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完善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时间:2022-09-23 11:42:46

研讨完善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1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1.1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参保中断现象频繁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央制定宏观政策,各地区经济状况不同,实施具体政策时会有所差异,如社保缴费、发放保障金等政策各地不统一,部分险种还具有属地性,因此流动人员社会保险基金的区域统筹与跨省流动存在冲突,导致他们参保中断、退保现象频繁。在流动人员中,低收入群体占很大比例,他们干的活一般是服务行业的体力劳动,工资较低,除了自己省吃俭用外,还要拿出相当一部分收入补贴家庭,没有能力按照城市的社会保障缴费比例缴费。经笔者向有关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即使流动人员已缴纳社保费,离开所在城市想退保时,也只能退回个人缴费部分,统筹部分还留在当地。此外,目前国家政策强制要求企业为全体劳动者办理社保,而许多流动人员工作流动性大,当辞职到异地谋生时,很少去当地办理社保账户转移手续,导致大量社保资金浪费。另一方面,现行的城镇社会救助体系只覆盖了城镇户籍人口,而流动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很难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等权益。

1.2流动人员缺乏认识,参保率低,加深了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

大部分流动人员来自农村,小学文化以下的占一半左右。他们进城务工主要是为了赚钱改善家庭生活,不关心甚至不知道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而且,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会减少他们的打工收入,还担心政府政策可能会变化,若干年后自己缴纳的保费不能得到回报。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对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未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其是在外打工的流动人员,白天大多数人在工作,且工作时间较长,就使得仅有的政策宣传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流动人员工作流动性大,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拖欠工资等劳动争议和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较突出。许多流动人员缺乏相关法律知识,一旦利益受损,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法途径,有的人只能忍气吞声,离开所在工作地重新谋职,或者集体上访,引发一幕幕上访告状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1.3流动人员的社会福利水平较低

主要表现在:

(1)在住房方面,政策制定者重点关注于城镇居民,较少考虑到在城市里生存的流动人员,况且流动人员收入水平有限,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条件和机会,特别是农民工,他们的住房条件特别艰苦,还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异地工作,很多人挤住在一间很小的民房里,出现了“蜗居”、“蚁居”的社会现象。

(2)在子女教育方面。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地方政府的“分级办学,分级办理”政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部分义务教育年龄的流动儿童处于失学、辍学状态。由于政府的干预,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政策,就学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有限的学校,或者缴上大笔的赞助费才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去教育设施较好的学校上学。

(3)在就业方面,由于受到户籍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制约,一些流动人员也未能享受到与当地城市居民同工同酬的待遇。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法制文化建设薄弱,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精神生活关注不够,管理人员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任意侵犯员工的权益,损害人格自尊,导致一些员工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走向极端。如:2010年不到半年时间,深圳富士康公司连续10多名员工跳楼自杀,震惊全国,令人深思。

1.4国家财政对流动人员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出现缺口。以养老保险为例,根据中行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13年中国社保的养老金缺口可能将达到18.3万亿。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也曾表示:“我国的养老金缺口确实非常大。”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养老金缺口问题终究会暴露出来,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把主要资金都投入到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建设中,较少顾及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现在缴纳社保金的人数日益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不断增加。当今国家养老保险覆盖率越来越高,若对农民工等流动人员进行全覆盖,甚至实现全民覆盖,我们的养老金缺口将会非常大。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是补充社保资金不足的关键。欧美国家每年至少划拨30%甚至50%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而我国投入到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不足20%,明显偏少。

2完善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健全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完善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大财政对社保资金的投入

优化公共治理结构,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企业及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公共治理机制。一是按照《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未雨绸缪,多策并举,多渠道筹集资金。首先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并发挥社会力量使现有的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如:加大国有资产充实社保资金力度;发行公开募集社保资金;通过举办公益活动筹集社保资金;发挥专业机构投资增值的作用充实社保资金;赋予专门的社保资金管理机构职责,实现投资管理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提高社保基金管理效率,并加强外部监督,增加投资管理的透明度等等,逐步解决社保资金缺口的难题。二是依法管理和规范流动人员社会保障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如:取消户籍制,逐步建立适合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流动人员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服务,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流动人员的基本生活;提高流动人员的社会福利,出台流动人员的住房优惠政策,如:流动人员可同等享受廉租房的待遇,对于交不起房租的流动人员,政府可在核查其经济收入之后给予适当的住房补贴,保障基本的居住权;建立平等的义务教育制度,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改善流动人员就业环境,大力推行亲情化管理与服务,增强流动人员对流入地的归属感、认同感,社会各界多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免费就业培训,营造共创繁荣、共保安宁的和谐氛围。

2.2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维权法律服务

流动人员属于弱势群体,我们应整合司法和行政执法等多方面的力量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通过建立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医患调解中心、司法鉴定所、法律咨询热线12348、工会维权(欠薪投诉)热线12351、社区(乡村)基层普法网络等,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例如:2008年3月,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易小宁与某建筑公司工伤损害赔偿纠纷案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农民工易小宁终获赔款10万余元。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近年来援助外来劳工上万例,受到广大农民工的好评。笔者近日还从福州市总工会了解到:目前市总工会已开通12351欠薪投诉热线,近三年来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已为13000余名职工追讨欠薪1532万元,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来求助。

2.3加大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积极开展上门宣传活动。例如:福州市流动人员主要集中在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等地,我市结合“六五普法”活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协调司法、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工会、妇联及用工单位在社区、城镇和企业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流动人员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吸引周边农民工踊跃参加,同时组织编印了《流动人员法律知识100问》、《企业常见法律知识100问》等普法小册子,发放到流动人员手中,不断提高流动人员的法制观念和社会保障维权意识。充分发挥司法所、12348专线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在街道设立了法律援助站,为社区流动人员提供法律服务,解疑释惑,建立维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绿色通道,并向农民工陆续发放法律援助证,深得农民工的普遍赞扬。

(2)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例如:我市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传媒,加大流动人员社会保障及法制宣传力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发生在流动人员身边的案例,对他们进行法制和维权教育。同时,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利用网络、手机短信、LED电子显示屏等新兴媒体普法,创建了法治社区(乡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下的300多个网站集群,创新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员法制宣传的实效性、覆盖面和影响力。

2.4转变社会保障的传统观念,借鉴西方的合理制度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如农民、失业人员、孤寡老人等,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主要是商业保险,这样使社会贫富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并最终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例如:美国社保署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政府通过发放社保卡实施有效管理,社保卡全国通用,流动人员可以通过到当地政府部门登记,享受义务教育、房贷优惠、税费减免政策等各项权益。而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对象仍以城市里具有稳定收入的居民为主。流动人员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一旦遇到风险就容易走投无路。其实,流动人员承受的风险比城市居民更大,对基本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更迫切。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观念,借鉴西方合理制度,提升对流动人员这一弱势群体的保障标准,并把其纳入政府部门的重要服务范畴,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和“幸福社会”,这些都需要广大流动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我们应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建立广覆盖、多层次、普惠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建立一个永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作者:贺小苹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研讨高中德育的意义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社会保障统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