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法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3-22 15:50:26

研讨法的优缺点

研讨法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试卷评讲;效率;研究;高中数学

说到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师的感觉是:枯燥、单调;学生的反应是:很没有意思,只是老师讲讲题目!目前的试卷讲评模式大多是教师包堂讲评,学生被动接受,仍是“传递――接受”的循环往复. 教师常常怕讲不完,往往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等反教学规律现象. 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现成答案,紧跟老师一个思路去领悟问题,很少有机会参与或独立解决某一问题. 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已具备的较高的自学能力、自我探讨错因及自我纠错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数学教学及数学学习的效率.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专门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下面就调查情况与结果和大家交流探讨.

现状分析

笔者曾对高中各年级(特别是高三)学生分优、中、差三类,采用问卷、座谈或个别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优生错误大多是非知识性错误,部分知识性错误一般都可自行订正,他们认为,一节甚至两节的数学评讲课对他们是一种浪费. 中等生非知识性错误亦占有不少的比例. 一部分知识性错误,常常是某处思维存在缺陷. 他们认为,大多数错题经过同学间的简单交流和讨论往往茅塞顿开,便可顺利解决,需要老师分析讲解的只占小部分. 而差生往往知识缺漏较多,没有真正形成一般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常抱怨:这个知识点或这个问题讲过多遍,怎么还做错. 这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讲的我都懂,自己做就是做不出来,他们希望老师指点解题思路,让自己思考或与同学一起讨论分析,进而求得正确答案. 因为这样做印象深,不易忘,而且容易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 因而,数学试卷评讲课应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学生真诚的呼唤.

数学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尤其是到了单元小结、期中期末复习阶段变成了主要的课型. 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汲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探究评讲模式及操作方法

1. 评讲模式

数学试卷评讲课模式大致可概括为:“分析错因,自我钻研,分组讨论,释疑解难,归纳总结”五个环节. 教学模式结构框图如下:

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真正意义上地使学生学会学习.

2. 操作方法

(1)分析错因,这一环节应在课前完成. 准确诊断,方可对症下药. 教师批阅完试卷后,应逐题统计错误率,分析错误原因,诊断出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思维障碍,初步明确矫正方案. 课前进行第一次备课. 学生分析错因就更为重要,我们专门设计错题分析表(主要分过失性失分与知识性失分),要求学生对照批阅过的试卷认真填写,分析简表如下:

(2)自我钻研. 对于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如果对错题教师仅仅把正确答案讲解一遍,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课上似乎听懂了,听会了,但还会有很多学生会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或更多次. 进行自我钻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我们要求对错因分析后,认真进行自我订正,对题目进行再分析再研究. 同学间可进行适当交流,教师可释疑点拨. 通过自我钻研后,每位学生都能更深层次体会到错误原因及错误与方法的缺漏,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抓住重难点,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3)分组讨论. 一般每4人一组,全班共分15个小组左右. 座位一般要进行调整,每个小组至少一名优生,同时还要注意男女搭配,指定一名优生做组长,以讨论经自我钻研后仍未解决的问题为主. 相互交流解题方法,共同探讨解题策略,讨论解决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更简洁的解法. 对于较难题,组内解决不了,记录下来,组内指定一名学生在下一环节上提出问题.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点拨释疑,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这样集集体智慧,更有助于问题的转化,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释疑解难. 教学反馈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 历此,只有通过及时获得回授信息来调节其本身行为,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师巡视分组讨论情况,课堂上进行第二次备课. 然后由各小组指定一人提出需要老师分析讲解的问题,教师找出共性与差异,对于非共性问题,看其他组能否解决,若能解决,则由其他组组长讲解分析,力求学生自我解决. 对于共性难题,教师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解题的切入点,阐明问题的转化策略,体现解题的思想方法,仍由学生自己完成. 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思维障碍在哪儿,原先自己为什么想不到. 教师通过解剖错例,追溯误区,弥补学生思维缺陷;通过变式训练,变通求活,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借题发挥,扩大内涵与外延,开拓学生思维视野. 从而优化解题方法,活化学习过程. 如果还有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可通过“问题卡”(每位学生都备有“问题卡”)进行反馈交流.

(5)总结升华. 要求每位学生备有《失分回收集》,建立错题小档案,将知识性的错误订正到错题集上,对题目中所反映出来的试题类型、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要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中获得规律性,从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6)巩固落实. 讲完试卷后,最好及时布置一定量的与试卷中所反映出来的易错问题、典型问题相关的题目,这部分题目要充分包含试卷中的易错知识点、典型知识点,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住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结与建议

研讨法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课改 培训 教研 评价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验,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局面: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观,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一批教学有特色的年轻教师正在逐步成长,课堂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但是从教研活动反馈情况和下乡调研与教师交流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够高。从县域情况看,教师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表现在:一是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临时改科的;有近三分之一接受新理念、新教法较慢的老教师;适应新教材且执教水平较好的青年教师甚少;一些教学能力强、有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毕业班教学,这种结构特点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二是研究型、反思型和教学有潜力的教师缺乏。由于工作压力大、研究能力差等原因,除县教研室组织和开展的教研活动外,大多数教师平时忙于应付教学日常事务,缺少研究和反思,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2、对教材把握和处理力度不够。一是大部分教师迫于教学成绩压力,不敢放手进行开放式教学。新课改中教师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也倾注了大量的激情和精力,但光有爱心和激情不一定就能增长知识能力,尤其是答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应付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日的单元测试,不少教师新课程理念被淡化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实践化的新型课堂无法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三是新教材的综合性强,教师终身学习有待加强。往往是语文知识、历史与时事知识、社会常识等相结合,需要良好的综合知识作支撑,综合能力不强的教师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是不容易的。

3、教学改革缺乏相应理论支撑。课程改革点燃了教师的创造之火,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亮点频现。但这些表现都只是外在的,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明显暴露一个致命缺陷: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不能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许多老师谈起新课程可能头头是道,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却大打折扣;有些老师虽然对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但也是邯郸学步、浅尝辄止,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课例并不多;有些学校不惜气力推出的“示范观摩课”,也明显带有模仿、“做秀”的痕迹。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对新课程理论学习的不足,使得对课堂教学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课堂教学多样化,但有效性缺失。现实课堂上,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推崇新教法、淡化教学目标的做法,使得课堂教学放得太开而收不回,教学的主题没有凸现,对于学生的回答中有争议的、错误的现象,教师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必要的应变机智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因此淹没在一场热热闹闹的“一锅粥”中。再如,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分组讨论”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对小组讨论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拿来讨论,讨论的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小组讨论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有效性缺失。

5、教学评价多元化待落实。一段时间以来,学科教学评价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科评价的多元化也渐渐浮出水面。但也不可否认,受唯分数论、唯结果论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重学生的知识性评价,轻学生行为养成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两重两轻”的现象。比如考试评价,不可否认,这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多数学校在如何评价学生个体发展方面往往赋予考试过多的权重,其他评价方式则被挤到“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弱化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其他如观察、 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也流于形式。

针对课改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下面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开展多层次课改培训。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要着重开展新理念培训、新教材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应通过课改报告、骨干教师谈新教材实施情况和教学心得汇报、新课程课例观摩研讨,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新理念,把握新课标新教材。同时充分利用暑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重难点突破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教学注意问题和备课辅助资料的提供等方面,和教师一起交流研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开展多形式教研活动。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这一主要任务上,重心下移、实事求是、务实求真。通过一年一次的初中骨干教师新课程公开观摩课活动,为教师提供示范课例,取长补短,借鉴吸收,共同提高。同时,结合每年的听课评课活动、校本教研活动、课堂改革研讨会和联片教研等活动,通过“听―评―研―说―议”的方式,交流研讨,修正完善,分享智慧,促进教师执教新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

3、加大新课改评估力度。通过一年一度的初中课堂教学大赛,要求抽查教师必须按新课改理念授课,以此推动全体教师的课堂执教水平。组织大规模的课堂模式展示会,鼓励大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推出一些执教新教材有潜力、有特色的新人,以点带面促进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提升。

4、完善多元化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改革是课改的难点,作为教研工作者,要着重从考试的命题导向和作业改革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在试题的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要逐步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实现。

5、充分发挥教研网络优势。为适应教育新形势和新任务,可以开通教研邮箱,微信群,云技术等。利用这一平台,上传有关课堂教学一些理论文章、教学心得、集体备课教案、优秀课例等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互动,为全县教师提供教学服务,促进教师对新课堂、新教材的整体把握与建构。

研讨法的优缺点篇3

【摘要】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141班学生为对象,研究合作学习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优缺点。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发现合作学习的优点有:促进积极性,提高团队合作精神;表现出的缺点为缺乏监督,责任扩散。

【关键词】综合英语 合作学习 利与弊

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1806合作学习的理念被美国教育家杜威从英国传播到美国。合作学习开展的本意是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师生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智力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一、综合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个案研究

1.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是否能够成功地应用于综合英语课堂,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效。研究目标是:寻找和理解合作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综合英语。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发现,综合英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将学生分为小组;(2)小组成员分配任务;(3)分享他们的成果;最后,回顾和点评。

2.研究程序。本研究是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一次探索性实验。选取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141班的26名学生作为实验班,实验时间为一学期。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确并具有说服力,笔者同时收集了英语142和英语143两个班的综合英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照班,以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区别。

3.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合作学习活动中,19%的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剩下15%的学生会选择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做其他事情。表1是课堂合作学习方法在实验班施用前后不同小组的综合英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的纵向比较。可见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后,各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表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探究合作学习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的成绩进行了比较。由表2可见,在合作学习实施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平均成绩基本处在同一水平;应用合作学习之后,实验班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而对照班成绩变化不大。显然,合作学习对学生成绩的进步是有好处的。

二、合作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1.合作学习的优点。

(1)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调查可知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合作学习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当他们在各自小组里,他们有足够的自由,且不用做其他事情,只需要与其他成员一起找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这一情况符合游戏理论,所有学生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小组找到最好的答案。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喜g从他们老师那得到答案,但在小组学习模式下,学生会积极寻找答案,从而提高他们自身能力。

(2)有助于提升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集体文化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发掘自己的潜力,这对学生尤为重要。调查显示,69%的同学表示当他们有问题时,他们愿意同小组其他成员讨论。23%的同学表示他们的表现不算坏。当学生们在一个小组里,他们不仅要想到自己,还要考虑到小组其他成员。如果其中一个人不参与,那么整个小组的效率就会受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愿意积极参与,因为这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整个团队。

2.合作学习的缺点。合作学习的缺点首先表现在责任扩散。责任扩散是指当很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任务会被分散,每人的责任也会减少的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在于小组内有的成员总是在等待其他人帮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尽管参与了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并没有全力以赴。当学生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23%的学生会响应他人的观点,8%的学生会置身事外。尽管他们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同样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其次是缺乏监管。缺乏监管带来的结果是一些学生仅仅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他们往往在做与任务完成不相干的事,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对真实情况并不知情而其他同学无权管理。正如王国忠所说,合作学习是交流与协调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人能起到监管的作用,学生就会为所欲为,整个小组将陷入一片混乱。

三、结论

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合作学习的弊端。由于存在责任分散和缺乏监管的现象,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有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4):32.

[2]叶静.高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调查[J].教育研究,2015(4):43-47.

[3]苏子波,李铮.综合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91.

研讨法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兴趣;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4-02

2011年同济大学在全校各专业新生中选拔对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具有浓厚兴趣、有志于成为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生,编入“同济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班”。该班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理念,目标为培养一批热爱生命科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人才“苗子”。为了秉承以上理念,以使研究基础科学成为一种乐趣。我们对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深入思考,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现仅选取其中具代表性的课程,针对此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兴趣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作分析、介绍。课程主要组织形式是聘请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知名教师给学生授课,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查阅资料、讨论、整理思路、在讨论课上进行汇报,讨论时聘请相关专业老师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一、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建议

1、授课效果评定。本学期,我们共有十多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们进行授课。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教授授课效果优、良率达90%以上,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教授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持肯定态度。这为我们进一步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并且可以把这种教学方式推广到普通班级中去。

2、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切实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具体情况还要看老师,有些老师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有些老师讲授内容太过专业,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不利于消化吸收。学生建议能够提前通知讲课内容,以便大家阅读材料,在课余时间讨论,让学生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教授们解答,或者老师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充分后回答,这样在课堂上会更有参与感。授课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把课堂“搬到”实验室、草坪上。

3、教授的科研生平和奋斗故事。90%以上的学生希望教授们能够讲解他们的科研生平和奋斗故事(尤其教授们是否也曾有过困惑,他们一路上如何披荆斩棘)以激励和鼓舞学生。具体可以穿插在授课内容中以及讲自己的工作,或作为科学家应具备的素养或追求的例证叙说,而不是有意去大谈特谈。也可强调在某一时期做出什么成果,来分享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故事。如吴庆余教授曾在课堂上介绍的一段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未来从事创新性研究的渴望。

4、感兴趣的讨论内容。学生希望专业问题通俗化,能够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以及怎样和学习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有个别同学认为可讨论时政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

二、教授对学生分组讨论点评

不同学科领域教授讲解结束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就兴趣话题进行讨论,下次课由小组中推举的一个组员汇报讨论结果。每次讨论确保有至少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教授参加点评。同学们的第一次讨论汇报,由于缺少经验,存在不少缺点,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主要优点:题目选择不错(对征服艾滋病的畅想等),并且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照本宣科,且有自己的畅想,想法新颖。而有的小组讲解清晰,内容充实,分工合作得很好,集思广益,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演讲时精神饱满,氛围轻松活泼,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主要缺点:题目太大,不够凝炼,重点不是很突出,思考和独到见解不足,多媒体中文字过多,造成视觉疲劳。建议:加强演讲的条理性,注重PPT的编排,提高研究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能力,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在总结第一次讨论课的基础上,学生们听取了另一轮不同专业教授讲解后,开展了第二次讨论课,与第一次讨论比较,第二次讨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优点:更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主题,形式新颖),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大胆提出设想,PPT采用双语,时间上控制得很好,互动也较充分,思维开放。缺点: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整理的素材,讨论中抓不住主要问题,回答问题不够精简,讲解内容偏泛,理论太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建议:演讲者应完全理解素材才能使听众明白,对自己的畅想部分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验证后使其更具说服力。经过前两次的磨炼,同学们广泛吸取经验、教训,领会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下面的讨论较前面几次的讨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突出优点:有实践性和实验精神,贴切实际,生动有趣,讲解时条理清晰,与听众有很好的互动。主要缺点:内容不够凝炼,选题较大,阅读的文献多停留在科普层面上,文献理解不够全面。可行性建议:PPT应有更多解释,讲解过程需更系统化。

三、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包括三个部分:不同学科领域教授讲解、学生选择感兴趣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一学期下来,不但拉近了教授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是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为分组讨论准备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互相尊重。比较显著地,第一次汇报中大家只用到了PPT,但随后的汇报中同学们集思广益,聪明地想到了视频引入主题的耳目一新方式。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热爱基础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高尚人格的“大师级”人才“苗子”。这些“苗子”不仅需要有敏锐的科研嗅觉,同时分工合作等能力亦是必不可少的。此类课堂的开展对于“大师级”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句“钱学森之问”,拨开了教育改革的薄纱,在日益关注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教学也不是为了教而教,这些仅仅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研究活动中的主动性,各高校都在积极探讨。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教师。”我国宋代程颐也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作为同济大学拔尖人才基地班开设的新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以兴趣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原创性科学思想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表明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23.

[2]张萍,涂清云,周静,何丽平.大学物理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教室应答系统”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1-23.

[3]田智,郭小芳,黄春霞,等.医学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

基金项目:同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特色阅读讨论课程建设”;同济大学教改项目:生物科学与转化医学实验课程建设

研讨法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高中 案例教学 政治

目前高中生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在几门功课中,政治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知识点和概念都比较抽象深刻,使得学生对于政治课的有关内容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于是转向其他学科,造成严重的偏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适时地结合实际事例,就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政治成绩。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究,让学生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政治课堂的方法和步骤

1.精选有针对性、趣味性、时效性和当地性的案例。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选择陈年往事,或杜撰出来的与学生没有关系的案例。

2.学生对案例进行深究进而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带着初探案例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去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这时,教师可把书本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提纲化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记录好学习的疑难点,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互学探讨,搞清楚一些简单的知识,把疑难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深入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并面向全班学生精讲讨论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案例问题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3.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经过初步讨论和老师初讲,然后组织学生运用教材中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对案例展开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做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并及时总结,在这过程中自然的对政治中的疑难知识点深刻掌握并理解。这种小组讨论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有说服力。

4.教师及时总结归纳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归纳一下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给予解答和纠正,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或实际问题。

三、案件法应用于政治课堂的优缺点

1.案例教学的优点。(1)在纯理论的政治教学中采用案例法能够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学生去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2)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3)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2.案例教学的缺点。(1)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政治课堂的需要。很多情况下政治就是理论的堆砌,不是每节课都能用案例教学,而且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需要很长时间,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2)案例法需要较多时间进行讨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总是主角,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一般是旁听,久而久之反而形成两极分化,老师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个性差异。

四、案例教学应用于政治课堂的建议

1.明确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掌握抽象且枯燥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政治素质。

2.客观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都是真实的,不加入教师的评论和分析,由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3.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4.过程动态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交往,也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考文献:

[1]钟杏云.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吸引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

研讨法的优缺点篇6

一、以即时通信工具作为教研活动的沟通方式

信息时代,各种社会性沟通与分享平台不断涌现,尤其是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给人际沟通带来了很大的便捷。QQ交流图文并茂、生动便捷的优点,还能传送各类文件,比较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之间展开教学研讨,即使身处不同学校,也能沟通信息,发表看法。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学科教研组QQ群,以此召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教研员、课程专家,定期开展活动,QQ公告栏可以课程研讨主题等信息,QQ视频能展示教学片段,语音交流的方式弥补汉字输入速度慢的缺点,聊天记录则能比较完整地保存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文字发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信息,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员都可以即时从网络上搜索研讨涉及的信息,充实教研内容,使讨论内容丰富、详实、有根据。

当然,把QQ群作为课程研讨的工具平台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在讨论时容易离题,因为参与讨论的人员处于不同的空间地域,不一定能够始终如一地围绕核心主题进行讨论。因此,话语权的控制协调和讨论进度安排非常重要,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1. 明确教研主题;2.设置主持人角色,协调研讨活动话语权的分配;3.制定讨论规则,确保交流的有序进行,防止无关话题的插入;4.研究教研活动模式,保证课程教研的规范,杜绝任意闲聊,提高有效性。

二、以WEB2.0网络平台作为教研活动的信息窗口

在WEB2.0时代,人人都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博客、微博、网络公开课、百度文库、新浪爱问等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提供了具有广度和宽度的信息窗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或者深度思考都可以以微博或者博客的形式进行。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都可以成为课程素材。因此,教师若是善于捕捉素材,可将之加工成具有教育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微博的形式,以信息成组的方式建成“综合实践活动微课程”。而课程研究共同体的老师,通过跟帖与转发,很容易形成广阔范围内的研究,推进课程的实施与革新。而博客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信息平台,一方面适合教师个人的课程研究积累,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能够众人参与探讨的群组,其深度和专题性优于微博。两者各有千秋,我们在具体采用时可以结合使用。

三、以课程网络社区作为教研活动的多维渠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也是一门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师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努力在课堂中引进真实的社会课堂、综合的能力训练,形成个性化的发展舞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如果仅仅停留于理论信息的交流或者个人经验的与讨论,依然会存在隔靴搔痒的弊端。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可以采用课程网络社区的方式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建立多维的渠道。这个“多维”体现在课程教研与课程实践的同步、教师研究与学生活动的同步、网络交流与现实操作的同步,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成为一个融活动指导、课程研究、师生互动、网络参与为一体的综合体。具体构思如下:

1.应用开源的社区系统。这个课程社区系统要求能实现以下功能:(1)论坛功能,(2)社交功能,(3)门户功能,(4)群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对接其他的网络信息工具。

2.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系统。以现实课堂为参照,运用网络社区的功能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网络课堂。具体分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课程资源建设部分,这一部分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主题资料,是活动载体建设;二是活动指导环节部分,根据一般的活动流程我们可以划分为“活动准备、相关阅读、探究活动、成果分享、活动评价”等模块,这就构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环节。

3.设置评价环节,评价环节既是对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成效的评价,也是教研活动的领域。以直观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为素材,开展教研,点评得失成败,交流心得体会,学生也能作为教研活动的参与者,从学生视角透视课程实施的效度,增加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研讨法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 研讨课 弊端 观课议课 有效

研讨课的评课它仅仅是对执教者的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的卖弄,对执教者的课堂进行评判――要么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多讲优点,少讲问题,皆大欢喜;要么是否定为主、伤害自尊的评课方式,对执教者的课堂毫无顾忌地指责,把执教者的课说得体无完肤,极大地挫伤了执教者的积极性,伤害了执教者的自尊心;要么是现象、经验的泛谈,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集中的主题,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套,犹如天女“散花”。

其实这样的评课仅只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留下一次教研活动记录罢了,并不是对课堂问题及困惑的讨论,也不是发掘问题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如此的教研活动,徒有过程和形式而已,着实让人颇感困惑。

困惑一: “恶语”伤人 风险大

这一幕虽然已过去一年多了,但我仍然历历在目。一年前的一天一位语文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上课时,该老师可能一激动,扯远了,该讲的没讲完,却漫谈了《水浒》,评价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课后评课,教研员发言:“你谈那么多的《水浒》,到底为了什么?你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一专业教师更是问到:“该文章的考点在你这节课里似乎并没有得到体现?”……言辞之犀利,让人的确很难下台,倍感不爽。结果可想而知了。

在这里评课变成了“批评”,变成了一个个紧箍咒,它剥夺了做课教师的话语权利和机会。彼此间没有了沟通,也就没有了不同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只好各执一端、一拍两散,不仅对理解教学没有帮助,而且恶化了彼此关系。

而且“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更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

困惑二:天女“散花” 无主题

我们经常看到或参与这样的评课活动: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被动发言的教师更是不痛不痒”地说几旬敷衍了事。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犹如天女“散花”一般。实际上,由于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套,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由于缺乏集中的主题,缺乏预先的准备,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成了空话,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最后,领导总结性的发言,大致的内容也无非是先说几句好话,然后提一下希望。这种评课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留下一次活动记录,徒有过程和形式。如此研讨,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困惑三: “貌”合“神”离 重形式

研讨课本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主要想通过这种形式来陈述一种教育教学现象,传达一种教育教学状态,呈现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解释一种教育教学构想,提供一种教育教学范式等等。实践者、组织者希望参与活动的对象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达到交流、研讨、共振的目的。但是由于组织过程中长期存在评课过程形式化、内容表面化、结论两极化、效果零散化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相结合,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教师虚以应付,你研你的,我上我的,研讨课与常规课两张皮现象严重,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说: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针对以上的困惑,我们想一想如何才能把研讨课的评课活动变得更有实效,既达到研究的目的,又收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明显效果呢?那就是参与者建立彼此平等关系,共同围绕课堂进行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把关注焦点从关注课转移到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不是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建立起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改进教学,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议课。那议课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要求一:预设主题 定核心

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那议课就应当有事先确定的主题――执教者在教学中感到困难、或是想要超越的、需要同事帮助共同讨论解决此问题。议课的过程,就应围绕主题来进行,在议课中发现联系,在议程中探讨可能解决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这是议课的核心。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灵》中说:“在真正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集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观课议课的参与者围绕 “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

议课必须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的深入交流,没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交流只是一种信息沟通;没有深入对话,就难以有效研究。有了研究,参与者也就有了相对集中的注意指向和思考指向。走进教室观察什么,讨论问题思考什么,交流什么,大家都可以心中有数,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解决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要求二:心灵感悟 观课堂

议课的基础是观课,在观课中,用心灵去感悟课堂。不仅对课堂的行为进行观察,而且对教师之间的同伴观察。它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了验证某种教学假设或推演一些理论;它是观察者运用可记录的、便于自己分析的观察量表对课堂进行实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专家编制的量表;它是基于记录信息的适度推论,而不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漫谈。

研究表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同伴观察至少可以实现五个目的:其一是帮助教师觉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切;其二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了解和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其三是提供改进的信息来帮助教师诊断与解决教学问题;其四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优势;其五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这正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实践的内容,教师参与课堂观察不失

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是议课的基础。

要求三:设身处地 互交流

从“评课”到“议课”,其实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议课者要以对话理解教学,其态度是平等交流、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学会质疑和表达。

那“议”是什么呢? “议”不是下结论、作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和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地运用问号质疑、探询和发现的过程。

通过议课,一是尽可能充分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让他们有机会说明和表达,这里有建设教研文化民主关系的诉求。另一方面是把参与者的关注焦点从关注课转移到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不是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地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议不是鉴定别人,也不是给别人建议,而是以课堂实践为平台,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来教”的可能做法和效果。把常规教研变成有主题的课题教学研究活动。

在课堂评价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地通过体验、反思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体味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过程,感受自己生命意义的存在价值。从而促进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及教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实践经验意义价值的体现,把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研讨法的优缺点篇8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目标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炼,教学结构基本是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缺乏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窄,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等。

从学生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下列题:

1.对化学学科缺乏认知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迫于升学或毕业的需要,才觉得应该学好化学。

2.学生学习化学时,消极情绪比较明显;成功体验少,失败体验多;心理焦虑较严重,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

3.学生学习化学时,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不能专心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极少独立思考。表现在: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纠错等几个环节中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识记,表现出一种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倾向;在综合性问题面前缺乏有效思考,不善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流于表面,不善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4.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或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论缺乏真正的理解;不能正确再现所学知识,不能及时补缺补漏。

5.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的制约,一个班集体、一个家庭、教师的态度、家长的态度都会对学他们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高效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更具学科特色,更加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发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探讨不同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比如现代教育思想与优秀传统经验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并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3.构建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的教与学模式。在准确理解有效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移植、整合、改进、优化等,形成个性鲜明的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4.以高中化学课堂教与学有效性为中心,积极推进我校的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从中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

三、探寻高效的课堂教学流程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对比教学效果,对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总结出了高中化学高效课堂“预研讲练”教学流程。

1.模式简介。

以预习、研讨、讲评、强化训练为主线,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体,点拨互动为指导思想,构建高效课堂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四个“第一”的生本理念。

2.模式的操作流程。

第一阶段:预习。

预习内容上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学案,进行一课时或一小节的预习;二是阅读教村;三是尝试做教材后面所附的习题。此项工作一般要求课外完成。

预习要求是“读、划、写、记、填”。读就是要阅读教材,尽量把教材读懂,归纳核心内容。划就是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教材中打点点、画横线。写就是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想法、疑点在相应的地方写出来,提前找到自己想不通、不理解的地方。记就是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等多记几遍,尽量提前记下来。填就是尽可能的用默写的方式完成学案的填写,尝试完成教材所附的习题。

第二阶段:研讨。

研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讨论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预习过程的疑问;二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展示的素材。这种讨论可以是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知识的深化、理解、应用。

讨论的教学步骤是:第一步提出问题,由学生个人提出或学习小组共同提出,也可是教师以学习素材的方式提出,或学生先提出教师后补充和深化的方式提出。问题提出往往是最关键的部分,学生由于受学识水平的限制或表达能力的限制,或提不出什么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深刻甚至幼稚。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这要一个培养的过程,所以在开始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要打击学生提问题的勇气与信心。第二步分组讨论,一般前后左右四至六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位组长。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的讨论,讨论时间一般以5~10分钟为宜。如问题较多,老师可把问题分解下去,每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三步集中讨论,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就本组讨论的结果发表自己的或组内的形成见解,教师随时加以引导。第四步实验论证,有些问题能通过实验进行直观的验证,则这些问题最好用实验论证的方式来解决。有条件时,进行小组实验,若条件不允许,则由老师演练。

第三阶段:讲评。

讲评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其实施的方法是: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就本组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或小组的看法,老师从旁引领。当一个问题得以解决后,由全班同学生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提炼,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第四阶段:强化训练。

强化练习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要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选编训练题是关键。我们的做法是组织备课组老师齐动手,精选试题,编印成课时练习。所选训练题必须具有明确的训练意图。既要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紧扣课程标准,紧扣教材,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能离开实质性内容去考查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又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训练题的选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论是阐述知识内容、实验结果、方式方法,都应以科学为依据、教材为依据。不能出现知识性、常识性错误,或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化学用语符号规范,事实、数据真实、确切,答案明了。所选题目应注重以事实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选编的训练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既要面向学生全体,又要照顾差、中、优生,选编基本题、中等题、提高题。综合题,设计问题有梯度。

上一篇:新媒体运营周总结范文 下一篇:火灾救援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