时间的关系。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尝试多种解法,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了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能形成。还要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地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提供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学习 下一篇:美丽的数学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