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以“意”为核心,增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时间:2022-09-23 01:58:59

语以“意”为核心,增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以“意”为核心,意味着教师要基于对教学内容本质的认识,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实现教学设计的精巧融汇、教学节奏的一咏三叹、教学内容的隽永深长、教学过程的凝练涵咏。下面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谈谈主要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意象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寓“意”于“象”,是意中之象,是一种富有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生态而能为人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教学意象的创设,可以是形象直观的图片、模型、实物,可以是语言的具体表达、描述(可以夸张、虚拟),还可以是剪辑的音频、视频、影像,甚至可以是多种教学元素的有机组合。

如教学“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放视频:啄木鸟找树枝上的虫子吃,首先在树枝的中间啄个洞,没有虫子,根据虫子的气味,左边的一半比右边的浓,于是在左边的一半树枝的中间啄个洞,还是没有发现虫子,但是这次树枝右边的小虫的气味比左边的浓,就开始向右边搜寻,经过若干次这样的搜寻,终于找到了虫子。提出问题:你认为啄木鸟聪明吗?这个故事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数学道理?这样,以“啄木鸟找虫子”为意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

二、构建意境

意境是指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艺术境界。教学中的意境渗透了教师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能使教师和学生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意象的组合,恰当地运用事例,构建惊诧的情境,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撞击出学生的思维火花,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与教师情感融为一体,产生耐人寻味、真挚强烈的教学氛围。

三、激发意趣

意趣是指意味和情趣,也是教学思想的一种折射。有意趣的教学,不是表面的有趣、好玩,而要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彰显本学科的学科味道,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之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追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执著钻研的拼搏精神。

如教学“等比数列”。创设趣味情境:兔子向来自大,相约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公里处,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0倍,当它追到1公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0公里;当它追到1/100公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000公里……启发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段里兔子和乌龟前进的路程各为多少?兔子能否追上乌龟?为什么?这个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这样,以“兔子能否追上乌龟”为意趣,将问题置于趣味横生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思想的启蒙。

四、饱含意蕴

意蕴是指教学过程中渗透出来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深刻揭示出事物的矛盾与冲突、联系与转化、拓展与提升,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延长有效思维,激活创新思维,实现思维水平由低级向高级转化,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转化,思维品质由简单向多元转化。数学有着千姿百态的神韵,有着简洁、对称、抽象、严谨、奇异、和谐的风姿。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品析数学美,领悟数学知识的意蕴,愉悦学生的心智,让课堂令学生神往与陶醉。

如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可创设实验情境:将球形弹子叠成正四面体形球垛,第n层应该放多少颗弹子?第一层放1个,第二层应该放几个?是2个,还是3个?指导学生在课桌上动手摆一摆,发现第二层应放3个,4个球的球心的连线恰好构成正四面体。这样放的奥妙何在?答:这种秩序性保证了叠放的稳定性。第三层呢?第二层球的球心应和与之相邻的第三层球的球心构成正四面体,放6个球,这些球围成两圈,外圈5个,内圈1个,……,以此类推,第n层应放个。这样,以“感知正四面体的结构特征”为意蕴,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能积极地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又在操作实践中认识到均衡、有序的对称美、和谐美,提高了理性思维能力和理性精神。

总之,以“意”为核心,就要以意象、意境、意趣、意蕴为抓手,将求真、求善、求实、求美的学习理念浓缩于有限的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增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践行“教学是一门艺术”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语文生命课堂中被有意忽略的“讲解” 下一篇:让生命的智慧在物理课堂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