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监测网络的传输体系结构

时间:2022-09-23 11:12:24

广播电视监测网络的传输体系结构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设计广播电视监测网的体系结构应考虑的因素,分析各种结构的优缺点,给出传输系统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监测网络体系结构传输系统

一、引言

广播电视监测是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行使广播电视政府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是维护广播电视空中电波秩序、保护用户权益、改善广播电视覆盖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到哪里,监测就到哪里,传输覆盖的技术手段不同,监测的技术手段也不同。

二、监测网的任务和功能

广播电视监测网由广播电视监测设备、传输设备、存储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和网络管理设备等组成,完成安全监测、质量监测、内容监测三大功能,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运行,还应具有网络管理功能。

三、监测网的体系结构

3.1设计监测网的体系结构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监测网是由不同功能的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信号采集、编码压缩、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是一个综合的业务网络系统。为满足监测业务需求,保证不同设备、不同应用在同一个网络下实现互操作,必须规定一些行为准则和定义各个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说,要考虑整个网络的体系结构。

3.2监测网的三种体系结构

3.2.1集中式管理结构

集中式管理结构的典型代表是采用三层结构的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网络第一层是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拥有最高的权限,能监测业务并进行网络管理,及时全面掌握全国有线电视前端的播出情况和监测网的运行情况。网络的第二层是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节点,主要作用是聚合本省市的监测业务量,向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传输。具有部分授权监测功能,如监看实时视频、查看录像内容、查询和处理质量报警等。网络的第三层是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节点,为遥控采集前端,进行信号采集和质量监测,向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和省级监测分中心上传相关监测数据,没有报警和查询功能。

3.2.2分布式管理结构

对应集中式管理结构,下面以省市县三级监测组网结构介绍分布式管理结构。网络的第一级是省监测中心,是全网的核心,通过市监测站收集全省监测数据,监听监看全省播出情况,管理本级监测业务和设备,对市县两级的监测业务和设备没有直接的管理权限,只能通过协调统筹全省的监测业务。网络的第二级是市监测站,负责监测本市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管理本级监测业务和设备,汇聚本市的监测业务量向省监测中心传送。网络的第三级是县遥控采集站,负责本县的广播电视节目监测,管理本县监测业务和设备,汇聚本县的监测业务量向市监测站传送。

3.2.3集中式管理和分布式管理结合的结构

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管理结构,具有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最高层具有全部监测业务和设备管理功能,上层对下层具有管理功能,下层接收上层的管理,本层具备层内的管理功能,能体现网络的整体优势,发挥各级的工作积极性,又能降低对传输通道的要求,是现在监测网的发展趋势。缺点是功能重叠,软件复杂,对数据库要求高,投资较高等。

四、传输系统

(1)采用路由器组网模式。省监测中心、市监测站和县遥控采集前端的路由器采用E1 接口连接,所有监测设备通过以太网交换机连接到路由器。(2)采用静态路由设计方法。由于监测网络业务都是省监测中心、市级监测站和县遥控采集前端之间的垂直通信业务,各市监测站和县遥控采集前端之间没有横向通信业务,且业务和路由固定,因此采用静态路由设计的方法,手动配置和修改路由参数。在省监测中心设置1个路由器,配置到市监测站的各个业务网段(包括查询网段、工作站网段)的静态路由,每个业务网段需要一条静态路由。在市监测站配置市到省和市到县的各个业务网段(包括服务器网段、查询网段、工作站网段)的静态路由,每个业务网段需要一条静态路由。(3)监测网作为一个独立的IP 网络设计。采用1个B类私有地址,对IP 地址进行合理规划,保证网络顺利运行和网络资源有效利用。IP 地址的规划原则是:省市联网占用前两个C类网段;同一区域(省监测中心和市监测站等)的IP地址连续分配;市县联网占用本市IP地址的第一个C类地址;省监测中心、市监测站和县遥控采集前端的不同类设备,IP地址分开,同类设备的IP 地址连续分配;使用子网掩码,区分不同子网;为各类地址留有一定的备份。(4)划分虚拟局域网(VLAN)。监测网传送的数据主要是实时音视频和监测报警数据,划分逻辑子网可以将大量的广播数据流量限制在子网内部。由于监测网所有设备位置固定,适合采用基于端口方式划分VLAN。同一VLAN 的端口可以互换,不同VLAN 之间的端口不能互换,要互通必须经过路由器。

上一篇:打造中国职业教育新范式 下一篇:百舸争流唤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