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在品味中不断“增值”

时间:2022-09-23 07:30:12

让语言在品味中不断“增值”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品味语言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发散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让语言在品味中不断“增值”呢?

一、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音韵美等特点。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感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笔者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调,从而体会出诗歌的语言美。例如,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要注意节奏――“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以体会树叶纷纷飘落的无尽哀思;“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但“木”“江”要适当延长,读出余韵,以体会诗人难以排遣的愁绪。

“文章不是无情物”,融入了作者浓浓的情。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才能慢慢品出语感,品出文章的精美之处,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啊!

(二)辨析比较,品词品句

有的文章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其实却有丰富的内涵,只靠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会其韵味的。这时就需用比较、感悟的方法。如教学《春》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味散文大家朱自清那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魅力,笔者出示了几组句子进行对比,请学生品味。

第一组: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

第二组: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叫着。

学生通过这两组语言的品味比较,很快就能读出原文的“钻”比“长”更能体现小草那破土而出的挤劲,“闹”比“叫”更能烘托热闹的气氛,哪个更有表现力就不言而喻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住关键,体悟精妙

叶圣陶说:“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一双“慧眼”带领学生找准每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每一句颇有意味的话语,透过精妙的文字,引领学生倾听弦外之音,咀嚼言外之意。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熏陶,品出情趣。如在教学《陋室铭》时,笔者发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一句对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很关键,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这句中的“素”和“金”可以去掉吗?一开始学生并不能理解、体会,通过耐心地引导,学生能品其内涵:弹的琴,并不豪华精美,而很平常;读的经,不是能考取功名的“经”,而只是修身养性的《佛经》。如此一点拨,学生很快就能体悟到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就这样,找准了关键词,再进一步体会其精妙,文章的主旨学生就迎韧而“解”了。

长此以往,“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将不再是追求和境界,而成为状态和习惯了。

(四)品析修辞,悟其妙用.

生动形象的修辞,能使文章富有诗意,极具情味。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的情感。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分析其妙处。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起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这一句,学生分析品味后指出:作者把盛开的藤萝比成“瀑布”“大条幅”,既写出了藤萝的繁茂灿烂,又体现了其整体美。“在流动,在欢笑”用拟人状写其情态,它的活泼热闹,它的勃勃生机,语言生动、形象,越品越见其妙。

(五)触发联想 发展语言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果仅靠字典的解释和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肯定不深刻。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通过想象情境,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语言的意境,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内涵。若能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描述,那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内涵,而且语言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画面凄美,意境深远,在教学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成浪迹天涯的游子,展开丰富的联想,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深深体会到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悲哀,而且想象力丰富了,语言能力也提高了。

二、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强品味语言的乐趣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掌握了品味语言的不同方法,体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但这还不够,我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和运用语言,这样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并在写作中、在生活中“挥洒自如”!

(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指导学生从课内外读物中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的方法。通过摘录让学生积极地消化吸收,并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说写中去,从而使摘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学生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大胆运用自己摘记的优美词句。刚开始,学生可能会犯堆砌摘记的毛病,这时我们不应指责和嘲讽,而是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留,哪些要删,哪些应换,教师应悉心指导。慢慢地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尝到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的乐趣。而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并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品读专栏”,选登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浓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三)鼓励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积累语言

对学生积累的语言,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可用读书笔记交流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如课前三分钟、成语接龙、演讲、辩论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多样的运用各种方法,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感悟、熏陶和运用中,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福祺,李菀编著.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黄少华 广东省佛山三水区西南街道第二中学 528100)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 下一篇: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总结与思考